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集思广益,古籍寻踪?

粮尽之忧,如同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苏文的心头,也压在整个凉州城的上空。

他知道,不能再等了!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寻找解决之道!

光靠他一个人苦思冥想是不够的,必须……集思广益!

苏文立刻召集了他的核心团队成员——李墨、钱浩、胡然,以及那位对他愈发敬佩的老将孙承。

同时,他还特意邀请了几位在凉州本地颇有声望、且相对正直(至少看起来是)的宿儒、经验丰富的老农、以及几位熟悉西境地理和商贸的行商代表。

这些人,或许官位不高,或许见识有限,但他们常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对于如何在这片贫瘠干旱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或许……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土法子”或者独特的见解。

钦差行辕的议事厅内,气氛凝重。

苏文开门见山,直接将目前凉州城面临的最严峻问题——粮食缺口,以及可能在未来一两个月内彻底断粮的危机,**** 坦诚布公地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他没有丝毫的隐瞒和粉饰。

因为他知道,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任何的欺骗和隐瞒,都只会加速崩溃的到来!

必须让所有人都认清现实的残酷,才能真正激发出求生的智慧和力量!

果然,当苏文将那残酷的现实赤裸裸地揭示出来后,在场的所有人,脸色都变得无比难看。

尤其是那些本地的官员、宿儒和老农们,他们虽然身处其中,但或许从未如此清晰地意识到,死亡……竟然已经如此之近!

短暂的沉默和压抑之后,议论声渐渐响了起来。

众人开始七嘴八舌地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方案一:开荒垦田?

一位老农代表首先提出:“大人,城外虽然干旱,但一些靠近山麓、地势稍低洼的地方,或许还能勉强种些耐旱的粟米、豆子之类的。不如组织灾民,大规模开荒……”

苏文摇了摇头:“老丈此言虽有理,但如今大旱持续,就算开出荒地,没有充足的水源灌溉,种下去也是白费功夫。更何况,远水解不了近渴,就算能种出来,也要等到秋后,我们……等不了那么久!”

开荒,pass!

方案二:节流缩食?

一位看起来精打细算的官员建议道:“大人,既然粮食不足,不如……进一步缩减城内所有人的口粮?包括……军队?勒紧裤腰带,或许能多支撑一段时间……”

“放屁!”没等苏文开口,老将孙承就猛地一拍桌子,怒目圆瞪,“士兵们本就食不果腹!再减口粮?你是想让他们立刻哗变吗?!没有了军队,这凉州城谁来守?!”

那官员被孙承的怒火吓得缩了缩脖子,不敢再言语。

节流,显然也不可行!军心民心本就脆弱,再压榨,只会适得其反!

方案三:寻找替代食物?

一位宿儒捋着胡须,摇头晃脑道:“古籍有载,荒年之时,百姓可以采摘野菜、挖掘草根、剥食树皮……或可勉强度日……”

“先生!”苏文苦笑着打断了他,“您看看城外,还有野菜吗?还有草根吗?树皮……恐怕都快被啃光了!”

寻找替代食物,在旱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也早已是杯水车薪!

方案四:引水灌溉?

一位熟悉水利的官员提出:“大人,凉州境内虽河流干涸,但数十里外的祁连山中,或有雪山融水形成的山涧溪流。若能组织人力,开凿一条引水渠……”

“工程浩大,耗时漫长!”钱浩立刻摇头否定,“且不说我们如今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就算能开凿成功,恐怕也要一年半载之后了!远水,同样解不了近渴!”

……

一个个看似可行的建议,被提出,又被一一否定。

议事厅内的气氛,变得越来越压抑,越来越沉重。

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难道……凉州城数十万军民,就只能坐以待毙,等待着粮尽人散的那一天?

就在所有人都快要陷入绝望之际,一直沉默着翻阅资料的李墨,突然开口了:

“大人……属下……或许发现了一些线索。”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了李墨身上!

李墨的面前,摊着几本早已泛黄、甚至有些残破的古籍。这些是他根据苏文的指示,从凉州府库和一些藏书较多的士绅家中搜集来的、关于西境地理、风物、以及历代游记的文献。

“这些古籍中,多有语焉不详之处,且不乏荒诞怪异之言。”李墨指着其中一本残卷,眉头微蹙,“但……有几处记载,似乎都提到了……在极西之地的蛮荒群山之中,生活着一些与世隔绝的异族部落。”

“这些部落,生活在极其贫瘠干旱的环境中,却似乎……并不常受饥馑之苦。”

“其中一本名为《西陲异闻录》的游记中,更是隐约提到,某个被称为‘山薯’的部落,种植着一种……埋藏于地下、状如鸡卵、产量极高、且无需过多水源便能生长的‘仙薯’?!”

仙薯?!

埋于地下?产量极高?耐旱?!

这几个关键词,如同惊雷般,在苏文的脑海中炸响!

这……这不就是……土豆吗?!

虽然名字不同(仙薯、地蛋、山药豆),但其描述的特征,与他记忆中那个高产、耐旱、适应性极强的“神器”,简直不能说相似,只能说……一模一样!

难道……这个世界,真的存在土豆?!

只是因为地理隔绝、信息闭塞,尚未传入大夏?!

苏文的心脏,瞬间狂跳起来!

如果……如果能找到这种“仙薯”,并将其引入凉州……

那粮食危机……将迎刃而解!

这简直是……天赐的希望!

“李墨!”苏文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有些颤抖,“这……这些记载,可曾提到那‘山薯’部落的具体方位?或者……如何才能找到他们?”

李墨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遗憾:“大人,这些古籍大多是前朝甚至更早时期的记载,语焉不详,且多有夸大附会之处。关于那‘山薯’部落的具体位置,书中并未明确提及,只说是……在昆仑山脉西麓的某处深山之中……至于如何寻找,更是……毫无线索。”

毫无线索?

苏文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仿佛被浇了一盆冷水。

昆仑山脉西麓?那范围也太大了!而且深山之中,环境险恶,异族众多,贸然派人去寻找一个只存在于古籍记载中的、虚无缥缈的部落和“仙薯”……

这无异于……大海捞针!

难道……这唯一的希望,也要破灭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