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
- 欧阳友权主编
- 2698字
- 2025-04-28 11:18:10
5.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
刘俐俐 李玉平
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涉及了许多重要问题。
第一,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关系及民族文化认同问题。从我们前面的考察可见,无论是海外华文文学,还是国内诸如榕树下之类的文学网站,确实存在文化认同和吸收后现代文化因素的事实。那么,在评价网络文学中抒发的情绪和感受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思考网络文学在全球化过程中与民族文化认同、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民族文化所培植的文化认同能力在网络书写中以种种微妙、细腻的方式渗透在网络文学的文本中,认识到这一点,可以进一步确定我们建立网络文学批评原则与批评角度的必要性。
第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与批评原则确定的问题。正如物理空间中存在的民族国家与网络的虚拟空间相关一样,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具有血肉相连的关系是客观事实。
首先,从网络作为传播媒介来看,网络所载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此前用传统方式书写的文学,并且已经历久而成为经典文学。这表明人们看到了网络具有的巨大的传播力量,从而将这些经典文学输入网络,使之在网络这个巨大而迅速的载体上被更多的读者阅读。
其次既然在同一种媒体中,网络原创文学就势必会在传统经典文学方面汲取资源。在网上进行文学书写的网民,必须具备初步的文学修养,所写的东西才能够让其他网络文学阅读者体验到文学趣味。任何一位网络文学写作者都不是白纸一张,而是在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阅读经历之后参与到网络原创文学中来的。
再次,从网络文学的创作、发表、接受的全过程来看,虽然没有传统刊物的审稿关卡、没有发表的限制,但是,传统文学的评奖征文大赛等运作方式也被网络文学所吸收。如前所述,榕树下网站已经有了《每周精选》,这意味着网络文学已经有了筛选、竞争的因素,而且近似于传统文学的选刊。而文学评奖更是传统文学的奖励、筛选机制。
最后,从网络文学的文本来看,传统文学的因素是怎样渗透和发生影响的呢?在对榕树下网站的考察中,可以做出如下概括:首先,是在词语和典故的运用方面。词语包括比喻的方式、句式的继承等,典故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其中渗透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其次,是在情绪抒发和表达方式上,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怀旧”情绪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种传统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有传统文化的痕迹;再次,传统文学的运作方式也渗透在网络文学中,在情绪的表达和情绪的意象方面,传统文学作为优秀的资源,往往是在互动中,以互文性的方式发生作用。已经有学者指出,网络华文文学的前景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一是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关系;二是大陆汉语网络文学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汉语网络文学之间的关系;三是全球范围内汉语和其他语种的网络文学之间的关系。当然,它不可避免地要受网络技术及其社会应用的影响。
第三,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与传统文学批评标准的同构问题。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还有一个理论上的支持。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提出了“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的问题。他们先后排除了所谓的诗作为一种“人工制品”(artefact)具有像一件雕刻或一幅画一样的性质、文学作品的本质存在于讲述者或者诗歌读者发出的声音序列中、诗是作者的经验等观点,最后他们得出结论:文学作品是一个由几个层面构成的体系,每一个层面隐含了它自己所属的组合。当这样确定文学作品存在方式和本质的时候,那么,某部文学作品即便被烧毁,只要还有人能够背诵下来,它就依然存在着。
第四,超文本网络文学对既有文学理论和传统批评原则的挑战问题。
首先体现在非线性文本结构方面。传统文学文本(包括某些网络文学)呈现出一种线性结构,并以字、词、句、段、篇章、标题的形式固定下来,而且每一页都编了页码,其情节通常完整连贯。超文本文学超越了个别文本的局限,将众多文本通过关键词的链接互联为一个树状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同的路径纵横交错,读者可自由选择路径进入文本。超文本文学将传统文学静态、封闭的线性结构转化为富有弹性的开放的网状非线性结构。非线性的书写系统代替传统的线性叙事,情节的原因和结果不再是严密的对应关系,文本内部结构松散,语意断裂,但又呈现相互关联和贯通的特征。对于超文本网络文学的批评必须由传统文学批评的逻辑学范式向现象学范式转变,充分凸显超文本网络文学的多元性、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
其次,消弭了阅读(包括批评)与写作的界限。传统文学中的作者和读者(包括批评者)角色受到了挑战。在超文本文学中,读者成为集阅读(批评)与写作于一身的作者—读者(Author-reader)。罗森伯格(Martin.E.Rosenberg)甚至将读者(reader)与作者(writer)两词斩头去尾后,合在一起生造了一个单词“wreader”来表示这种特殊的角色。首先,读者(包括批评者)可以直接参与超文本文学的创作活动,有限度地决定文本的结构和发展方向。作者只是为超文本文学的路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具体选择何种路径,这完全取决于读者。因此,超文本所强调的是迥异于传统的文本观,即不存在本体意义上的原作,一切文本都依读者的活动而转移。同一超文本文学,在不同的读者那里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和面貌。而且,读者还随时可以通过增添新文本(包括情节、人物、个人感想、文本评论、相关参考资料等)来创造新的路径,使之成为整个文本的一部分。再有,超文本文学真正实现了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交流。传统文学读者和作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分离,无法实现互动交流,超文本文学却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一对一、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等多种形式的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共时交流。另外,作者还可以通过文本的点击率、读者在该文本所停留的时间等统计资料和读者对于其作品的评论,更全面地了解读者的反馈信息,更有效地实现与读者的互动交流。
最后是超媒体方面。超文本网络文学真正实现了不同艺术门类、传播媒体之间的跨媒体互文性。超文本文学打破了传统文学的体裁分类以及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它将文学与图像、音乐、动画等进行连接,从而形成了诸种艺术门类的众声喧哗,产生了既是文学又不是文学的艺术形式。超文本文学的互文性不仅表现为文字文本与文字文本的互文,而且还表现为图文互文、视听互文。所谓“图”不仅包括二维的图像、图表,而且包括三维的视频和动画。超文本文学以视为主,但完全可以加入各种听觉成分。各种媒体的交叉互文使超文本文学营造出一个由三维图像构成的、具有高度沉浸感的虚拟现实。超文本文学的超媒体特性要求对其批评不能再局限于纯粹的文学批评,必须打破不同艺术门类间的壁垒,将文学批评与绘画、音乐、广播、影视、动画,甚至广告、时尚等艺术批评和大众文化研究有机地联系起来。
(原载《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此处选自该文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