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中晚期的休闲审美思想
- 李玉芝
- 3696字
- 2025-04-27 17:53:18
二 研究现状
(一)西方休闲文化研究概述
关于“休闲”的论述,西方积累了大量经验。亚里士多德可能是最早对“休闲”进行研究的哲学家之一,不过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专门对“休闲”进行研究,但是他将“休闲”视为事物存在的中心,只有在休闲的状态下,人才能够进行思考,而这是有思想的人存在的基础,也是哲学存在的前提。亚里士多德被称为西方休闲学之父,其对休闲的基本看法影响深远。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游戏说”,强调只有在“游戏”的状态中,“人”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这实际上是对亚里士多德休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强调“休闲”的非功利性。海德格尔提出“诗意的栖居”,可以说是对席勒思想的当代回应。美国学者凡勃伦[29]1899年出版《有闲阶级论》,这通常被学界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的休闲文化的开始,休闲文化真正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该书从社会经济和消费的角度将休闲文化定义为一种有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继《有闲阶级论》之后有不少关于休闲文化的著作诞生,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德国哲学家约瑟夫·皮珀[30]1952年出版的《闲暇:文化的基础》,该书注重从哲学的角度研究“休闲”这一古老概念,书中将“休闲”视为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主体为了迎接生命的自由和快乐的一种准备。美国学者杰弗瑞·戈比[31]出版《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一书,他从生命价值角度对休闲文化做了总结,他将“休闲”界定为摆脱外在环境压力之后,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一种追寻。美国学者约翰·凯利[32]在《走向自由》一书中指出,“休闲”是“成为人”的过程。云南出版社2000年翻译出版了一套“西方休闲研究译丛”,其中就包括《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和《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33]在1998年出版《游戏的人》一书,这也是关于休闲文化研究的重要作品,他从游戏的角度论述休闲文化,将游戏作为休闲文化的本质,游戏被认为是人最自由和本真的所在,以游戏为核心的文化才是现代文明的代表。
西方当代休闲文化研究的中心在美国。云南出版社发行的第一套“西方休闲研究译丛”中翻译介绍的主要是美国学者的代表作。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第二套“西方休闲研究译丛”所选取的也主要是当代美国休闲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第二套“西方休闲研究译丛”主要选取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五本著作,分别为《休闲与生活满意度》《休闲教育的当代价值》《劳动、社会与文化》《美国人时间分配的调查与反思》《21世纪中叶的休闲与休闲文化》。这五部作品展示了当代西方休闲学研究的多重视角,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从西方休闲学的翻译和介绍的代表作来看,西方休闲学对于美学的介入并不是很多,基本上没有专门对休闲文化审美意义的研究。《休闲与生活满意度》是由埃廷顿等多位学者共同完成的合著,主要是从休闲服务的角度,多方面阐释有关休闲产业、休闲服务、休闲管理、休闲产品设计等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休闲文化内容。教育家布赖特比尔和莫布莱合作完成的《休闲教育的当代价值》一书,主要关注休闲伦理,诘问被物质欲望腐蚀的城市休闲文化,思考如何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建立合理的休闲理念。《美国人生活时间分配的调查与反思》的作者是杰弗瑞·戈比和约翰·罗宾逊,该书通过大量的抽样调查来研究当代美国人对休闲时间的占有和分配,有意思的是,尽管可供人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在增加,但是人们真正用在休闲上的时间却是越来越少。《走向21世纪中叶的休闲与休闲服务》是杰弗瑞·戈比在休闲学上的又一代表作,该书从非常宏观的角度思考未来的休闲文化及其发展,包括环境、技术、文化、人口、交通等诸多方面。
(二)当代中国休闲文化研究概述
“闲”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有着很长的历史,但是对于休闲文化本身进行独立研究要到20世纪90年代。从那个时期开始,以于光远为代表的当代学者开始翻译和介绍西方休闲文化著作,中国的休闲文化研究有了长足进步,对于休闲美学的研究更是中国休闲学科建设的特色所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休闲文化传统,关于古代休闲文化的研究是中国休闲文化研究的特色所在,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论文大量出现,尤其是关于古代休闲文化的博硕士学位论文不断增加。
1.关于古代休闲文化的整体研究
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卢长怀《中国古代休闲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苏状《“闲”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人生》(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年)、王晓琴《对休闲文化的美学思考》(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朱月双《中国休闲文化的哲学基础及影响》(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0年),等等。
2.明代以外的断代研究
