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会讲记

二〇一七年五月,长春正在进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我有幸和对中国哲学有深厚造诣的刘连朋老师共同举办了一次《道德经》讲座。这个面向哲学系学生的讲座是由刘老师的研究生梅寒发起和主持的。下面是梅寒根据录音所做的文字整理(经两位老师审订)。

梅:我在旁听龙老师的海德格尔课程时发现龙老师常常随意地引用《道德经》,而刘老师对《道德经》又很有研究,所以今天请两位老师一起来谈谈他们对《道德经》的理解。刘老师将主要从中国文化方面谈,龙老师则主要从本体论方面谈。这也算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一种交汇。下面就请两位老师开始吧。

刘:中国哲学学科从胡适、冯友兰开始。这是历史的机缘,西学东渐,他们恰逢其会,引入了西方哲学的理论框架。这套框架中国古代没有出现,这个时期,除了哲学之外,还有宗教、自然科学之类的。像经济学、社会学这俩名字是章太炎定的。中国学术发展到现代最根本的改变是引入了西方的理论形态。中国哲学产生开始,就与西方哲学密切相关。事实上,伴随着对西方哲学理解的深入,对中国哲学内容同时也有重新诠释。作为最近十来年的一大显学——现象学,备受重视,很多术语已经成为日常用语了。怎么从现象学之中认识中国哲学?很有幸,龙晶老师从他所学出发,对中国哲学也有很深入的思考。这应该是你们的幸运。两个意思:一、没有必要把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分得那么清楚,本来哲学这种形态就是从西方传进来的,中国哲学这个概念主要由中国和哲学这两个词组成。中国这个词主要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学术内容,哲学这个词,代表的是一种理论形式,这两个概念合在一起,就是中西之间。从哲学在中国一百余年的演进过程看,无论中西马还是伦理学、宗教学等,都在一个锅里煮,这是出于哲学观的转变。比如冯友兰的《新理学》出版后的一次讨论会,佛学家王恩洋的质疑表现了极有价值的分量。哲学的各个专业之间是无界的。哲学之作为哲学,不在于它的题材,不在于它的方法,在于它具有反省的姿态。二、这次主要请龙晶老师谈一下,大家都知道,龙老师在课堂上总是随文的点到《道德经》。这次正好有个机会,让龙老师把自己对《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系统地阐释出来。就我个人来讲,我也好奇。所以今天我是辅助式的。下面有请龙先生。

龙:我本来打算刘老师讲完之后我再来补充,没想到我变成了主讲(笑)。那我就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关联讲起吧。中国哲学注重“知其然行其然”。西方哲学注重“知其所以然”。中国哲学的知和行是结合在一起的。当然也有一些差别,比如说孔子是知行合一,但是老子有时候侧重,知有时候侧重行,有时候两者都侧重。恰恰就是在老子这里出现了知行的分离,又分离,又合一。道不仅仅是无形的大道,而且也是“可说之道”。但是这种“可说之道”不是老子注重的。老子注重的是不可说的大道。可说之道我称为“小道”来与“大道”相对。老子这个“道”有不可说和可说两个层次,但是他告诫我们不要完全进入可说的小道里,如果拘泥于文字、语言,那大道就很难把握了。但是大道与小道其实互为表里。所以,他有时知行分离,有点像西方的本体论,但又经常回到生活中,告诉我们如何知其然行其然。西方哲学在我看来,就是从大道进入小道,发展逻各斯、理性等思考,但这条路走到极端,就发现走不通了,于是在海德格尔这里又向大道回归。我的认识是:中西哲学史看上去是相互隔离,其实是相互关联的。首先,哲学从易经开始,经过孔子、老子,就开始从大道进入小道。在小道中发展的哲学离开了中国,跑到希腊,从逻各斯一直发展到笛卡尔的主体性哲学,到黑格尔到达了主体性哲学的顶峰,当然他是从主客对立到主客合一。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又开始逐渐往大道回归。所以世界哲学的整个发展是一个圆圈,从中国哲学开始,从大道进入小道,再返回大道。

关于老子,除了大道和小道、知和行的分合之外,更重要的是区分大道的不同阶段和环节。如果不理解这些,可能就会与佛家所说的空混淆。大道有很多阶段和环节,老子喜欢强调,但是庄子不太强调,或者说庄子漏掉了先天那部分,对天地人那部分着重强调。所以,从庄子看老子也会出问题,因为把握不住大道运动的全过程。如果做一个简单的比喻,说大道是一种流动的话,就好像水从最高的山顶流下来,流到半山腰的一座高台上,这座高台我们称之为“天”,从这座高台继续往低处流,流到山谷中,这个山谷就是“地”,从山谷再流出来,就汇聚成一个大湖,这个湖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人生活在世界中,周围都是可见可闻可触的东西,但是在这之前流动的那些东西,并非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得到。大道就是从先天那个山顶一直流到天,再流到地,最后流到人生活的世界。天和地要理解成一种无形的领域,高台和山谷都只是比喻。我们看到的天空和大地其实只是无形的天地凝聚出来的具体形象。先天地生的大道不断地流泻,依次转化为天道、地道、人道。我之所以讲这些,是因为我要从本体论角度讲《道德经》,所以要先讲清楚大道流动的阶段和环节。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借鉴了西方的思考方式,包括黑格尔和海德格尔。我们要弄清大道的流动是什么样的,有哪些阶段,有哪些环节,要知道大道的所以然。中国哲学常常是知其然行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老子的知行有所分离,可说之道就是知其所以然的地方。《道德经》已经有所以然的成分,所以他经常说“故”之类的话。但他没有往下发展。

我觉得从先秦开始,《道德经》的大部分解释者注重的都是后天大道,或者天地人三道。先天大道固然有人注意,但是不怎么区分出来,到现在区分就更少。人们谈到老子的先天大道主要就当成是宇宙论。把大道的先天部分归结为宇宙论我认为是错误的。先天那个山顶离宇宙是最远的。宇宙在哪里呢?从宇宙万物的角度来说,宇宙就隐藏在“地”这个山谷中。在“天”那座高台上呢?那里没有什么具体的东西,没有树也没有花草,当然不是什么都没有,但不是具体的东西。所以说宇宙论仅仅停留在“地”,“天”根本还进不去。湖里面则是我们感觉到的,一切显现的东西,也就是现象。佛家研究的就是这个湖,所以佛家不讲生生不息。佛家就是湖本身发现了自己的虚空,正是由于虚空才能有鱼虾藻菌之类的东西出现在湖中。所以,空和有互为表里,不一不二。但是不能从佛家的空来看道家说的无,因为道家的无是从山上流到天流到地流到湖的过程,这整个过程是无,因为其运动无影无形,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所以是无。无不能理解成空。

