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农民思想变迁与农村和谐有序发展研究(新疆篇)
- 朱俊瑞 赵定东 龚上华等
- 1370字
- 2025-04-25 19:27:26
(二)本书研究的意义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文化条件,打好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目前我国正处在机遇和矛盾并存的关键时期,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放性和流动性大大增强,农民有了很多对社会的新认识,农村复杂性也明显增强。面对农民这个庞大群体,只有首先建设和谐农村,才可能很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因此,在这种社会转型期,尤其需要通过思想引导工作在思想多样、多变、多元中统一他们的思想,在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多变条件下凝结力量,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精神保障。这一工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思想政治工作为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人们更了解发展的世界,更加准确理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且通过培养劳动者的思想品质,调动他们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样就更有利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有助于农村经济更快的发展。二是思想政治工作给农民在追求经济进步中指明了方向。农民受实际条件及文化程度的限制,易受功利实用主义的影响,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眼前利益,价值观和道德观还有待提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只有很好地克服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农民道德素质和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培养,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目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充足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满足程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指标。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使人们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充实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而当今大多数农民群众,精神生活还相对匮乏。只有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适合农民特点的精神养料,才能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农民思想变迁研究,可以为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世界、陶冶农民群众的情操、从而提高其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提供学术支持。
农村建设是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综合性工程。在这一进程中,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主导力量,党中央在新世纪提出的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工程要想取得成效,需要寄希望于广大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农民积极参与、积极配合,形成合力为其服务。然而,农民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来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另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更好地实现人的现代化,对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引导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因此,思想引导工作可以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并为其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农民的内在思想诉求是党中央农村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中国农村和谐有序发展的基本因素。农民思想观念的实际状况深深支配着农民行为和党的农村政策的有效性,影响着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程度,也影响着农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农村的认知程度。因此,从农民思想变迁的角度探索农村发展道路是一种新视野。实现中国农村社会的加快发展与和谐有序发展道路是本书的基本出发点和逻辑归宿,这也赋予了本书特殊的研究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