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合式治理: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可能性
- 刘婷婷 罗强强
- 5107字
- 2025-04-28 20:00:54
第一节 选点依据
在研究中对所有的乡村进行田野调查是不现实的,只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田野点进行“深描”,以为乡村实现有效治理提供一个理论视角。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本书所选取的田野点G村呈现出经济稳步增长、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共治、以壮族为主的多元民族特色文化和民族关系团结融洽的治理状态,由此体现出,乡村多重治理要素在不断整合中所构建的复合治理方式,在不断破解着乡村社会的治理难题,不断推进乡村社会的发展。
一 经济层面:乡村经济稳步增长
自脱贫攻坚战启动至今,G村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国家政府通过政策扶贫、专项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援助扶贫、党建扶贫、基建扶贫等多方面协同的大扶贫格局建构,共同促进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以第一书记为核心的村干部带领下,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地质特点,不断发展壮大当地特色的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升村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同时,还深入推进“脱贫村产业+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平台将脱贫村农产品通过网络渠道进行大力宣传营销,设计特色的产品品牌标识,提升乡村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数量,促进村民增收致富。致富带头人村副主任QJH有技术、有文化,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农村淘宝事业,建立了一个农村淘宝网点,将大山深处的土特产卖出去,将群众所需的物资运进来,增加了群众收入,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村干部注重将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紧密结合。乡村致富带头人LCJ抓住机遇,成立了砂糖橘种植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建有80亩柑橘产业示范基地和选果厂一个,带动农户15户58人,其中贫困户10户39人,每户每年平均增收10000元;在责任区党员带头人LHF的带领下,G村创办了果园生态土鸡养殖示范基地,示范基地用工优先聘用贫困户,共安排贫困户5户13人(其中2人是贫困残疾人)务工,每户每年获得劳动报酬5000元左右;田螺养殖基地共带动全乡养殖户105户357人养殖田螺800多亩,直接解决20位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直接为就业的贫困户增加收入1800元/月;村团支书LQD主动从广东回村建设家乡,为乡村建设贡献力量,扶贫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发展养殖、种植产业,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因地制宜,引导集体经济发展。G村的优势种植项目在于砂糖橘种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2000亩,2020年约400亩已经进入产果期,出果量达到200万斤。砂糖橘是G村优势产业的实际,2017年年底,村干部抓住扶持集体经济的契机,主导成立村民合作社,并筹集资金57.5万元,以村集体占40%的股份,入股支持由致富带头人成立的砂糖橘合作社,2020年、2021年分别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000元、23000元;G村有着养殖田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村党支部经过反复调研、慎重论证,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于2019年在村里建立了田螺加工厂,目前建成田螺养殖示范基地一期278亩,其中合作社养殖示范178亩。田螺养殖基地于2020年年初开始陆续投放种螺,每年让养殖户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分红4.1万元以上。目前此项目已经获得县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并给予发展村集体经济30万元的资金援助;村党支部依托县委组织部的平台优势,利用组织部给予的25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于2017年入股县优质龙头企业,2019年、2020年、2021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万元、1.2万元、1.5万元;针对林下养殖土鸡另一大优势产业,村委会筹集资金5万元与党员、致富带头人合作,在果园建立了村集体生态土鸡养殖基地,2020年继续追加投资5万元扩大其养殖规模,直接带动合作农户户均增收0.8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2021年继续追加投资7万元,直接带动合作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4万元。
果园生态养殖户带头人LHF说:
我们的果园鸡,平时吃的是玉米、南瓜、米粕,喝的是山上流下的山泉水,散养的果园鸡能自由觅食,活动量大、肉质紧实,符合人们绿色健康的消费需求。2021年全年共养殖5500只生态土鸡,每只生态土鸡大约有4.5斤,88元一只,每到过节的时候经常供不应求。村集体生态土鸡养殖业的发展,既增加了脱贫户收入,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产业造血功能初见成效。(LHF,果园生态土鸡养殖带头人,女,壮族,40岁)
二 主体层面:形成了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共治的乡村治理机制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实现乡村社会善治的重要手段。伴随着社会的深入改革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内生性的问题相继出现,乡村社会的传统治理方式也不能再适应和满足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为了应对当前乡村治理的新问题,政府在总结基层治理实践的经验基础上提出选派“第一书记”政策,以一种嵌入式的治理方式,提高服务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动精准扶贫,提升治理水平,也体现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2015年4月,中组部联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扶贫开发小组印发了《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要求在全国实现全覆盖。驻村“第一书记”是由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选派的优秀党员干部,政治素养高,工作能力强,治理思路开阔,在产业规划、产品营销方面的市场把握能力要比村两委干部更具有优势。为此,在基层工作治理中,驻村“第一书记”加入乡村党支部建设工作,不仅可以提升党建工作和乡村治理的质量和水平,也可为乡村的发展带来较为丰富的发展资源,更好地解决乡村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多元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扶贫格局,共同促进乡村有效治理。G村作为市级重点帮扶的“十三五”贫困村,由市级单位选派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在以第一书记为纽带的多元主体协同作用下,乡村治理成效显著,通过努力发掘自身动力、攻坚克难,已于2017年年底通过国家核验实现脱贫摘帽,顺利完成了脱贫任务。2018年以来,通过提升巩固灌溉水渠、修建公路、硬化产业路、开展饮水提升工程项目、发展多种经济产业等措施,大大改善了乡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现状,实现了高标准扶贫、高质量脱贫。毋庸置疑,其典型的治理经验和成功典范无疑对我国其他地区的乡村治理发展有着重要的示范效应。
三 文化层面:呈现出以壮族为主的多元民族文化特色