下面我想从《道德经》中的几个重要章节来表达我所说的这个结构。我主要想讲先天这部分,因为这部分是许多解释《道德经》的人都不太注意的。庄子在我看来也没有先天大道这部分。先天大道是先天地生,然后才从天到地到人一气贯通。先天大道是生成八卦六十四卦的道。先天大道中有阳象,有阴象,有合象,发展成八卦,再发展到六十四卦,然后才有天地人。但是老子并没有讲这么细。为什么呢?因为老子不是从乾坤出发,看不到阴阳组合成八卦六十四卦的细节。他只讲这个运动的过程,叫作道。所以要抓住这个运动。对老子来说阴阳的组合不是最重要的,整个流动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下面我们先看《道德经》的第一章。我念一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的思考是从人生活的世界逆着大道而行,从后天大道一步步返回先天大道。人是从湖中的东西转向大道的。所以他一开始就从我们生活中的现象谈起,也就是从可说、不可说的区分谈起。可说的道是在我们生活中伴随大道流出来的,是属于后天大道的。“名”是大道发展过程中,经过“地”这个部分时,在宇宙中产生的最初的思想。宇宙是有智慧的。宇宙智慧就是希腊人说的“努斯”,其中有柏拉图的永恒理念,先于这个世界存在。宇宙智慧中的永恒理念就是最早的“名”。人们使用的“名”不是最早的。在人能用“名”之前,宇宙的智慧就有思考,就有“名”。“可名,非常名。”人可以命名的就不是宇宙智慧中永恒的“名”。“无名,天地之始。”先天大道没有“名”,甚至天地本身最初也是没有“名”的。但是大道在“地”的内部产生了宇宙智慧,有了永恒的“常名”。“有名,万物之母”。万物是从宇宙智慧中的“名”,也就是从永恒理念产生出来的。有了“名”才有万物。柏拉图也说理念是原型,理性神根据理念产生万物。“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我们要经常注意“无”才能观入大道的奥妙,要经常注意“有”才能观入大道产生的具体事物。妙和徼,一个无形,一个有形。无和有两者是同出的,因为先天大道是无,流到“地”的时候就分出无和有,无里面就有具体的东西出现。“名”也可以算作一种“有”。但是大道本身的流动是完全虚无、没有具体特性的。无流到“地”的时候,无和有就开始互为表里。“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说的“玄”在这里主要还是指后天大道部分,因为可说和不可说是首先在世界中做出的区分。这部分的流动看似浑浊,其实有一股清流在其中。浑浊的是大道,但是在大道的涌动中有一股清流,就是可说的小道。这个清流扩大起来就可以澄清这个世界。清和浊、有和无都是“玄”。一个是我们看到的现象,一个是虚无的大道,二者互为表里,构成大道的门。如果想要理解大道的一切奥秘,就必须从这个门开始一直逆流回归到先天大道。

第一章仅仅提到了门,这个世界的有和无,但还没有进去看门后面。从第二章开始到第十三章,老子就一步步从世界回归地,讲了很多关于地的东西,虽然把天地连起来讲,但突出的是回归阴柔的地母。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突出了身体,因为身体属于地母,比世界中的现象更根本。大道从地敞开世界,通过身体流入世界。身体就是后天大道的枢纽。但是从第十四章开始就很玄了,因为已经进入先天大道,完全离开了我们可触可摸的东西。隐藏在“地”中的万物是可触可摸的。我们摸这个桌子,尽管看似我们世界中的东西,其实它自身是隐藏起来的,能够独立存在,不管你摸不摸它都存在。康德讲的“物自身”例如“雨滴自身”其实就是隐藏在“地”中的。这里说的“地”是一个无形领域,不是可见的大地。但“地”隐藏的东西可以在世界中显露出来,所以你可以看见,但你摸东西,触东西,甚至推动它,就可以体会到它还有隐藏的一面。虽然万物隐藏在“地”中,但还是可以在世界中显露,可以触摸和推动。至于“天”我们就很难领悟了,只能从天空的刚健等特性去体会,因为“天”甚至不包含任何可以触摸或推动的东西。先天大道流到“天”这部分还没发生变化,只是进入了“天”这个领域而已。但进入“地”就生长出了万物。“天”包含的东西就像精子,但还不是生命,只有进入“地”这个母亲才能变成宇宙,就是宇宙生命。宇宙生命再通过身体从地母生出到世界中,就变成动物和人的生命。“天”之中有很多无形的大象,虽然不是什么具体的东西。一切具体的东西都是“天”包含的无形大象进入“地”演变出来的,而这些无形大象又是从先天大道流下来的。所以老子讲完身,从地回归到天,就恍恍惚惚地看见了先天大道。

