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家书是家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在我国漫长的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手段的限制,家人一旦身处两地,情感信息的交流就主要依赖家书,而家书由于承载着浓厚的亲情就显得格外珍贵。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写出了战乱岁月亲人对于家书的殷切期盼;张籍的“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秋思》)写出了家书寄寓的万种情思;杜牧的“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旅宿》)则由家书传递的不易传写出盼望家人信息的急切心情;戴复古的 “为问行人多少喜,燕山南畔得家书”(《回至涿州》)写出了在边远之地得到家书的无限欣悦。类似的诗作佳句历代多有,较为典型地反映出家书在古人情感世界的重要性,值得特别予以关注研讨。即就作家个体研究而言,家书的探研亦不可或缺。苏轼在《跋欧阳家书》中针对“欧阳文忠公与其弟侄家书”由衷感叹:“凡人勉强于外,何所不至,惟考之其私,乃见真伪。”可以这样认为,历代的家书,为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研究一代文学、研究具体的文学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由是之故,早在 1990 年,屈守元、皮朝纲、詹杭伦三先生就编辑出版了《华夏家书》;张志烈先生也有《东坡书简散文的艺术美》《从海南书简看东坡居儋心态》数篇文章专论东坡书简(包括家书),导夫先路。
由于长期从事古代文学传统文化的教学研究,所以屡屡关注古人家书及其相关研究,适逢张小花同学硕士毕业工作数年后再到兰大文学院深造,有鉴于宋代家书相对薄弱的研究现状,我们师徒几经协商,议定以“宋代家书研究”为张小花博士论文论题。
之所以把“宋代家书研究”的论题交付张小花,也源自我对张小花的了解。她本科原本在兰大外国语学院英文系学习,出于对古代文学的爱好,在选修了两门文学院开设的全校公选课后,确定了自己学业的发展方向。而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文学院攻读唐宋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毕业以后到高校工作。就我对其多年的了解,认定这是一位明理重情的年轻人。2015年,我们师徒四人一起参加苏轼研究会年会,赴会前,她把家里的一切安排的十分妥帖,其贤妻良母式的家庭观念,令其两位师姐赞叹不已,不断向我述说。我私自以为,一个对于家庭有责任心的人,一个具有孝悌慈爱之心的人,对于家庭家书,对于家国情怀,一定会有较为深入细致的认知。我对于她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满怀期待。
斗转星移,数载寒暑,张小花在古代文学的书山学海中爬梳剔抉,撷英集萃,得其意时,至忘寝食。辛勤耕耘终有收获,张小花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博士学位论文。其博士论文匿名送审,三位评审专家三个“A”评,对其论文给予了充分肯定。
张小花的博士论文是我比较欣赏的,导师为自己学生的著述作序,为避免偏爱溢美之嫌,在此摘录一位外审专家的评语对论文之优长予以客观评说:
家书作为古代尺牍的一种,在宋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宋代家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选题很有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作者的功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宋代尺牍以及家书的留存资料做了细致的文献整理,按照写作对象和内容分别列表,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宋代尺牍及家书的全貌。二是以宋代家族文化为背景,就两宋现存的 583 篇家书进行深入研究,认真考察宋代家书的整体风貌和成就,梳理宋代家书发展史总结宋代家书在中国古代家书史上的地位。三是认真探讨宋代家书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认为宋代家书涉及家族成员的诸多信息,对于了解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家族信息都有很大帮助,能够补充史料之不足。由于家书的私密性和真实性,士人在写家书时,往往能突破文体和思想的限制而随意挥洒,创作出许多文学意味浓厚的作品。论文结构严谨,对家书内容的分类研究很到位,引证资料翔实,文字通顺明快,是一篇具有较高水平的博士学位论文。
在对论文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外审专家也提出了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张小花认真吸取专家建议,对于论文进行修正补充,是为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宋代家书研究》。且企望张小花在兰州交通大学进行教学科研工作之余,能有后续系列研究成果问世。
可能是由于年纪大了,闻知诸弟子著述出版,往往比当年自己出版第一本研究论著还要高兴。得知张小花的博士论文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快慰之余,欣然命笔,言不尽意,权以为序,且企望张小花后续有系列研究成果问世。
庆振轩(兰州大学教授,博导)
202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