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文化艺术创新的引擎、杠杆和本体

吴信训

一 文化艺术与科技有不解之缘

人类文明史昭示,文化艺术的伊始与演进,总是与同时代科技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仅以国人最熟悉的书法艺术为例,据研究甲骨文艺术的学者揭示:中国书法艺术的萌芽与汉字的发明几乎同步。涉及汉字的发明与使用,当然也蕴含着刀笔及软笔的书写技巧。殷墟甲骨文书法以“实用和艺术实践相兼”的高起点和带有推演的书风,显现其刀笔之坚爽、软笔之舒裕,结体之成规、章法之变宜,肇启晚世书法要素的滥觞。[32]

从中可见,当时的殷墟甲骨文书法艺术无疑与当时的刻刀、软笔及其制成技术密切关联。至于书法艺术后来推演历史中,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的不断优化,与“真草隶篆”书法艺术风格及魅力的异彩纷呈,更进一步印证了这一道理。至于文化艺术的其他领域,同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数字化的当今时代,文化艺术与科技之间,更具有前所未有的深刻互动关系!

二 新媒体是文化艺术创新的引擎:引发新的文化艺术样式

有必要从学理的角度,以及有史以来的发展情况,诠释新媒体的内涵,因为,现在很多概念的核心是基于互联网来定义新媒体,但事实是在互联网的概念还未产生之前,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伊始,在西方发达国家,新媒体已经成为热词之时,被称为新媒体旗手的却是有线电视。为此,我们认为,“新媒介(新媒体)是以全新的技术实现既往未有的传播功能,或对既存媒介在传统技术与功能上实现了某种质的超越的媒介”[33]

“从传播史的角度来看,新媒介与 ‘旧媒介’也可以说是世事沧桑必然的推陈出新的相对概念。”[34]

从新媒体与文化艺术的关系来看,事实揭示,一种新媒体的诞生,往往会像强劲的引擎,催生出文化艺术创新的动力,引发新的文化艺术样式。

以视觉艺术为例:图片—照相—黑白电影—彩色电影—有声电影—宽银幕电影—立体电影—IDMX巨幕电影—120帧巨幕电影。

以手机科技与手机文化为例:打电话(通话)—短信(短信文化:手机承载的各种电子文字读物,及其传播技巧)—微信(微信文化:文字+图片+视频)—生活应用(手机生活文化:定位,搜索,购物……)。

三 新媒体是文化艺术创新的杠杆

(一)新媒体促使传统文化艺术转型提升

最为记忆犹新的案例是“2010上海世博会”轰动全球的中国馆展示的巨型动画《清明上河图》。原本由北宋画家张择端画在绢纸上、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静态的中国画,运用“基于大幅卷轴的数字化应用”技术,通过12 台投影仪,变为长128 米,宽6.5米的巨图。而且,图中所有的人物和场景都可以动起来,在4分钟内整个《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动作都不会重复。白天,城里是徒步行走的人流,骑着骆驼的商队,小桥下潺潺的流水,吆喝着号子声的水手;夜晚,夜市上是忙碌的小商小贩,屋里准备歇息的夫妻,小酒馆里传出的猜拳声。参观者不仅能够看到行人在寒暄,而且能听到他们打招呼的声音,还能看到小孩子在玩耍……[35]

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创新性地制成了《三国演义》有声可动漫画,上市之后大受欢迎,3个月点击率达13万次,和纸质媒介的漫画相比,收益提高了几十倍,还在iPhone和iPaid成功上线。[36]

尤其是新媒体在传统舞台艺术上焕发异样光彩,具有极大的创造空间,值得我们高度关注调动灵感和创意想象!传统舞台艺术由于局限于舞台的时空条件,一方面创造了特有的舞台语汇及艺术表达手段,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也由于在反映生活,在传达美感体验等方面的舞台间离效果局限,伴随电影电视等现代艺术表现形态的出现,传统舞台艺术市场影响力度与广度受到极大地冲击。现在一些舞台艺术家积极探索运用新媒体科技与传统舞台艺术融合,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每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就是鲜明的典范。我们想到,一些传统舞台剧种,如越剧、舞剧、歌剧、评弹等,如果也积极探索充分调动新媒体科技的表现手段,与自身的艺术表现手段和特点巧妙融合,扬长避短的话,对进一步焕发艺术生命力,一定会大有裨益。