第十四章和第十五章讲的就是先天大道组合阴阳,产生八卦六十四卦的过程。第十四章第一次讲这个过程,讲得很粗略,用的是形容的方法。他是怎么形容的呢?我念一下: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有三种东西,你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无法进一步追究,因为它们处在先天大道的开端处,不能再追问。这三者,视、听、搏的顺序不是乱说的。为什么呢?我们看见的东西偏向阴性,听到的东西偏向阳性。我们听到音乐就觉得扣人心弦,因为心是阳性之物,是一种意志。声音是由意志发出的,是意志的象征。反过来,我们看东西是一种观赏,被看的东西是以阴性的方式向我们观看的目光显现的。“视之不见”说的是有一种很阴的东西,但是你看不见。“听之不闻”说的是有一种很阳的东西,但是你听不见。搏就是摸。摸是偏阴还是偏阳呢?摸东西是手和东西互相作用的过程,你摸东西时,东西也在摸你,所以摸是阴阳合一。“搏之不得”说的是有一种阴阳合一的东西,但是你摸不到。这三者,阴、阳、合,对老子来说无法继续向前追问,混而为一,构成大道的开端。“其上不皦”,它的上面不光明。倒回第一章,我认识的世界各种东西都是光明的,有一种光明可以让我理解,但是拿掉光明还有暗的东西存在。可以用理解去照亮暗,理解就是可说之道,通过语言把它说明白,把它变得光亮起来,要不世界就很昏暗。但老子说“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因为这是先天大道的开端,还没到明暗在世界中被区分开来的时候。“绳绳不可名”是还没到“有名”的时候,因为根本还没产生宇宙智慧,完全“无名”。“无名”当然也就“无物”。所以“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虽然无状、无象,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老子说的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就是指这三种东西其实还是一种状,一种象,只是与我们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不一样。先天大道的开端就是这样一种无形的大象。“是谓惚恍”,混混沌沌,无法把握,与世界中的具体事物相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些东西是在先天那部分产生的,根本就还没有我们熟悉的空间性可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把握古代的道来支配当今的有。越是往古代倒回去,人们对先天大道的领悟就越真实,越亲切,越往后人们就越注重发展天地人,特别是儒家,也包括庄子,天一气贯通了地和人。把握先天大道来支配后天有形的东西,就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发展是怎么来的,是从先天大道向后天大道发展而来,这就是“道纪”。“纪”这个字说的是一根绳子的头,你抓住了它就抓住整根绳子了。你要是抓住先天大道的开端,整个大道的流动就都抓住了,这个开端就是“道纪”。老子在这里还没有讲天地人。他只讲了三个无形大象,阴象、阳象、合象,还没有讲这个开端怎么演变出天地人,因为他刚刚从后天大道进来,第一次讲先天大道,首先抓住的是开端。

到了第十五章,他就从先天大道开始到天地人一直讲下来,但还是没有进入很精细的思维,因为在这里知和行有分又有合。第十四章和第一章以知为主。第十五章讲大道从先天到后天的运动过程,可以说是知,但却是通过形容人的行为来讲的,也就是讲人如何才能配合先天大道和后天大道来行动。我先把这章念一下: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而)新成。

古代善于为士的人,他们的行为很玄妙通达,很难认识,所以只能勉强形容他们。他们是怎么为士,也就是行道的呢?谨慎啊,好像冬天过河一样。我冬天路过南湖的时候不太敢走在湖面上,总是害怕冰面会有薄的地方,坍塌了怎么办?真是个南方人。过冰冻的河,特别是冰薄的地方,整个人就会绷得很紧,意志很凝聚,这是一种阳性的状态。犹豫啊,好像害怕周围的邻居。古代属于为士的人,做人很小心,很注意观察四面八方。相对来说阳性专一,阴性发散。体会到阳象,做人就会专心致志;体会到阴象,做人就会观察全面。这些都是对先天大道的模仿。“俨”指恭敬庄重。做客的时候,既要凝聚自己的意志,又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物。这种“俨”形容的其实是阴阳合一的状态。所以豫、犹、俨暗中对应阳象、阴象、合象。如果我们体会到先天大道,就能够这样去行。所以我们做人要专心致志,观察全面,要像做客那样结合二者,否则就可能因为失道而招来祸害。这里他是先讲阳再讲阴(先豫,后犹)。前一章讲“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则是先讲阴再讲阳。我觉得老子先讲“视之不见”是因为我们通常总是首先通过看来发现世界,看见的东西比听见的东西更显眼。第十四章刚刚从后天大道进入先天大道,所以先从显眼的东西开始讲起。但是第十五章要从先天大道一直讲到后天大道,一气贯通下来,所以就从阳讲到阴,从开端到发展来讲,从意志的集中到意志的观察,再到集中与观察的合一。

接下来就开始讲阳阴合三象的发展了。“涣兮,若冰之将释。”涣散啊,就好像冰即将融掉。做客的时候阴阳合为一体,这里却用冰即将融掉来形容阴阳既分离又组合,“融掉”是冰的分离,但“即将融掉”还是有组合的。老子的思想是运动的,从阳到阴到阴阳合一,然后三象发生阴阳交错组合,生出了八卦和六十四卦,就好像整块冰融掉而流出水来,从“阳阴合”中散发出八卦和六十四卦。如果我们体会先天大道,就能顺道而行,有所应用,所以做人也不能永远都像做客那样,要发展出新的事物就要自我解脱,流动起来。“敦兮,其若朴。”流动起来之后又变得像没有雕刻过的木头那样淳朴,那样单纯。这是怎么回事呢?六十四卦形成了,先天大道的流动就结束了,然后就转生出天和地来。天和地相比,地是很丰富的,里面藏有宇宙万物。但天则是很单纯的,就像父亲的精子很单纯,很朴素,还没有生命。生了天然后生地。老子是怎么形容“地”的呢?“旷兮,其若谷”,就像空旷的山谷一样,因为地的主要品格就是容纳和隐藏,空旷如山谷,既可容物又可藏物。宇宙万物都隐藏在地母的怀抱中。从做人来说,就是要有容人之量,同时也要藏得住事物,不要一味地把事物显给人看,藏得越深,显露出来才越丰富。接下来,大道就从地母敞开世界,也就是从山谷流出大湖。老子如何形容世界?“混兮,其若浊”。混成一团啊,就像浑浊的水。世界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现象,都混在湖中。流进湖的大道是混浊的,但它里面含有清流。所以说完大道的混浊就要说小道的清澈。“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谁能让浑浊的水澄清下来呢?只要安静下来,浑浊的东西就自然澄清了。只要静下心去应和大道,可说的小道就能用从大道而来的光明照亮这个世界,解蔽世间万物,混浊的万物就会沉淀下来、变得明朗。你从小道接受大道,心静下来,从虚无的大道澄明万物,就不会执着在万物上。谁能长久保持安定呢?你不要光是接受大道,让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就静止不动,还要主动与生生不息的大道合一,才能真正做到长久的静。这种长久的静同时也是一种动。老子经常讲要守静,但也讲动之徐生,因为你不光要接受大道,还要主动合于大道,像大道那样生长万物,滋润万物。这里讲的是大道和小道的关系,是动和静相互转化的,做人也要这样灵活,才能应和大道。“保此道者不欲盈。”保住这样的道的人是不会要求圆满的。光明能照亮东西。但是不要执着在被照亮的东西,总想把一切事物都照亮,而要守住光的源头。源头就是大道本身。大道通过小道让具体事物明亮起来,但我们看到事物的明亮,同时要守住大道的幽暗,因为正是幽暗使明亮成为可能。这和佛家有点相似。我们只能看到世界中的现象,看不到世界本身的空。空是本性虚无的大道敞开出来的。世界因为虚空才可以让一切现象显露。空与现象不一不二,这是佛家注重的。佛家讲的空就是湖水的本性,但他看不到大道流入湖的过程,不知道空和有的不一不二不是终极的东西,而是有来源的,是从大道流出来的世界的特性。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个世界的种种可能性都是从虚无的大道分化出来的。大道本身是无,因此可以分化出任何可能性。如果你一味地解蔽事物,不懂得守住遮蔽自身的大道,就会执着在事物的现成可能性上,无法让种种潜在的新的可能性成就出来。相反,如果你守住遮蔽自身的大道,就可以让道自如地朝这个方向或那个方向分化,不断产生新的可能性。湖本身虽然是静止的,就像佛家说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但形成湖的流水是不断运动、生生不息的。你要像流水那样让道开启一切可能性。这章是从人的行为来形容大道的整个流动过程。远古那些善于行道的人,他们能体会大道从先天到后天,从天到地到人的整个流动,而且能在生活中实践出来。所以这一章虽然含有“知其然”,但却是从“行其然”出发形容的。第十四章和第十五两章引入先天大道,第十五章还包括后天大道。按照西方的标准,这种“知”不是清楚明白的知,因为小道还没有被强调。这里老子只是先让我们有个印象,后面会更精细地描述道的流动。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第二十一章。这一章认识开始变得精细,开始讲怎么知大道。我念一下: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孔德就是大的德。大德跟道相似,是跟随道的。在后天这部分,我们体会大道就会在行中有所“得”,这就是“德”,古代这两个字是通用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物”在这里泛指“东西”,不是指宇宙中的万物。道这个东西恍恍惚惚的,即使流入世界的大道也是无形的。先天大道到后天大道都是本性虚无,没有具体特性,惟恍惟惚的。这是概述。

