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105. 人间没有救世主

从钓鱼城回来后,张明澈传授孩子呼吸吐纳的技巧,这是炼气最基础的功法。就像丹阳子马钰传授郭靖,从小经常练习,不知不觉培养出内功。

他先前传授给属下的功法,便是这种基础养气诀。

那些人虽然学了养气诀,但最终的成就有限,多半只能炼出混元气,也就是习武之人常说的内气,聚集于丹田,无法在意识催动下,沿着经脉四处流动。

在“养气诀”的基础上,还有更高明的心法,只有开灵之后才能掌握。

张明澈暂时不想收徒弟,他对开宗立派没兴趣,对扬名立万更没兴趣。

他只要将一双儿女培养出来,就可以心满意足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又是一个多月,到了1944年春节。张明澈带着妻子儿女去成都,和父母姊妹一大家子人团聚。

胡杏儿看着眼前那么多孩子,开心之余又觉得不满足:“啥时候能回上海啊?四丫头不知道怎样了!”

张明澈道:“四姐没事儿。只是姐夫失业了,找不到工作。”

四姐夫孙凌是法租界的探长。

1943年2月,法国维希政府宣布同意放弃在华租界。6月,汪精卫收回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7月收回最为重要的上海法租界,改称第八区;上海法租界宣告结束,历时近百年。8月1日,汪政权收回公共租界。10月10日,更改原租界地区240条路名。

从此之后,上海再没有租界了!

孙凌不愿为伪政府效力,又不想去工厂做苦力,所以一直失业待在家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幸亏有张明澈帮忙,否则四姐一家早饿死了。

张明澈安慰母亲:“最多两年,倭国必将战败,到时候我们就能回上海了!”

胡杏儿问:“真有那一天吗?”

张明澈道:“肯定的!”

胡杏儿说道:“到时候,你大姐还能把包子铺开起来?”

大姐张明梅却开口说道:“我不想开包子铺,太累了。”

以前开包子铺的是大姐夫,抗战开始不久,大姐夫被流弹击中去世。自那以后,包子铺就开不下去了。

大姐家虽然有四个孩子,却没有人愿意开包子铺。

张明澈知道,大姐在成都待了几年,基本上被养废了。二姐和三姐的情况稍微好一点,二姐夫黄杰在银行里找了份工作;三姐夫还在学校里教书。

大姐张明梅比张明澈大十岁,现年43岁,等抗战结束后45岁,想退休未尝不可,只要孩子们能立起来,她可以安度晚年。

不管怎样,张明澈都不会让大姐挨饿。因为小时候母亲比较忙,他是被几个姐姐带大的,尤其大姐和二姐,照顾他最多。

话又说话来,他照顾姐姐还算合情合理,照顾外甥和外甥女,就有些牵强了。如果孩子们不求上进,要他这位舅舅庇护多久呢?

因此,张明澈要提前把话说清楚,他没有责任帮扶下一代。

“古人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意思是说,要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天理,幸福要自己去争取。”

无奈,孩子们不喜欢听这些话,张明梅和胡杏儿也不愿听他絮叨。

父亲张青雨说:“孩子们年纪小,听不懂你说的。能者多劳,智者多忧。你做舅舅的,多帮帮他们。”

于是,张明澈只好闭口不说了。

陈莲香更不会多说一句。她是大赤党员,不靠救世主和神仙皇帝,只相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她不在乎张明澈给儿女留多少钱,宁愿将所有钱财全部捐出去。至于说旁支亲属?只要不饿死就行,别的她懒得管。

年轻人有手有脚,会饿死吗?

除非遇到大饥荒,否则怎么会饿死呢?

张明澈在成都住了一周,跟十几个外甥和外甥女接触,发现有潜力能成才的没几个,大部分都有贪便宜的想法,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

没办法,几个姐姐都是普普通通的小市民,培养出来的孩子就这样。

因为张明澈很早以前就拿钱补贴家里,他的父母为人节省,自己不舍得乱花钱,却将钱财转给女儿们。

几个姐姐,每个月从家里获得补助,渐渐养成习惯,常回家陪伴父母,走的时候,顺便拿点儿东西。

父母也喜欢儿孙绕膝的感觉。

张明澈心想:“既然如此,那就继续维持下去。全当他们帮我尽孝了。”

他的父母都已经六十多岁,身体状况算不上太好,不像祖父张永寿那样精神矍铄,每天写字炼气养生,估计活不到90岁。

张明澈自己是金融家,多年一来都在努力修炼,尽可能提升自己。他愿意帮助积极上进的年轻人,不喜欢好逸恶劳的孩子。

如果晚辈肯上进,他愿意帮一把。若是晚辈想躺平,他自然失去提携的兴致。

他只是舅舅,又不是父母,话说多了,未免乏味。

正月初五,陈莲香去看望三婶李世琴,悄悄告诉她三叔在太行山。

得知消息后,李世琴立马坐不住了,想带着一双儿女赶过去。

陈莲香劝道:“三婶,你能否再熬一年,等明年夏天再过去?现在太行山不安全,三叔担任抗大分校的校长,抗大是倭军围剿的重点目标。你若是去了,带着孩子跑来跑去,实在太危险了!”

“是吗?你三叔是什么情况?”

“三叔没事。半年前,他落在倭人手里,我请明澈去东北走一趟,运气好将他救了出来。”

“竟然出这么大事,你们也不告诉我!不行,我太想念你三叔了,我要去太行山!哪怕看一眼再回来也行。”

“三婶,你看这样好不好?把孩子交给我,我帮你看着。让明澈送你去太行山。最多一年半,我们再把孩子送过去,让你们一家团聚。”

“这样太麻烦你们了。”

“没事的。明澈不上班,平日里很自由,想去哪儿去哪儿。我也有大把时间,家里请了保姆和厨师,多两个小孩儿不难照顾。”

李世琴想了好大一会儿,最后一咬牙:“按你说的办。”

她有一儿一女,儿子陈明昊13岁,女儿陈明兰10岁,都属于学龄儿童,不算婴幼儿,对母亲的依懒性降低了。

两天后,陈莲香带着四个孩子,在保镖和军统特务的保护下,返回重庆鹅岭。

张明澈负责送李世琴去太行山,对外宣称送她去港城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