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农民思想变迁与农村和谐有序发展研究(新疆篇)
- 朱俊瑞 赵定东 龚上华等
- 2211字
- 2025-04-25 19:27:25
思想意识是社会实践主体对自身及其周围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思想认识。农民思想引导工作是党和政府进行农村全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构农村和谐有序局面的基本保证。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2005年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2006年中央1号文件又提出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整体目标;党的十七大又具体提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重要任务;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见,中国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和更高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崇高的执政治国理想和理论创新精神;而农村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更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我国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已处在新的历史基点上,取得了国内一致认同并为世界所瞩目的巨大成就,农村社会也在沿着和谐有序的道路发展前进。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推进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从全国总的情况看,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一些落后的、保守的传统观念逐步更新,一些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思路、新观念、新意识逐步确立:一是市场意识取代小农思想,涌现一大批以市场为需求、追求经济效益的“特色专业户”、“农民企业家”[1];二是创业意识取代保守思想,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打工经济”和“凤还巢”现象;三是科技意识取代迷信思想,广大农民群众能够自觉相信科学,抵制迷信,科学技术在农民致富中的贡献率日渐提高[2];四是平等观念取代服从意识,农民群众对某些政策的弊端,对部分基层干部不得体的言行不再忍让、盲从,群众上访、民告官时有发生。但是,当前农民群众思想观念出现以上新变化同时,也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不足:一是理想信念时有波动,市场经济浪潮汹涌,一切朝“钱”看思想严重,理想信念有所淡化;二是价值取向趋向多样,青年农民普遍不够安分[3];三是道德观念新旧交织,环保、公德、仁爱意识较淡薄,文明、健康、节俭、正确的婚育观、消费观也有待形成,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等意识有待完善,不赡养老人、遗弃女婴的现象仍有发生;四是心理趋向表现失衡,公益事业难办,少数农民对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不积极、不主动,“等、靠、要”思想严重,农村农户之间、区域之间贫富差距拉大,仇富心理普遍存在。特别是诸如农村家庭之间贫富差距拉大、人口无序流动、农村结构分化加剧、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不断增加、公民权益诉求缺少合理有序的渠道、文化价值观出现混乱以及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物品和服务等问题越来越尖锐和迫切,严重影响着构建和谐有序的农村社会的进程[4],成为当前亟待探讨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问题。
新疆是中国一个多民族的边疆自治区,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为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目前,全疆共有85个县市、858个乡镇(其中42个民族乡)、9586个村[5]。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生活着47个民族,其中世居的民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全区总人口为192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59.39%[6]。与新疆城市和内地发达乡村比较,新疆乡村经济水平、市场化程度较低,生产方式单一,市场开放度低,贫困乡村的比例大,生活水平低,脱贫任务繁重,南北疆社会发展不均衡,农业经济与牧业经济之间的差异大。从民族构成看,少数民族乡村比例大,占90%以上。如何在边疆多民族地区扩大经济总量和发展农村是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既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更是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客观要求。解决好新疆农村和谐有序发展问题,使新疆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对新疆稳边、兴边、固边,而且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具体见秦刚:《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青岛出版社1997年版;张乐天等:《当代浙北乡村社会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王新林:《论农民两种生产积极性及其意义》,《长白学刊》,1994年第1期等相关论述。
[2] 具体见刘文良:《精神生态与社会生态:生态批评不可忽视的维度》,《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2期;韩洪涛:《简论西方社会的精神共同体思想》,《郑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刘志伟、费美娟、孙金荣:《2006年山东省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和需求预测》,《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 具体见赵长太:《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胡海波:《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生命精神》,《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张雅静:《居民休闲:从“政治附属”到“精神支撑”——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居民休闲生活的嬗变及启示》,《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5期等的相关论述。
[4] 关于全国农民思想在当代的变革情况主要是参考了如韦广雄:《村域社会基础秩序建构与欠发达地区村民自治的发展》,《河池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方学军:《农民工精神文化消费实证研究》,《农业经济》2011年第10期等文章。
[5] 阿不都热扎克·铁木尔、董兆武、刘仲康:《2004—2005年:新疆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页。
[6] 金云辉主编:《中国西部概览·新疆》,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