接着就开始讲先天大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这里的“象”不是指具体的象,而是十四章讲的先天大道中的无形大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个“物”就专门指的是宇宙万物。先天大道产生了很多无形大象。这些无形大象流入天地的内部,在天的内部还是无形大象,在地的内部就演化出了宇宙万物。“恍惚”二字在这里是有先后顺序的。“恍”和“惚”都指的是不清不楚,无名无状,但是“恍”有突然闪过的意思,“惚”就没有。所以老子讲无形大象的时候说“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把“惚”放在前面,因为无形大象很纯粹,还没演化出宇宙万物。然后谈到无形大象流入地的内部,演化出物,他就说“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把“恍”放在前头,强调演化的动态。第十四章讲“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也是把“惚”放在前头。“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深远暗昧,其中有精气。这是形容天内部的无形大象,也就是天之精。天地生人的过程浓缩在人中,就是男女结合生出孩子的过程。男人的精子浓缩了天之精。宇宙形成之前就有这种精,不在地而在天里面。这里说的天地一定要理解为两个无形领域,不是可见的天空和大地。“其精甚真”。这个精是后来在地内部演变成宇宙的无形大象,也就是宇宙的先天形式,非常真实。

“其中有信。”这就进入“地”了,讲的是“地”包藏的宇宙智慧。“信”是形容宇宙智慧的思考,这是理解一切事物的思考,非常信实,含有一切事物的真实信息。“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这个思考中的“名”永远不会被废去。这个“名”就是“常名”,就是永恒的“名”,也就是宇宙智慧中的永恒理念。柏拉图说理念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是理性神创造万物的原型,很有道理,但后人却以为柏拉图只是想象出来的。当然老子和柏拉图是从不同角度看这个问题的,不能混为一谈。“以阅众甫”就是通过永恒的“名”来认识众多的事物。“甫”字的意思是“美”。“众甫”就是“众美”,也就是世界中显现出来的众多现象。返回大道去观万物,一切都很美。有人把“甫”解释成“父”,说可以通过“名”来知道众多事物的父亲是谁,用父亲指代大道。这种说法我不能同意。老子经常用“母”形容大道,用“父”不符合老子的思考。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我是怎么知道世间种种现象之情形的呢?就是因为我体会到了“常名”,也就是“有名,万物之母”中的那个“名”。老子在这章从先天讲到后天,讲到象,讲到物,讲到精,讲到信,又讲到名。这一章不讲人的行为而是直接讲大道是怎样的。他也不去形容大道,因为前面形容过了。这章开始精细地讲大道,是比较纯粹的知其然。

下面我们再看看老子怎样从细返回粗,用宏大的方式概括大道的整个流动过程。我念一下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章也是主要讲知而不是行,但是不讲细节而只讲道的宏观运动。这章就到了本体论上最核心的地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一种东西是混沌的,先于天地而生,这就是从山顶上流下的大道,先天大道。它无声无形,自己能够立得住,而且不会改变。先天大道还没有产生时空,其运动完全是无声无形的,没有时空中的变化可言。“周行而不殆”。像圆周运动一样循环,永远不会停止。先天大道生出阳阴合三象,再产生八卦六十四卦,然后倒回起点(乾坤)才转生出天地。这种倒回可以看成是一种循环运动,重新生出阳阴合三象,不断循环下去。因为它循环不止,永远独立地运动,但又不会改变,所以可以成为后天大道的源泉,天下一切事物的母亲。为什么是母亲呢?因为先天大道流入天地,通过后天大道把地母含藏的万物涌现到世界中,才有了天下万物和芸芸众生。所以大道整体上看就是天下的母亲,而且老子注重大道的无为和阴柔,所以常用“母”来形容大道。儒家不一样,注重的是天命,是天父。“吾不知其名”。“名”是后天大道的内容。先天大道是完全无名的,所以只能勉强称之为“道”来形容其运动。但也称之为“大”。为什么用“大”字呢?因为这一章讲的是宏观的流动,所以用“大”来形容这种宏观,而那些精细的东西,包括“名”和宇宙万物,相对于道都是“小”,都是道产生出来的具体事物。“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先天大道不断发展自身,一直到生出八卦六十四卦,越发展就离自身越远,远了就会返回开端,就形成循环。这是先天部分。从整体来看,大道从先天一直流到天地人,人认识到大道,就可以通过德来合于地道、天道,最终合于先天大道,所以说发展到太远的地方就会返回。这是大道整体上的循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先天大道流到天,流到地,流到人。天地作为无形领域是和道一样“大”的,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大道流动经过的环节。人也有“大”的本质。人作为一种生物可以说是“小”的具体事物。但世界的本质是大的,是虚空的领域,不是具体事物。人可以通过德来合于大道,通过大道来敞开和统一人间世界。人其实就是世界的统一性,因此人也有大的本质。有的版本写成“王亦大。”我觉得这应该是后人篡改的,不合老子原意。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王是统一世界的,但还是代表人去统一世界。人能够合于大道,敞开世界,统一世界,让自己生活在天地之间,这是人与道、天、地一样“大”的本质,是很了不起的,是“四大”之一。

