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泥村:一个西南山村的变迁与振兴
- 周力等
- 2638字
- 2025-04-28 16:59:47
第一节 习俗文化
从古至今,我国传统节日和文化习俗的诞生、传承与发展,农村地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文化推行离不开农村。文化的推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上而下的强文化推行机制,在此类文化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城市是文化创作的中心,真正的文化推广是通过统治阶级的权力,使得文化由城市输入农村。由于中国古代农村在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封闭性,使文化一经传入就极易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持续发酵,并伴随着以传宗接代为代表的继承思想,使文化一脉相承。另一类是自下而上的软文化扩散机制,不少文化是在农村地区自发兴起的,但此类文化的覆盖面通常较小,甚至仅仅村为单位,这类文化的兴起往往是在农村地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正因为上述农村的闭塞,这种社会交往的范围也是受限的,这就导致了农村地区出现“十里不同村,百里不同俗”的文化差异现象。由此可见,不论哪种文化推行方式,都让农村成为了传统节日与文化习俗的载体,一个村的发展优劣也能折射出该村文化的兴衰。
一 传统节日
人们普遍认为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极盛行的区域,每逢传统佳节农村必然是热闹一番的景象。而黄泥村与众不同,在众多传统节日中,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真正被重视的节日寥寥无几。
对于华夏儿女而言,春节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正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黄泥村也不例外。在除夕夜,大部分外出务工的村民也要赶在当天回家,陪老人、妻子与儿女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一年在外打拼的辛酸与劳累也被浓浓的年味冲散。随着正月初一零点的鞭炮声响起,新的一年在热闹的黄泥村中拉开序幕。正月初一,村里的小孩子在这一天十分活跃,这是由于拜年的习俗在黄泥村颇为盛行。初一清晨,小孩子早早地就结伴挨家挨户地敲门拜年,户主对此也颇为高兴,认为这是福气临门,便以2—10元不等的压岁钱或糖果给予回馈。
值得一提的是,分家是农村多子女家庭在特定阶段所发生的行为,大部分财产在分家过程中被家庭男性成员继承,女性成员外嫁后依附于丈夫一方的家庭经济,分家前兄弟姐妹的情谊也会随分家而淡化,为了维系家中男性成员与其姊妹亲情,“上九”的习俗相应产生。“上九”是指正月初九,家里继承财产的男性成员会亲自登门去接外嫁的姊妹回家团聚,简单的一顿饭,却能使两个家庭保持良好联系。
“七月半”是民间秋收时节的传统节日,每到农历七月十三,黄泥村村民会提前庆祝中元节。此时正是稻田稻穗成熟至金黄的时节,而稻田中的鲤鱼也饱食天然稻花,并以山区原生态的泉水滋养,长得硕大肥美,自然成为“七月半”夜晚村民家中的盘中美味。捕捞稻花鱼是全村村民都喜爱的活动,大人和小孩挽起裤腿光着脚丫,与稻穗相伴,穿梭在泥泞的稻田水中,感受捕鱼的乐趣,享受丰收的喜悦。夜幕降临,村民便要在家门前立一根1米多长的木棒,在木棒的顶端插入一个圆圆的南瓜,再将特制的青香均匀地插在南瓜上,俗称“插香瓜”。小孩也会手提一个南瓜灯,清香四溢、星火点点,借此寓意一年到头家人红红火火、团团圆圆,如图2—1所示。

图2—1 “插香瓜”
(注:黄绍有于2020年8月31日拍摄,拍摄地点:黄泥村。)
年初的春节和年中的中元节便是村民仪式感最强的两个节日,其他节日例如端午节、中秋节等仪式感逐渐淡化。
二 婚丧嫁娶
家庭的重大活动一方面是节日庆典,另一方面则是婚丧嫁娶。习俗产生于特定的日子,特定的习俗也正是为了使这个日子区别于平时。这个日子通常是一段时间内极少出现的,例如一年内少数几天被赋予文化意义便形成春节、元宵、清明等节日。婚丧嫁娶活动在村民的生活中发生的频率不高,因此,婚丧嫁娶的习俗更为重要。
“红喜”对应的是婚姻,其中有娶与嫁两层含义。在黄泥村,一场蕴含村内文化的婚礼包含三个阶段。在婚礼前,作为男方,首先要确定大婚的日期,这个日子一般是通过黄历确定的佳日,并且日期可以不用与女方商榷,以显示男方的主动。日期确定后,男方需雇一位媒人“送信”,主要意义是为了表达对女方的重视,需提前至少一个月让媒人拿着猪肉、糖果与白酒去女方家里,以书面的形式将大婚日期告知女方,以便女方早做准备。与城市不同的是,村内并不注重请帖文化,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婚礼,如果距离较远就通过电话通知,如果距离稍近则需上门告知。
在婚礼前一晚,男方和女方并不见面,而是各自在家中举办酒席,宴请各自家中的亲友以示对亲友参与婚礼的感谢。大婚之日,婚礼在男方的家中庭院摆席而设,村内婚礼的仪式感并不隆重,没有主持司仪进行开场,而是亲朋“随礼”(普遍为100—500元不等)入座后,婚礼宴席便开始进行。唯一的仪式是新郎手持一盘摆满小酒杯的果盘,新娘手持一盘糖给亲朋好友敬酒,各位宾客需拿一点儿新娘盘中的喜糖讨喜气,能喝酒的宾客可取新郎盘中的两杯白酒一饮而尽,借此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祝福。
“流水席”也是婚礼当日一大特色,由于山地地形,较为平整的土地有限,部分家庭的庭院并不开阔,席位数量并不能一次性满足所有宾客,由此产生了“流水席”。“流水席”是指准备足够饭菜的情况下,先到的宾客可先行用席,吃完后便可离开,然后主人换上新的饭菜以供后来的宾客食用。在村内长期邻里默契形成中,后到的宾客也会估算适当的时间出发赴宴,给前面的宾客预留足够的时间。婚礼后一周,新娘要抽空回“娘家”,一来告知家人在男方家生活的情况,二来是为了保持与家人的亲密联系。
丧事在该地区被称为“白喜”,红白喜事的界限分明,但也有着联系,更多的是“白喜”影响着“红喜”。家中有“红喜”,主人家通常要主动邀请宾客前来贺喜;家遇“白喜”,则是附近各组的村民主动前来吊唁,稍远一些的邻寨的亲友,需要主人派人持邀请名单前去相邀。“白喜”日会有一个负责丧葬的总管,一般是村内比较有威望的人(多为村干部),负责帮助主人家调度人手,安排相关事宜。
黄泥村地处偏远,由于火葬运输成本大,再加上入土为安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火葬的现代化丧葬方式尚未得到普及。棺材作为土葬的必备品,会提前制作好并置于家中干燥通风的偏房。每当老人到一定年龄(大约65岁)就会去购买棺材,或是找木匠给自己打造一口上好的棺材。大多数老人会倾向于选择后者,因为棺材的取材多来自村内山林之木,由木匠师傅打造,全新的棺材让老人更心安。丧事一般持续3天,少数村民也会为了选择下葬的黄道吉日而延长几天,但不会超过7天。值得一提的是,黄泥村居民家中若有老人过世,三年内家中贴“春联”时一定要贴白纸“春联”,而不能用传统意义上的红纸“春联”,借此表达对老人的哀思,也是体现家中的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