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史论稿
- 李松岳
- 1632字
- 2025-04-24 20:38:22
二
研究中国古代海洋小说,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一是古代海洋文学作品的搜集。任何严肃的研究工作,都必须先占有尽可能完备的资料。与其他类型的古代文学研究不同,海洋文学长期被忽视冷落,大约有多少篇目,各个时代的情况怎样,几乎一片空白。而且古人也少有专门创作海洋文学的,大多是兴趣所至,偶有涉及,没有一部海洋作品集子,而是大量散布于笔记、丛谈、漫录、野史、游记、自传等,况且古书汗牛充栋,一旦开始搜集,真可谓大海捞针,难以穷尽。经常的情形是,从图书馆冷僻的角落里抱回十几本古书(这些书几乎从未被人借阅),怀着极大的期待慢慢翻读,翻完几本,却看不到任何关于海洋的记录。更多的情形是翻完全书,偶尔有几条简短和海有关的书写(短的几十字,长的一二百字)。当然,如果一本书有众多涉及海洋的文字,那真是大喜过望,如获至宝了。明清两代要好一些,除搜寻笔记丛谈外,有了长篇小说,相对了解多一点,譬如屠绅的《蟫史》,陈忱的《后水浒传》,描写海洋的文字比较详细集中。搜集资料的工作持续大半年,但也只阅读了几百种书籍,不知有多少涉及海洋的文字还未发现,时常有遗珠之憾。
二是作品的取舍。“海洋小说”包含两个关键词:海洋,小说。因为是小说,就必须有小说的基本元素,当然是古代小说而不是现代小说。从古代小说的实际情形考察,本书划分小说范畴的主要标准是:(1)叙事性。有一定的叙事长度,是讲故事,且基本有头有尾,独立成篇。(2)具象性。有人物或动物的体征、语言、动作和性格,即有不同程度的形象描述。(3)文学性。带有一定程度的虚构想象,主观情感,运用的是文学化的语言。这样就把文学与历史著作、诗文评述、考据辨订等区别开来。对文言小说,特别是宋代之前的文言小说,取舍的标准适当降低,范围扩大,对宋代以后的白话小说则提高取舍标准。本书对“海洋小说”概念的内涵作如下界定:(1)以海洋为表现中心,探讨人与海的关系,展现海洋内在特质的作品,是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小说,但此类作品数量甚少;(2)与海有关的神话、传说、见闻、想象虚拟类的作品;(3)或隐或显地以海为背景和线索,重在描述人类活动的作品;(4)主要介绍和描述海洋风情、海洋形态及海域风土习俗的作品。这样界定的目的,是希望将古代海洋小说尽可能地置于考察的视野内,便于展示古代海洋小说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三是研究的体例。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类型化研究是最基本的形态。譬如文言小说研究,白话小说研究,下面又可分武侠小说、公案小说、志人志怪小说、传奇小说、拟话本、历史演义、章回小说、世情小说、神魔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等。这种研究打破了按时段切块分析的模式结构,是以纵式结构研究某类作品的起源、变迁、成熟、衰落的过程,便于厘清其历史演变的脉络。海洋小说研究也是一种类型研究,不同之处在于主要着眼于小说的题材,而海洋作品广泛分布于以上列举的多种类型中,因此是更小一级的类型研究,其形态也只能是以时间演进为主的纵式结构。当然,涉及每一时段的海洋小说,需要兼顾不同形态的作品,并考察各类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作品的外在诸多因素,则又是横向结构了。
四是时限与命名。本书考察的作品从先秦的神话传说始,到晚清的各类海洋小说止。“古代”是与“现代”相对的时间概念。1840年前的中国社会是超稳定的社会结构,海洋小说所反映的思想观念与内容也与社会形态相一致。鸦片战争后至清王朝终结,虽然社会形态发生了某些变化,但终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折,文学观念与表现内容上萌生了一些新的因素,但只是古代文学最后的余波遗响,还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学。与此相关联,本书是按时间顺序展开论述的,尽管主观上想努力理清海洋小说演变发展的历史脉络,但没有将书名为“中国古代海洋小说史”,而加以“论稿”二字,是因为“小说史”需要全面考察每一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出版状况、对外交流等,这是著者目力识见所不及的。本书的重心在于对海洋小说形态与演变轨迹的分析清理,更多属于文学的“内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