最后,讲完了道、天、地、人“四大”,老子就倒过来说人要回归大道,因为人的“大”是从大道这个源泉而来的。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效法地,或者说人的原则是地,因为人是从地出来的。你在世界中能看到、听到、摸到的东西都是从宇宙中涌现出来的,也就是从地之中涌现出来的。现在科技发展的时代,好像什么都可以由人随意制造出来。我们更容易执着于表面看到的东西,喜欢直接看到的东西,不在乎它是从哪里来的,其实都是来自地。老子说人要效法地,就是人要像地一样包容万物,要亲近地,像孩子依靠母亲生活,不要远离她。地是从天流出来的,所以地要效法天。天父包含的宇宙之精是地母能生长一切事物的根本。天要效法道,这里指的是先天大道。天要效法的是从山顶流下来的道,因为天的内容就是来自先天大道。道要效法什么?这是老子本体论最核心的地方。老子说道要效法“自然”,或者说道的法则就是自然。他认为道是最原始的东西,是一切事物的母。道从先天流到后天,穿越天地人,一切事物都是从大道流出来的,它还要效法什么?所以只能说“道法自然”,也就是自己效法自己,自然而然。

这里我和老子的看法有所不同,因为我认为先天大道还不是最原始的东西。先天大道产生阳象、阴象、合象,然后阴阳交错组合生出八卦六十四卦。但三象是从最原始的阴阳产生出来的无形大象,不是最原始的阴阳。什么是最原始的阴阳?我认为易经所说的乾元坤元才是最根本的东西。乾坤就是最原始的阴阳。乾坤交合,生生不息,才从坤母生出了自己的形象,也就是阳阴合三象。这个生长过程继续发展才形成了八卦六十四卦,再发展才产生天地人。但老子强调道的运动而不是道的父母(乾坤)。他在第四章中曾经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大道是谁的孩子,似乎是在天帝之前。老子似乎领悟到大道是有父母的,但又不是很肯定,可以肯定的只是它先于天帝。在我看来,大道就是乾坤阴阳交合导致的生生不息的运动,从先天大道一直流到天地人。但老子思考的是这种运动本身,运动的连贯一致,运动的发展过程,而不是运动的根源,所以不再追究下去而总结说“道法自然”。不过,大道确实是从坤母流出的,是偏向阴性的运动,不像人的意志那样刻意和执着,所以“道法自然”也是有道理的。

现在我们已经大概知道老子对大道的思考了。下面我想再补充讲一点内容,让大家更好地体会老子中的知和行。第二十五章是本体论的核心,比较纯粹地突出了知。第二十八章则突出了知和行的微妙关系。我念一下: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这里展示了知和行的不一致。知道的东西不一定要去行。老子的大道从天到地到人,是自然而然的流动。不像孔子。孔子的天命是天的意志直接越过地进入世界中。人心直接感受到天命,就可以自强不息,模仿天的刚健行动。大道流动则是自然无为的,即使天道也是偏向阴柔的。我们居住在大道从地敞开的世界中。所以,老子强调守住地来生活,小国寡民。孔子则强调敬畏天命,与天合一。相对来说,儒家和道家,一个偏向阳刚,一个偏向阴柔,一雄一雌。老子不是不知道雄。知道雄,却要守住雌。知其实是通过小道实现的。所以知的内容不一定要守。“为天下谿”,谿就是沟溪,是低微之处,但也是地面的水汇流之处。道不是意志性的东西,不像孔子的天命,不会让人感到很崇高。相反,守住大道的人就像水沟一样低微,什么东西都接受,但所接受的其实是从地母流出的大道。这样合于道,就与“常德”不分离,就回到像婴儿一样的状态。我们是从地母生出来的。婴儿的状态就如同从地母直接涌出的生命,仍然直接被大道滋养。“守其雌”就是守住大道,也是守住地母,回归地母,不去破坏地母,而是依傍地母生活。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白可以理解成光亮。小道能够用对大道的理解来照亮世界,通过语言让世间万物变得可理解,但理解之后要守住大道本身。这个光是从大道照到世界中,照到万物上的,但光源不像被照亮的事物那样耀眼,其自身反而是幽暗的。守住幽暗的光源,就能成为天下的“式”。“式”是古代占卜用的东西。像占卜用的东西一样被大道所用,实现从大道而来的命运,就不会错失“常德”,因为常德就是从大道而来的德。“复归于无极”,就是回到大道还没有分化的状态。大道流入世界,敞开整个世界,让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成为可能。如果你注意某个方面,就可以把大道化到那个方面去,就可以做一些事情。但你也可以让大道化到另外的方面去,实现另外一些事情。无极是最初还没分化的状态,那才是最多可能性的状态。所以说做人要是太固执,人生的可能性就少了。大道的流动是自然而然,不会偏向某个方面的。它化出一面就肯定会容许另外一面也化出来。如果你死死地固执在一面,大道的流动就被你弄到僵硬起来。大道不喜欢这样,最终就可能让另外一面把你推翻,让你完蛋,因为大道是虚无的,是未分化的,容纳一切可能的,不允许你把它固定下来。所以,顺大道而行就可以获得更多可能性,总是处在灵动的状态。这就是“复归于无极”。后来有人把“无极”理解成阴阳未分状态,当成比太极更早的本源,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大道的“无极”是相对于它在具体事物中分化出的“有极”而言,但大道从坤母流出,本身就是偏向阴性的,所以真正的本源是乾坤,是太极,不是大道也不是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荣耀是跟儒家的东西有关的,因为跟人心的根有关,越接近天就越有荣耀。你知道荣耀是怎么回事,但不见得要去追求,因为大道本身是不起眼的,合于大道的人看上去可能是没有荣耀甚至是屈辱的。你要做天下的山谷。山谷是凹进去的,容纳一切的。地的德就是包容。效法地的包容,你的“常德”就可以容纳一切,非常充足。这样就可以“复归于朴。”“朴”就是朴素。无形的天是最朴的,而无形的地包藏永恒理念和宇宙万物,不是最朴的。前面第十五章就是用“敦兮,其若朴”来形容天,用“旷兮,其若谷”来形容地。但其实地的本质和天一样是朴的,因为从天向地,从地向世界流动的大道本身是虚无的,只是地内部包藏具体事物而已。如果执着这些具体的事物,就会忘记地的本质也是朴的。地的朴是潜在地可以分化出具体事物的朴。所以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朴的东西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是一散就变成了万物,变成各种可用的东西,一切具体的用都是从虚无的大道分化出来的。圣人通过认识道来应用万物就可以达到目的,一点也不勉强,所以说“大制不割”,最好的管理是不勉强的。就好像自由市场,是靠人们的自然行为运作的,人人来交换,各得其所。如果国家强硬地干涉市场的话,就会变得僵化起来。经济是实现“地养”的,所以要更多地顺道而行。圣人按照大道的自然流动分化大道,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一些管理的法则,让每个人各得其所,这是最好的管理。这章总的来说突出了知和行的微妙关系。我们知的东西不一定是大道,常常是一些细微的东西。所以知的东西不一定要守住,要守住的是不被人知的大道。