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章辉《南宋休闲文化及其美学意义》(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3年)、孙佳《唐代文士休闲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韩颖《宋代休闲生活初探》(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杨瑞璟《中古士人的休闲生活与审美情趣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黄园园《唐代休闲文化之审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等等。
3.关于明代休闲文化的研究
明代是休闲文化研究的热点,关于明代休闲文化研究的论文不少,代表作包括:赵艳平《晚明士人休闲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王晓光《晚明休闲文学》(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9年)、文峰《明代中晚期成都休闲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9年)、曾琳《明清苏州休闲空间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7年),等等。
4.关于休闲文化的审美研究
休闲文化是一个外延极广的概念,从美学角度对休闲文化尤其是古代休闲文化进行审视是一个重点。代表论文包括:章辉《南宋休闲文化及其美学意义》(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3年)、陆庆祥《苏轼休闲审美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9年)、苏状《“闲”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人生》(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年)、王晓琴《对休闲文化的美学思考》(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李平《王国维休闲美学思想》(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6年),等等。
至于发表在期刊上的关于休闲文化的论文更是不少,成果斐然的包括早年的张法、马慧娣、杜书瀛等人,近年来在休闲文化尤其是古代休闲美学上面颇有建树的有潘立勇、谢姗姗、李爱军等人。在专著出版方面,充分涉及古代休闲文化的理论性著作不多,有吕尚彬主编的《休闲美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赵树功的《闲意悠长:中国文人闲情审美观念演生史稿》(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李敬一编著的《休闲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等等。
从以上资料来看,休闲文化作为古代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形态,对它的研究已经引起相当多的关注。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角度是多元的,包括哲学思想、艺术文化、文学艺术、空间文化、地域文化等等,审美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近年来关于古代休闲文化及其审美意识研究的论文更是不少,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潘立勇《宫廷奢雅与瓦肆风韵:宋代从皇室到民间的审美文化与休闲风尚》(《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宋代美学的休闲旨趣与境界》[《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赵强《说“清福”:关于晚明士人生活美学的考察》(《清华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胡建《“闲”范畴与明清市民美学思潮》(《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等等。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关于明清休闲文化研究的论文不少,但是对明代休闲文化及其审美意识的研究还没有一个综合性的、全面的独立研究,重点关注明代中晚期休闲文化及其审美意识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对明代休闲文化及其审美意识进行思考的论文不是没有,比如苏状的《“闲”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人生》,重点辨析“闲”作为审美范畴的意义,明代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但缺少对明代休闲审美意识发展的全面把握。赵强《“物”的崛起:晚明的生活时尚与审美风会》(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从通俗文化和城市生活美学的角度阐释晚明审美意识的流变。赵艳平《晚明士人休闲文化研究》,着重从晚明士人生活休闲文化角度研究,重点在于对休闲文化现象的罗列,对现象背后的审美意识认识不多。
从休闲文化及其审美意识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正在日益受到重视。例如巫仁恕《晚明的旅游风气与消费文化——以江南为讨论中心》(《“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3年第41期)一文探讨了晚明江南士人生活的士庶之别以及旅游对于士人身份确立的意义。文人对旅游这一休闲方式的选择体现了江南文人士大夫独特的审美追求,并且认为这一追求既是文人的自我标榜,也是对抗世俗,彰显文人传统的优越性的方式,是明代士商文化竞争态势的重要体现。陈宝良近年来发表多篇论文都是具体从休闲文化生活角度谈审美意识的变化,比如:《雅俗兼备:明代士大夫的生活观念》(《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第2期)、《明代的服饰时尚与审美心理的转变》(《艺术设计研究》2012年第1期)、《从旅游观念看明代文人士大夫的闲暇生活》[《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等等。不过目前对明代休闲文化及其审美意识研究是零散的,不够全面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