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从目前有关宋代书信和家书的研究成果与现状可以看出,一些学者已经初步认识到宋代书信的价值和研究的必要性,但对家书的价值依然没有明确的概念,研究成果也十分有限,远远不能与宋代家书的成就相称。因此,本书必须要采取全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既要归纳总结宋代家书的整体面貌和价值,又要深入探讨每一封家书作品的内涵和与之相关联的人物事件,将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 研究思路

本书研究的整体思路是:第一,明确家书的概念,界定家书的范围,梳理宋前家书的发展脉络,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四个时段,简要概括每个时段家书在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作为研究宋代家书的参照。第二,对583通宋代家书逐一阅读,制定简明目录,概括两宋家书的发展动态,以展示宋人家书的整体风貌及艺术特征。第三,从家书作品入手,深入分析其中承载的亲缘文化对宋代家族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家书中所反映的宋人生活情态、教育和治家理念。第四,进行家书作者群体的个案研究,以学术思想传播和政治事件为切入点,以期更加深入具体地把握宋人家书的细节特征。

二 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分析法。全面占有原始资料,搜集整理宋代所有家书作品,为论文所用;另一方面及时跟进学界关于书信、尺牍、家书的研究现状和最新成果,以供参考借鉴。

第二,文学史、文化史、家族史研究相结合。宋代家书作为宋代散文作品中的内容,与当时的家族发展、文学思想、政治主张、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都有深刻的内在联系。本书不仅要考察宋代家书的具体内容和整体面貌,也要研究这些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总结出家书在宋代文学史中的价值及影响。

第三,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要全面认识宋代家书的价值,首先必须从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具体作品入手,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深入分析其内容、风格、思想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全面认识宋代家书的特色。

总之,本书立足于宋代家书,以文献为基础,重新认识被忽略的家书价值。以全新的视角深入解读隐藏在日常生活之中的文人情怀和和士人生活情态。并以个案研究为突破口,发掘家书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1] 王水照:《历代文话》第十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777页。

[2]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58页。

[3] 邓小南:《宋代政治史研究的“再出发”》,《历史研究》2009年第6期。

[4] 苏轼:《跋欧阳修家书》,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185页。

[5] (汉)孔安国著,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6]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三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0页。

[7]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87页。

[8] (梁)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56页。

[9] 赵树功:《中国尺牍文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10] 由于《欧苏手简》版本的不同,所收录书简有数量上的差别。流传到日本后,刻于正保二年(1645)的《欧苏手简》(正保本)共收录欧阳修、苏轼书简259篇,其中欧阳修书简122篇,苏轼书简137篇;刻于天明元年(1781)的《新刻欧苏手简》共收录欧阳修、苏轼书简277篇,其中欧阳修122篇,苏轼155篇;流传到朝鲜的《欧苏手简》共收录书简264篇,其中欧阳修书简124篇,苏轼书简140篇等。详见夏汉宁《〈欧苏手简〉校勘》,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6页。

[11] 朱刚指出:“祝尚书先生把《欧苏手简》的序言的作者杜仁杰认作此书的编者,我以为不够妥当。杜氏只写了序言,序中并未交代他自己是编者。真正的编者,应该生活在周必大编订欧集流行之前,或者难以获得周氏编订本的地区(如宋金对峙时期的北方)。”详见朱刚《关于〈欧苏手简〉所收欧阳修尺牍》,《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2] 金传道:《北宋书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年,第39页。

[13] 张圆培:《宋代家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9年。

[14] 崔丽:《苏轼尺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5] 马明玉:《苏轼贬谪期间书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延边大学,2011年。

[16] 杨银娥:《苏轼书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14年。

[17] 李红叶:《岂意残年踏朝市,有如疲马畏陵陂——从尺牍文看元祐时期苏轼的创作心态》,《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8] 王桂林:《苏轼尺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19] 刘梦初:《王安石书信艺术论略》,《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20] 胡昌健:《黄庭坚谪巴蜀年谱诗文尺牍文物考证》,《文献》2002年第1期。

[21] 李立臣、刘少坤:《浅析苏轼家书的三种互动》,《科学大众》2007年第4期。

[22] 刘欣、吕亚军:《宋代家书中的诲学思想研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23] 李辉:《家书的审美之维》,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4] 蒋明宏:《家书中的教育智慧》,《教育理论研究》2014年第2期。

[25] 冯夏夏:《中国传统家书主体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科技大学,2016年。

[26] 徐德勇:《〈曾国藩家书〉主体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青岛大学,2009年。

[27] 陈文捷:《〈梁启超家书〉德育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