我今天的讲法,偏重分析所以然。这种分析不像经典那样直接帮助我们行其然,但也许能有间接的帮助。让我们再看看第三十五章,体会一下老子中知行合一实现的方式。第三十五章说: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执”就是把握,保持,坚持。“大象”就是先天大道中的无形大象,主要就是阳阴合三象。如果我与先天的无形大象合一的话,天下都会向往,因为这些大象是“道纪”,是道的开端,可以统一整个大道的流动。这里有阴阳和谐,统一天下的意思。“往而不害,安平泰。”天下人都向得道的人涌来,但相互之间不会妨碍。人们的行动看似完全自主,其实和大道的流动密切相关。人就像是湖里的鱼,而湖水则从河里不断流进来,形成各种漩涡,所以鱼在湖中的游动受到了水的牵引,就像人的行动受到了大道的牵引。只要大家都合于大道,就不会互相妨碍,就像顺水游动的鱼,可以各得其所,自由自在。所以老子说大家都来就道,就可以“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音乐和美食会让走路的人都停下来。但是“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道太平常,没有丰富的内容,不大吸引人。“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这就是无形大象,也就是先天大道的特点。虽然看不见,听不到,尝起来淡淡的没有味道,但是用起来却怎么也用不完,因为一切具体的事物都是从大道涌现出来的,归根结底是从先天的无形大象而来,这些东西很虚无缥缈,但正因为这样才妙处无穷。如果我们体会到大道的流动,事物就不再像通常所想的那样狭隘,生命的种种可能性就不会枯竭。这章突出了知行合一。先天大象与后天的用很自然地合在一起,达到很高的境界。其实这种智慧在生活中是可以看到的。就像中国搞改革开放,让人民自己去创业,不再强迫人民一定要这样做那样做,经济就自然而然发展起来了。现在搞“一带一路”也是这样。我们不像美国人,归根结底是美国的利益优先,容易和其他人发生冲突。我们是互惠互利,我好也希望你好,阴阳和谐共生,执住这个先天的“大象”,天下人都会往你这里来,而且“往而不害,安平泰”。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领导人主要用的就是道家的智慧。他们没有这样说,但在我看来是这样。

最后,让我们再看一章关于知行合一的,就可以结束了。第四十二章说的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很多人认为这是老子的宇宙论。但是我认为不恰当。宇宙是包含万物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这根本就没有讲到宇宙万物。那它讲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前面的叙述思考一下。大道生出阳象(一),阴象(二),再生出合象(三),这三象又阴阳交错组合,生成八卦六十四卦。第十五章说“涣兮,若冰之将释”,就是讲三象交错组合,生出了八卦和六十四卦,但完全只是诗意的形容,这里则稍微讲细了一点。老子主要思考大道的运动,不思考作为大道父母的乾坤。只有掌握乾坤的发展才能掌握阳阴合三象的起源,才能从阴阳交错组合去理解八卦六十四卦的生成。三象生成的八卦和六十四卦进入天地内部,才演化出了万物,所以说“三生万物”,但老子的这种说法还是太笼统。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气”是阴阳中和的气。有的版本写的就是“中气以为和”。万物是阴阳两气之合,负阴而抱阳,合在一起。这几句话从阴阳角度概括了大道从先天到后天的运动,一直到万物中的阴阳合,说得非常简略,因为前面说过了,这里只是强调万物中的阴阳来自先天大道中的阴阳,但变得和先天的阴阳有所不同。怎么不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人所厌恶的是没有妻子、没有丈夫。“不谷”……这是什么意思呢?刘老师,您怎么理解?(刘老师插话:“就是生活没有保障,没有谷,没有粮食。”)对,应该是这样。总之,这几种情形都是大家不喜欢的。但王公却用大家厌恶的名词来称谓自己。帝王称自己“寡人”,王后称自己“哀家”……都是这种做法。为什么呢?“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有时候,你贬低事物反而可能使它被大道抬高,抬高它反而使它被大道贬低,因为阴阳是相互转化的。大道是无,不偏向具体的事物,让阴的一面出现,同时也让阳的一面出现。如果极端地执着在事物的某一面,由于大道是流动的,就可能会被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因为大道是不偏袒的。所以说王公以此自称,是合于道的行为。自视甚高反而被人瞧不起,或者引起不满。你越独占了鳌头,越是把大道的风光都占尽了,就越有可能被大道把你颠覆掉,否则大道的流动就被你妨碍了。所以,越是处在高位的人越要谦虚谨慎。“人之所教,我亦教之。”人家教导的我也教导,其实道理很浅显,强暴的人不得好死啊!“吾将以为教父。”我会把这个人人皆知的道理作为教导的开始。这里是从阴阳相互转化这个角度来讲如何合于大道。这就是知行合一,不光知道阴阳转化,而且在行动中体会它。老子的本体论主要包含在道经中,德经就主要讲实践和运用。这个第四十二章是属于德经的。从第三十八章开始就属于德经,前面三十七章属于道经。道经中讲阳阴合三象生成八卦六十四卦,阴阳交错组合,但还没有相互转化。到了后天大道这部分,宇宙万物、世界万象的阴阳是能相互转化的,因为是时空中的具体事物,不再是先天大道中纯粹的阴阳了。所以阴阳相互转化更适合放在德经来讲。但万物中的阴阳来自先天大道,所以先提一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万物也包含阴阳,不但和谐共生,而且相互转化。接着马上就讲后天大道中的德。这里知是次要的,更主要是行。德经比道经更侧重行,因为老子沿后天大道逆行回归先天大道,这个认识大道的过程在道经中已经讲了,特别突出了先天大道。所以,德经就比较突出后天大道,突出如何用德来合于大道,就更侧重行了。总之,《道德经》的内容很丰富。我主要想突出一点,就是道的流动是有阶段有环节的,它的无不是空,而是一种运动。我就讲这些。