(二)新媒体优化传统文化艺术的生产与消费方式

众所周知,传统的雕塑艺术,设计制作小样全靠人工一笔一画、一刀一凿,描绘雕制。这样不仅费工费时,修改起来也比较麻烦。现在利用计算机3D打印技术,则可以很方便地在电脑上随心设计出多种造型,反复比较,精心修改,确定方案后,通过特制的“打印机”和打印材料,很快就可以“打印”出一尊精美的雕塑小样。可见,新媒体为艺术生产提供了借势转型的可能。[37]

新媒体科技在影视产业中所创造出的数字化摄影、非线性编辑、卫星传输、数据库播映等数字电影、电视的新的生产与消费方式的优越性,已经比较普遍地为人们知晓与感受。微电影创作、网红直播更是让曾经是贵族艺术的影视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新媒体开拓传统文化艺术新的传播机遇

以前传播是有限传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现在,新媒体促成了如下深刻的变革:“黄金时间”——无时不可的传播;有限的传者——无处不在的传者。

在传统的广播电视文化传播中,人们十分讲究一个概念:“黄金时间”,意指一天中广播电视节目视听率最高的时段。也就是人们最容易也最习惯收看收听电视广播的时间。而这个“最容易、最习惯”的依据从何而来呢?主要来自于人们生活起居、工作规律,以及当时时代的传播工具特征而形成的视听环境。以电视为例,电视曾被外国学者比拟为“第五壁的电视”。是因为电视自从进入人们的家庭起,一般被放在客厅里一个显要的位置,仿佛是竖起了一面不可或缺的墙壁,每天晚饭后,往往是全家人都会聚集在它的面前,收看电视节目。电视台和广告商都发现,这是全天中一个最容易积聚最多受众的时间。于是,电视台往往将重要新闻和优质节目在这个时段播出,广告商也最愿意出高价在这个时段做广告,以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个时段无论对电视台还是广告商都最具有较高的含金量,“黄金时间”的概念就由此而来。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电视传播规律认识的深化,人们还逐步发现“黄金时间”也不只是局限于晚间,甚至还可以开发出“黄金时间”。后来的午间“黄金时间”段,就是由此而来。实践还显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黄金时间不同;同一地区不同媒介、频道、各套节目的黄金时间也不同。

所有的文化艺术传播,其实都有一个受众最佳接触、受众最易接触的“黄金时间”问题。于是,既往的传播理论研究中,专家学者们依据对广播、报纸、期刊等不同媒介的受众接触习惯的实证调查研究分析,对不同媒体,不同受众群的传授规律,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归纳总结与描述,以指导媒体的经营和产业发展。但是,伴随手机、电子书(包括平板电脑)等移动多媒体终端技术与功能的日益完善,尤其是互联网、广电网、电信网运行功能日渐强大,三网融合日趋应有的境界,网络覆盖天地贯通,无所不在,广大民众的媒体接触习惯也随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很突出的一点,就是以往相对定时定点的读书、阅报、看电视、上网等,现在变得可以随时随地随意读书、阅报、看电视、上网。而且,手机、电子书等移动多媒体终端上随时随机主动推送琳琅满目的信息、报纸、书刊、视频等,会让原本对某些形态媒体不感兴趣的人也无意接触,甚至慢慢从无意接触到无意接受。这对媒体当然也就包含媒体上传播的内容来说,正是开发潜在受众的绝好机遇。这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可谓是新媒体环境下“黄金时间的碎片化”。

