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泥村:一个西南山村的变迁与振兴
- 周力等
- 1866字
- 2025-04-28 16:59:45
序言
庚子初冬,我收到周力教授送来的《黄泥村——一个西南山村的变迁与振兴》书稿,欣闻即将付梓。周力教授带领学生,在贵州省麻江县的一个山村“蹲点”进行解剖麻雀式的调研,书中的分析、思考与故事,让我感触颇深。
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一直以来,南京农业大学始终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把科技和人才源源不断输送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战场,一批批南农人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广袤乡村,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不断注入强劲动能。特别是在定点扶贫贵州省麻江县的过程中,南京农业大学实施“党建兴村、产业强县”行动,开展了“南农—麻江10+10行动计划”,以10个学院结对帮扶10个贫困村,以10个产业技术专班服务10大特色产业,帮助麻江提前实现了脱贫摘帽。
本书即是在这个背景下形成的一个优秀成果,作者的研究也正是南京农业大学师生投身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该书是在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贸系党支部书记周力教授的带领下,由多名本科生组成课题组,在实地考察贵州省麻江县12个山村后,以黄泥村为样本编撰形成的一部细致研究山村精准扶贫现状和经验的学术专著,描述了在我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个恢弘的图景下,一个贵州落后闭塞山村开展产业、教育扶贫,探索特色脱贫道路的历程。
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从全国扶贫成效来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可见,产业扶贫作为极具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扶贫方式,为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就提供了有力支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受到产业类型、市场和农户自身差异的影响,产业扶贫的减贫效果并不一致,发展得好就可以完全激活乡村经济内生动力;发展得不好,就还需要再辟蹊径。通览全书,可看出课题组对黄泥村这一问题的深入调研和思考,以及他们对探索一条适合山村实际的振兴道路所做的努力。
该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描述了黄泥村农业产业现状与农户生活;下篇深入剖析了黄泥村的发展困境,总结了黄泥村脱贫的经验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课题组在论述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山村发展时,做到了实践与理论、现象描述与机制分析、局部与全局、回顾与前瞻相结合,提出了不少具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的见解,为全国其他山村地区实现脱贫与振兴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样本。
细读此书可以感到其鲜明的特点。第一,材料丰富,数据翔实。课题组利用暑期时间在黄泥村进行了长时间的调研,走基层、访农户,通过问卷采集和深度访谈的形式,收集了大量案例、图片和文件资料,积累了充实的素材,保证了书稿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这些丰富、翔实的资料,是脱贫攻坚中山村发展历程的如实记录,不仅对当下探究山村脱贫道路有借鉴意义,对日后回顾我国精准扶贫政策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第二,观点鲜明,分析入理。该书主线围绕黄泥村的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展开,得出了黄泥村农业产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衔接机制不够紧密,要依托社会力量大力发展山村产业,同时以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结论。应当说,这些结论非常明确的找出了该村过去贫困的堵点、痛点和未来发展的通路、出路;第三,体系完整,结构合理。该书紧紧抓住黄泥村的山村特色和精准扶贫举措作为研究的着力点,选择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建立脱贫长效机制、阻断代际贫困传递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理论分析,从现象深挖原因、从原因寻找方法、从方法总结经验,能够使读者对黄泥村的发展现状、扶贫成效、脱贫经验有整体的了解,使人有所启迪。
可以说,该著作是研究中国山村脱贫经验的一个宝贵资料,也体现了众多扶贫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该研究的主要工作都是由本科生完成,充满了当代青年学子关注乡村、心系家国的情怀与愿景。他们在服务乡村发展中贡献了价值,也接受了一次最好的国情社情教育。
我衷心希望,该书的出版能够为研究脱贫与乡村振兴理论和模式的专家学者,以及乡村振兴的工作者、实践者带来启发,同时能够为解决类似于黄泥村这样的山村的发展实际问题提供借鉴,从而发挥此研究成果的最大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要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希望参与此书撰写的课题组成员能够锲而不舍地持续研究下去,用脚步丈量大地,在农村研究中取得更大成绩。也希望越来越多的老师、同学们投身到乡村振兴的研究中来,把更多的优秀理论成果播种在祖国大地上。
陈利根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