(中场休息)

龙:刚才休息的时候有同学问我西方哲学的“本体”到底指什么。这里我没法详细地解释。只能大概地说,我说的“本体论”中的“本体”两个字不是从西方哲学,而是从中国哲学来的。西方哲学有一种研究存在(Being)的学问,就是ontology。以前“ontology”被中国人译成“本体论”,但近年来一般改译成“存在论”。西方人以存在为“本体”,所以翻译成“存在论”是合适的。中国哲学不是以存在为本体,不是ontology,但仍然可以有自己的“本体论”。在我看来,太极以阳为本,以阴为体,所以太极就是本体。这些我不能细谈,因为今天主要谈《道德经》。你们可以看看我写的《论太极》,那里有一些对本体的讨论,就在我博客中的《中国文化复兴系列讲座》里。如果你们读过《论太极》,对今天我讲的内容也会比较容易理解。好了,下面我们就请刘老师谈谈他的看法吧。

刘:首先,我要道歉,开头的引语要修正。我是低估了龙老师,他是权衡中西哲学传统之后形成了自己的哲学解释框架。今天以老子哲学为背景解说了他的本体论哲学模型。很新颖,很有启发。另外,提醒同学们,学习哲学史的目的是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从历史中走出自己的思想。这是学哲学的人应有的追求、自我期待。

第二,有中国味道,对传统学术内容包容性强。冯友兰做中国哲学史时对传统的文献内容有过裁剪,哪些属于哲学,哪些不属于哲学。我在本科时认为哲学是认识论,这套模型对中国哲学原有的内容几乎抛弃殆尽。即便是相同题材的,理解也是错误的。

黄元吉的《道德经注释》里面的内容很复杂,大量的修行方法和理论。其中有的地方单从文字上是理解不了的。这些内容在现代的哲学中被剔除了。不过中国哲学又讲知行不二,思修不二。吕澂说佛教思想有境、行、果几个部分,但是按照现在的理解,只有境这个部分有些内容符合哲学的意思,行和果都不是。目前的中国哲学研究也特别强调实践。不过首先要有恰当的理论形式,否则只是喊喊口号而已。龙老师发明的知行意蕴启发性很大。

再看黄元吉解释《道德经》,《尚书》、《诗经》信手拈来。黄元吉通过咀嚼、参核尚书诗经,丰富了对道德经的解释,既是对中国思想的丰富,也同时是展示了自己的思想。中国传统的作品就是如此这般。无所谓哲学无所谓文学无所谓历史。写《庄子》的庄子不知道自己写的是哲学,《庄子》也是文学院的经典。如何对待这些传统内容?不能执掌某种哲学类型去对付,如果有超越的反省姿态,就可以从诗中看出哲学,同样离开了哲学姿态,尚书不过是“记先王之事”。

龙老师讲了“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任法融讲解道德经也把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当作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龙老师的这个模型在道门会受欢迎的。对《易》的这种哲学思考不仅仅局限在系辞和卦爻辞,而能有内容的扩展,极有价值。哲学之为哲学不在于题材。张东荪说哲学是一种思想态度,唐君毅说哲学是超越的反省。在这个地方,我说龙老师的模型很中国,首先是在范围上无局限。

第三,思维方式是西方的。上面说到内容很中国,话语系统、概念系统也很中国,但是思考方式却很西方。比如对道德经一些章节的结构、内容的分析,很新颖。其实这是出自于西方式的哲学意识。整个的表达层面没有浓厚的西方色彩,但是哲学意识运乎于内容之中,能穿透内容而明其理。“佛说佛法不说佛”,道家也有“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样的智慧。西方哲学在龙老师不仅仅是呆板的僵死的概念仓库,而是活跃的思想原则。“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某学生:刘老师可以解释一下您的研究方向“现代新道学”吗?

刘:相对于现代新佛学、现代新儒学而说现代新道学。我自己对现代新儒学的研究有二十余年,现代新儒学的问题是道德主体这一点太强了。相对于主体性,有一个词叫互体性,这样以道为核心,吸收传统道家针对现代新儒家。现代新道学,主要是对道体、实践等研究,像我以前与顾宝田老师一同做过《老子想尔注》,是一个道士做的,这个道士改造道德经,这本书里涉及政治思想、修炼方法、哲学观念,我们做这本书的时候,意识到这么庞杂的内容,万幸也是中国学问,也不管是不是哲学,反正是中国的学问。

某学生:能解释一下“名可名,非常名”的这个“名”吗?

