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药物组成】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 白术 茯苓各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煎服法】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适应证】

水结于中,经气阻于外,而出现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等证。

【原文】

第28条。

【方义】

水气内停,使膀胱经气不利,用茯苓、白术健脾利水,芍药、大枣、甘草调和营卫,并能解除上腹部的痉挛疼痛。俾经气通畅,则诸证遂除。

【选注】

柯韵伯:“汗出不彻而遽下之,心下之水气凝结,故反无汗而外不解,心下满而微痛也。然病根在心下,而病机在膀胱。若小便利,病为在表,仍当发汗;如小便不利,病为在里,是太阳之本病,而非桂枝症未罢也,故去桂枝,而君以苓术,则姜芍即散邪行水之法,佐甘枣效培土制水之功。此水结中焦,只可利而不可散,所以与小青龙、五苓散不同法,但得膀胱水去,而太阳表里症悉除,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

陈修园:“太阳之气陷于中土,心下为脾之部位,故满而微痛;脾不能转输其津液,故小便不利。今用桂枝汤去桂而加白术、茯苓,则转输灵而小便自利。小便利而太阳之气达于内外,而内外之邪俱净矣。”(《长沙方歌括》卷二)

【按语】

本方去桂还是去芍,历来医家争论不休。《医宗金鉴》认为去桂当是去芍之误。成无己不去桂而加苓术,则模棱两可。陈修园、柯韵伯服膺原文,仍主去桂。我们认为:本证的病机关键在于小便不利,所以才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等症。这是膀胱停水,腑病及经,出现类似太阳经表之证。为此,去桂枝而加苓术,不在发汗而在于利小便。陈修园说:“小便利而太阳之气达于内外,而内外之邪俱净矣。”观方后注有“小便利则愈”五字,对本方治疗目的,自可了如指掌矣。

【方歌】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头项强痛热翕翕。

【医案选录】

嘉庆戊辰,吏部谢芝田先生令亲,患头项强痛,身疼,心下满,小便不利。服表药,无汗反烦,六脉洪数。初诊疑为太阳阳明合病,谛思良久,曰:前病在无形之太阳,今病在有形之太阳也。但使有形之太阳小便一利,则所有病气俱随无形之经气而汗解矣。

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一服遂瘥。……(摘《长沙方歌括》卷三“附录家严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