从文化方面来说,G村呈现出以壮族为主的多元民族文化特色。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大约1692.64万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部边疆,在全国形成了大聚居小分散的分布特点。壮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世居民族。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的壮族人口约为1444.84万人,是全自治区人口总数的31.4%,占全国壮族人口总数的85.4%,主要居住在广西中部、西南部和西北部的柳州、来宾、南宁、河池、崇左、百色六市辖区各县境内。G村人口总数为1339人,95%以上为壮族,还有少数人口为汉族和苗族。多个民族的风俗、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文化有:以彩调、文场、山歌为代表的传统戏曲;以板榄三月三、大袍苗寨正月初九芒篙节为代表的传统民族节庆;以赛龙舟为代表的传统体育;以滤粉、芙蓉酥、龙舟为代表的传统制作技艺;以生育、婚姻、丧葬为代表的人生礼仪习俗;以起房造屋、耕作为代表的生产技艺习俗;以“十大碗”为代表的饮食习俗。这些具有强烈地方、民族色彩的文化形成了一条无形的精神纽带,激发乡村成员保护、传承的责任,在传承中创新,更好地促进人类的创造力和文化的多样性,增进乡村成员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精神与灵魂,是乡村振兴最为重要的思想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与各领域,不仅直接与乡风文明紧密相关,亦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基层政府坚持以文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带动文化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在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保护和传承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还致力于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乡村传统文化以及促进村民脱贫致富。目前,围绕旅游从事相关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的重要生计方式。在乡村干部的带领下,村民围绕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特色每年举办金桔节、板栗节,着力从特色饮食、特色民居等方面打造民族风情乡村,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消费,充分发挥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发展的社会价值,让更多乡村居民享受到更充分的文化红利。
四 社会层面:民族关系团结融洽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历史深刻表明,中华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才有前途和希望。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祖国南疆,共生活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12个世居民族和其他44个民族。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辉煌成就,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广西壮族自治区被党中央誉为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维护祖国统一的模范、维护社会稳定的模范,是我国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模范。我国乡村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基层能否持续稳定、团结与发展,也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可以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保障。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也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稳步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依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立足当地发展实际,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G村始终坚持把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的责任和任务,努力构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同时,也为其他地区乡村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做出了榜样和表率,也给全国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与启示。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G村的村“两委”团结和带领村民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经济,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村民居住条件持续改善,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一步夯实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在乡村治理中,村“两委”通过积极引导,形成了柑橘种植、螺蛳养殖、生态鸡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村民的人均收入逐年提升。同时,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危房改造、村道路硬化、安装太阳能路灯、雪亮工程、修建洗衣台、农家书屋等项目建设,使村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仅要发挥好物质力量的作用,更要注重精神力量的作用。通过积极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进一步夯实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基础。文化活动在不断丰富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同时,也正确引导各族人民互相尊重彼此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生活习俗,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真正融入壮乡村民的血脉之中。“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各族人民的法定节日,当地村干部把每年的“壮族三月三”“正月初九芒篙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作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不仅促使多彩民族风情和优秀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得到继承和展现,而且利用这一平台集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法规,形成各族人民讲团结、讲和谐、共同发展进步的思想共识。一位壮族村民在谈到民族关系时说:
我们村共生活着壮、苗、汉三个民族,大多都是壮族,有一些苗族都是嫁过来的媳妇。原来我们壮族不会做油茶,现在基本上都会做了,但是感觉还是没有她们苗族做得好喝。所以,每年农闲以及过节日的时候,我们壮族妇女都会和苗族妇女聚集在一起做油茶、滤粉,相互学习嘛。尤其是这几年党和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家的思想觉悟也提高了,民族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真正成了一家人。(QZ,村民,男,壮族,38岁)
一位苗族的村民也谈道:
我刚嫁过来的时候,还有些拘谨,也担心生活习惯不同,不能很好地融入大家的生活,但慢慢就被邻居的热情所感染,大家在生活中会相互帮助,在一些重要节日还会一起做饭。所以,现在就觉得是一家人,相处非常融洽。(QXF,村民,女,苗族,32岁)
妇女主任在提及民族关系这个问题时谈道:
我平时既要做好妇女主任的管理工作,还要负责生态土鸡养殖基地的工作,家里还种植着80亩的沃柑。我经常会把妇女主任的工作放在第一位,我爱人也在外面务工,家里很多事情就顾不上。村里的妇女们都了解我家情况,她们在不忙的时候就都来我家帮忙干活,有壮族、苗族、汉族,不分彼此,我们村就这样,团结友爱,互相帮助。(LHF,妇女主任,女,壮族,4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