龙:“名”和理念及概念有点相似。西方哲学特别注重概念。当年逻辑学引入中国的时候就被翻译成“名学”。“名”本身有命名的意思。“可名”是生活中的命名,用来解释具体事物的命名。“常”是指永恒。“常名”就是宇宙智慧中的“名”。宇宙智慧是亘古以来一直有的智慧,是非常纯粹的思考,是宇宙最早产生出来的思考,而人的思考其实是它的有限化。希腊人发现了它,把它叫作“努斯”,当成是理性神。“常名”是在宇宙智慧中,不是在人的思考中。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神创造万物的原型。老子也说“有名,万物之母”。这个“名”可不是人类的思想,而是永恒的理念。

刘:解读一下唐力权的一句话,“海德格尔哲学只有开显论没有行为论,走路说话是人的意识在开始时所感受体验到的,最原始最核心的行为”。从人身为枢纽理解一下道和世界。道是立体,世界是平面的开显,中国哲学的特点,除了人和世界的关系之外还有人和道的关系,就是上通于道。“人最原始的经验和认知,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的行为。”唐力权有三个基本假定,走路说话、原始经验、经验和认知,这三个关键词,尤其是第三个“经验和认知”就是存在论与表象的思维。表象思维的根源是什么?这个是存在论哲学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原始经验,纯粹经验、纯粹意识。按照唐力权的意思,走路说话是原始经验,原始经验是走路说话,道就是走路说话。什么是道?唐力权有一套训诂“人站起来就是道”,人和动物的区别,人立起来就是道。唐力权对原始经验有一个佛学意义的解读,就是分别意识心,萌生时的经验,分别意识心就是后天的,原始经验就是先天的。所以他说的开显,是行为的开显,没有行为就没有开显,也包括行为本身的开显,也包括自然世界和意义世界通过行为的开显,在这里海德格尔只有开显没有行为的开显,所谓知行关系。还有,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个不透彻,没有语言,世界就不开显吗?这就是从身出发,外缘性的理解一下先天后天,从知行出发思考一下分别意识心,分别意识心就是后天,人的世界。分别意识心萌生之前就是先天。

某学生:龙老师请您谈一下庄子与老子的区别。

龙老师:我认为庄子的道不包括从山顶流下来的那部分,也就是不包括先天大道,只包括大道从天向地,从地向人的流动。庄子是顺大道而行,老子是逆大道而上。所以老子讲无为,守柔,退让。庄子则顺大道而行,一气贯通万物,与大道合一。人就是湖中的鱼。鱼要想与天道合一,就要化成鸟,从湖中飞出来,把自己的生命扩展到充塞天地之间,这样才能顺着天道的雄风飞翔,逍遥自在。所以庄子其实是积极入世的,当然和儒家有所不同。庄子是世内高人,不是世外高人。刘老师,请您也谈一下庄子吧。

刘:我们以前顺着境界论把庄子看得很高。龙老师的体会很对,老子是逆流而上,庄子是顺流而下。

某学生:我国继任继愈老先生以来,喜欢拿“唯物”“唯心”“辩证法体系”来“套”中国哲学,这让人诟病,但是后来我看到唐君毅对《道德经》的理解,唐君毅认为《道德经》就是辩证法。如何寻找一个安立中国哲学的方法呢?这个怎么理解?

龙:首先我想声明一点,我用的《道德经》版本就是任继愈老先生注译的。看来我已经中毒很深了(笑)。这个问题就由刘老师来回答吧。

刘:辩证法、本体论、形而上学都是有多重解释的。龙老师也不避讳,他就用了本体论这个词。唐君毅是黑格尔大家,承认辩证法是哲学的思维方法,唐君毅也区分了中国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差别。庄子用的词是“吊诡”,我们翻译的是“矛盾”。辩证法在庄子那里就是吊诡,佛经也经常用。

某学生:如何处理中西概念关系问题?还想问一下龙老师在西方这么多年是怎么完善自己的研究路径的?

刘:龙老师很自信地用了“本体”这个词,也很自信地讨论了中国哲学。我想起唐力权、叶秀山。大家都知道,龙老师是西方哲学出身的,今天却没有炫耀西方哲学的术语。没有给自己戴上西方哲学的帽子,显摆自己是懂哲学的。唐力权那里就碰到了,他一出手就宇宙论,这个宇宙论是哲学思维方法问题。有人批评唐先生:“现在哪里还有搞宇宙论的?”意思是唐先生好像缺乏西方哲学底子。不过了解唐力权的人都知道,唐先生的两个老师是海德格尔的弟子,不可能不懂现象学。叶先生晚年,阐发中国哲学发展的渊源,就是从《易》出发,叶的语言使用有些类似黄元吉,从古籍里撷取名言,发其义理。这说明他们有理论自信,没有拉大旗作虎皮。

龙老师:我们有一些名词从西方哲学来看有很多西方哲学内容。其实这些词是我们的,只是利用它们来翻译西方哲学。“哲学”这个词是从日本过来的,但是“哲”这个字是我们本来就有的。孔子就把自己叫作“哲人”。“哲学”也可以从中国哲学来理解,不一定要看成是“philosophy”,那是从西方来的,爱智慧,比“哲学”意思狭窄。我们可以在中国意义上用“哲学”这个词,这样中国哲学也是一种哲学。我的路是怎么走过来的呢?我出国十八年。当时出去就是为了学习西方哲学。但我出国之前也喜欢《道德经》《周易》。我出国的时候只带了两本书,就是《道德经》和《圣经》。《圣经》是一位基督徒朋友送给我的,作为出国的礼物。我到加拿大读西方哲学,发现现象学、海德格尔非常吸引我。海德格尔的特点恰恰就是从早期到晚期不断地转向类似中国道家的思路。他将道开显,让你去悟,晚期有点像老子。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从大道化入小道,最后在海德格尔这里向大道回归,虽然他没有先天大道。我认为易经是人类最早的哲学。哲学的精神从易开始,发展到孔子、老子,就开始从大道进入小道,转到西方发展,一直到现象学,到海德格尔。后来再读《道德经》,发现很多东西非常深刻。我出去是为了学习西方哲学。海德格尔却把我引回中国哲学。刚才刘老师提到唐力权一出手就是宇宙论。宇宙论本来是西方哲学的概念,研究的是时空中的事物。古人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宇宙就是时空总体。我认为大道产生万物之前是没有时空的。大道有运动,但不是在时空中。刘老师,不知道古人有没有用“宇宙”形容超时空的东西?

刘:时空范畴。中国有一个典范,司马迁《史记》第一章,“天官书”,为上古文化一个总集,第一章就是时空观,司马迁很明白,要想理解中国古代文化,这是第一个逻辑基础。

龙:刘老师,我想请教一下“本体”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哪里?

刘:本,指草木之根。体,最初指身体。从象形上认出来。南北朝时期出现“本体”这个复合词,指事物的主体等。

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