众所周知,长尾理论揭示了这样的原理: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各种文化艺术形态及产品如果善于与新媒体嫁接,就可以有效拓展传播的空间。把碎片化的黄金时间集腋成裘,产生长尾经济。

四 新媒体是文化艺术创新的本体:媒体即文化

我们来看看手机的文化功能、艺术功能。

两年前笔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4G前景下我国媒体融合的新变局与进程展望》[38],指出:4G标志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终于突破了一度由网络宽带困扰的某种“临界点”;由4G伊始,将带来一种新的最大可能,即:“孕育革命性产品,并催生相关产业的革命性变化”;在4G网络时代,4G的“即摄即传”业务会成为常态。甚至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手机前的“直播记者”,可以通过网络或社交媒体发布视频新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4G开启了一个移动影像新时代。

以前,手机只是用来打电话的,而现在,手机不光能打电话,还能电视购物、社交,很多事也可以在手机里操作。除此之外,拍一些视频在手机上进行编辑播放,也可以写小文章放到网上去。手机写作,手机美图创作,手机视频创作……这些都有力地证明,手机不再仅仅是打电话的工具,其本身已成为一个文化媒体、艺术媒体。而且,4G开始以后,下面还有5G、6G……媒体即文化、媒体即艺术,一切皆有可能!

五 新媒体拥抱文化艺术的时代:高校应该做什么?

实践已经显示,媒体融合的现实趋势——信息生产方式的融合、信息传播渠道的融合、信息传播终端的融合、信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融合,方方面面的融合对信息环境及人类生存方式引发了深刻变革,同时,形成了对一系列新型人才的需求。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今时代,影视传媒业界、学界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学校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及模式也面临深刻的挑战!尤其是高等院校首当其冲的影视媒体类、新闻传播类、艺术创作类、综合设计类、信息科学类等学科。

我们注意到,伴随着移动影像新时代的到来,欧美发达国家在相关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已随之发生了变革。如,将广电专业与印刷媒体专业合并为“广电与印刷媒体融合专业”(Merged broadcast & print journalism),或简称“融合媒体专业”;增加“多媒体课程”(Multi-media courses),“社交媒体课程”(social media courses),“数据新闻课程”(Data Journalism),“数据可视化”(Data Visualization)等。

应该说,我们的教育与实践的发展总是有距离的,而且往往是落后的。我国沿革至今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呈现相当的灌输化、教条化、照本宣科化、学用脱节化等局限。人的价值实现也还存在通道单一化、路径被动化、论资排辈化等弊端,遏制广大学子的独立思想、创新激情与文化自觉。

长期以来,我们的影视媒体类、新闻传播类学科,由于办学经费、实验设备环境、教师队伍、评价标准等局限,教学活动比较偏重坐而论道,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影视语言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尤其是现在专业硕士培养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中相应实际能力的欠缺矛盾也更为突出。应该看到,优化教师队伍,改革课程体系,尤其是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需要花大工夫,扎实的功夫。

新媒体科技前所未有的创造能量,以及我国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政方针,促使我们必须站在大国崛起的时代高度,必须面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对高校教师来说,不能只是分析新的文化现象给学生听,也不能只讲大道理。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根据业界前沿的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能力,并且能及时地、生动地、明白晓畅地输送给学生。大学教师讲的应该是学生在社会中不易学到的东西。

教育部、中宣部于2013年6月出台了一个《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也就是所谓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简单一句话概括为“培养学生全媒体业务技能,强化实践;未来五年500个记者进入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任教,500个高校教师到媒体兼职;改革招生、培养、课程和学制模式”。这是一个很好的计划。从实际执行的情况来看,还可以进一步完善。

今天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雄风和平崛起于世界。在移动影像新时代,用富有生命活力的影像“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共建和平和谐的人类社会,这是我们影视传媒、新闻传播学科师生自豪的社会使命和专业精神。期望和各兄弟院校的同人们共同不懈努力,充分利用、不断开发新媒体的巨大潜能,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创意人才。

[原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