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历史中走来的古老民族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这是清王朝和俄罗斯之间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也是清政府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份条约。从此,在中国的东北边疆,蜿蜒曲折的额尔古纳河勾画出雄鸡状版图巨冠的轮廓。额尔古纳河东岸,是绵延千里、横亘南北的大兴安岭。大兴安岭北以西,是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在一条河、一脉山而成的广大山林、草原、河谷地区,鄂温克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

关于鄂温克族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鄂温克族起源于贝加尔湖沿岸,其祖先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室韦各部中的某些地理、习俗与鄂温克族有渊源关系的部落,特别是其中的“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以及唐代在贝加尔湖东北苔原森林区使鹿的“鞠”部落等,随后向东发展,其中一支来到黑龙江中游、精奇里江、外兴安岭南北,在黑龙江上、中游的广大山林中繁衍生息。[3]另一种观点以鄂温克族学者乌云达赉为代表,他认为鄂温克族起源于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下游等流域,祖先是靺鞨七部之一的安居骨部,并提出向西发展说。[4]学界至今对此无定论。

虽然民族起源无从考证,但是,到了17世纪,随着鄂温克族臣服于勃兴于东北的后金政权,鄂温克族真正进入中国的历史舞台,并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7世纪中叶后,随着东北亚统治版图的重新构建,鄂温克族成为跨中国、俄罗斯居住的跨境民族。

在我国境内的鄂温克族据2000年人口统计,共30505人[5],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大部分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与蒙古、汉、达斡尔、鄂伦春等民族交错杂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其他散居在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左旗、阿荣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的讷河县等地,新疆伊犁地区也有一小部分。鄂温克族是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北语支,牧区通用蒙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

历史上,由于不断的迁徙和居住地域的分散,不同地区的鄂温克人曾被分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三部分。事实上这三部分其实是一个民族,有共同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只是生产、生活方式有差异。[6]被称为“索伦”的鄂温克人,主要指今居住在鄂温克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鄂伦春自治旗的鄂温克人[7],“在清顺治六年(1649年起)从黑龙江支流精奇里江及外兴安岭迁到大兴安岭、嫩江流域各支流,然后在清雍正十年(1732年)时,其中的一部分‘索伦’鄂温克人从雅鲁河流域迁居呼伦贝尔草原的伊敏河、辉河流域,从事畜牧业生产”[8];被称为“通古斯”的鄂温克人,是在苏联十月革命时从额尔古纳河西北迁来,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的莫尔格勒河、锡尼河流域,从事畜牧业生产,目前居住在陈巴尔虎旗;“雅库特”是对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的称呼,因曾在勒拿河流域与讲突厥语的雅库特人相邻而居,而被误称为“雅库特”。他们生活在今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以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故又称为使鹿(驯鹿)鄂温克人。“索伦”部人数最多,占鄂温克族总人口的74%;雅库特人数最少,约占鄂温克族总人口的1.1%[9]

虽然历史上对鄂温克人有各种不同的称呼,但是鄂温克人从来不承认自己是“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一直自称为“鄂温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鄂温克人民的意愿,于1957年恢复原来的族称,统一称为鄂温克族。“鄂温克”的意思,按照吕光天在《鄂温克族》中的说法,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还有一种解释是“住在山南坡的人们”[10],这两种说法都说明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生活在深山莽林中的狩猎民族。

在历史上,对鄂温克族可靠的、较为细微的记载是从清朝开始的。清朝建立初期,为继续统一大业,把鄂温克人纳入满族共同体,清政府对黑龙江上游的鄂温克各部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征服,皇太极于崇德四年至五年(1639—1640)统一了索伦部广大地区[11]。“索伦”是清朝对鄂温克人的称呼,有“先锋”“射手”和“请来”之意,最早见于1634年的《清太宗实录》,泛指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和鄂伦春族[12]。最初,据文献记载,“世居黑龙江人,不问其部族,概称索伦,而黑龙江人居之不疑,亦雅喜以索伦自号”[13]。后来其他民族逐渐分离出来,专指鄂温克族。康熙年间,将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人统称为“布特哈打牲部落”[14],雍正九年(1731),被清政府编入“布特哈八旗”。

历史上鄂温克族“雄于诸部”,是一个善射的民族。鄂温克各部落在被清政府征服后,成为八旗军中的骨干力量,在清朝,特别是康熙、乾隆年间,索伦鄂温克在抗击沙俄的入侵以及其他众多维护国家统一的战役中,立下卓越战功,成为清朝军队中的劲旅,如康熙年平定准噶尔叛乱、乾隆年间四川大小金川战役,反击英国殖民者入侵西藏等战役,“前后共计六七十次,转战达二十二省”[15]。乾隆皇帝甚为欣赏索伦部官兵,“东三省兵制,定能得力,索伦质性犷悍”[16]。又说“满洲索伦兵,实胜绿旗”[17]。乾隆二十二年七月史载,“我兵自前次平定伊犁以来,且定版图于三五年之间,此亦神且速,而能保其必无一二受伤之人耶。至所用之兵,皆我八旗索伦子弟之众……”[18]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充分肯定了鄂温克军队对于确定新疆版图的贡献。乾隆晚年回忆自己的战功时,不忘索伦劲旅为国家统一建立的功勋:“……当初,朕平定准噶尔时,俱系用满洲索伦兵力所得……”[19]在他死前六年,即乾隆五十四年,他仍不忘鄂温克兵:“方今国家全盛,回城、准噶尔及两金川,俱逼近边陲,关系紧要,满洲索伦劲旅可以展其所长,是以不惜劳费,先后底定……”[20]“骁勇善战”的鄂温克族军队对于巩固我国西北边疆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东征西讨的索伦鄂温克为清政府做出了巨大牺牲,据《黑龙江纪略》记载:有清一代“征调鄂温克官兵数统计六万七千七百三十有奇”,“其庆生还者十不一二也。不死于战争的刀枪,即死于——瘴烟之地”[21]。战争给鄂温克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口急剧下降,几乎到达了“民族灭亡的边缘”[22]

民国初期,军阀统治实行移民垦荒政策,大批汉族农、工(手工业)、商人迁入,一方面使一大部分鄂温克人被迫迁往山区,另一方面,先进生产方式的输入不仅促进了鄂温克族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建立了鄂温克族与汉族文化上的联系[23]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建立“伪满洲国”。鄂温克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1945年8月,全东北解放。1958年,根据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鄂温克族自治旗成立。游走于祖国边疆地带的鄂温克族——这个地处边缘、人口稀少却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民族,这个曾几次面临毁灭又顽强生存下来的民族——终于拨云见日,云散月明。

过往而今,清晰可辨。鄂温克人有的走出森林,走向草原河谷地带;有的至今执守山林。“走出”是一段艰难之旅,一切未知的惶恐不定,有的民族还未走出森林便销声匿迹了;“执守”同样艰难,需要拒绝在变化中迷失的勇气与坚毅。鄂温克人是顽强而智慧的。他们从历史中走来,融入中华民族的浩瀚大海,创造着中华文明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