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后期云南封疆大吏的省情认知与国家治理研究
- 许新民
- 3795字
- 2025-04-24 19:20:42
三 研究内容
本书是以清代后期云南省这一地理实体作为研究地域范围,以云南封疆大吏群体认知省情、实施国家治理作为研究对象,作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本书框架设计即以此为核心展开。需要交代一下,笔者在文中使用了“云南”“边省”“西南边疆”“腹里”“边区”等地理概念,它们相互之间是何种关系?时至今日,“西南边疆”包含哪几个省份,并非约定俗成,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目的用途乃至于不同的人都可能说法不一,在此不展开讨论,不过,云南成为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省份,是无疑义的。云南封疆大吏奏章中经常出现“云南为边疆要地”“云南地处极边”“云南居边徼要区”等表达,说明清人将云南省看作边疆是通行观念,是为“边省”的用法。云南省内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依据区位、开发程度、民族构成、行政管辖方式等因素又可分为腹里地区(又有靠内地区的说法)、沿边地区(以下简称边区),其地理界线比较模糊,二者之间不容易截然两分,也可以增加一个过渡区。不过,就清代后期云南版图而言,大致可以把与今缅甸、老挝、越南接壤、沿边界线分布的丽江府、永昌府、顺宁府、普洱府、临安府、开化府、广南府7府视作“边区”。(参见《1820年云南省政区图》)。
(一)研究时段
史学界关于清史分期,历来没有统一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郑天挺先生提出“三段法”,即前期(1644年清军入关至1723年施行摊丁入亩),中期(1723—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期(1840—1911年辛亥革命,又称晚期)[80],比较有代表性。许曾重先生持“五段法”,分为建立(1644—1661),巩固(1662—1683),发展(1684—1795),中衰(1796—1840),衰亡(1840—1911),分得相对更细些。[81]清王朝对云南的统治期,是从顺治十五年(1658)清军入滇始,至宣统三年(1911)云南辛亥革命结束为止,达253年,方国瑜先生结合200多年间云南历史发展特点,提出的分期意见是,从清军入滇至乾隆中叶出兵征缅约110年,划为前期,从乾隆征缅战争至宣统末年约140年,划为后期。[82]本书采用方先生分期法,将研究时段归为清代后期。
探询区域的变化脉络,需要观照该区域的实际。本书将研究起点设定在嘉庆朝,主要考虑嘉庆朝是云南大变革的起点。研究下限设定在宣统三年(1911)云南辛亥革命时期。1911年10月27日晚,滇西腾越厅爆发张文光领导的起义,占领了腾越,成立滇西军都督府。30日(阴历“九月初九”)晚,昆明新军发动“重九起义”,攻占云贵总督署,云贵总督李经羲到民间躲藏起来。11月1日,革命党人成立了军政府,名为“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同日,滇东南临安府新军举起义旗,很快控制了局面,起义宣告成功,成立了“南军军政府”。省会、滇西沿边重镇腾越、滇东南重镇临安相继成立革命政权后,发布军令文告,省内各级政府清朝官吏基本顺应革命形势,没有组织起有规模的武力抵抗和反扑,纷纷交出了权力,进行政权和平过渡,全省府厅州县传檄而定,标志着清朝地方官在云南统治的终结。本研究时间跨度从嘉庆元年(1796)至宣统三年(1911)。
(二)研究的地域范围
本书以云南省为空间范围,幅员、疆界和政区层级体系是比较清晰的。《嘉庆重修一统志》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为标准年代,记载云南省行政区划体系是领14府、4直隶州、4直隶厅,分别如下:云南府、曲靖府、东川府、昭通府、澄江府、楚雄府、顺宁府、大理府、丽江府、普洱府、永昌府、临安府、开化府、广南府,武定直隶州、元江直隶州、镇沅直隶州、广西直隶州,永北直隶厅、腾越直隶厅、景东直隶厅、蒙化直隶厅(参见图0-1)。县级政区:昆明县、宜良县、呈贡县、富民县、罗次县、易门县、禄丰县、嵩明州、昆阳州、晋宁州、安宁州(云南府11);太和县、赵州、云南县、邓川州、浪穹县、宾川州、云龙州(大理府7);建水县、通海县、蒙自县、河西县、嶍峨县、石屏州、阿迷州、宁州(临安府8);楚雄县、镇南州、南安州、定远县、广通县、姚州、大姚县(楚雄府7);河阳县、江川县、新兴州、路南州(澄江府4);宝宁县(广南府1);顺宁县、云州、缅宁厅(顺宁府3);南宁县、沾益州、陆凉州、罗平州、马龙州、寻甸州、平彝县、宣威州(曲靖府8);丽江县、鹤庆州、剑川州、中甸厅、维西厅(丽江府5);宁洱县、威远厅、思茅厅、他郎厅(普洱府4);保山县、永平县(永昌府2);文山县、安平厅(开化府2);会泽县(东川府1);恩安县、镇雄州、永善县、大关厅、鲁甸厅(昭通府5);师宗县、弥勒县(广西直隶州2);元谋县、禄劝县(武定直隶州2);新平县(元江直隶州1);恩乐县(镇沅直隶州1),共计74个。
此外,土司区分别有南甸宣抚司、陇川宣抚司、盏达副宣抚司、遮放副宣抚司、干崖宣抚司、猛卯安抚司、芒市安抚司、户撒长官司、腊撒长官司(腾越直隶厅9),永宁土府(永北直隶厅1),孟定土府、湾甸土州、镇康土州、潞江安抚司(永昌府4),耿马宣抚司、孟连长官司(顺宁府2),土富州(广南府1),纳楼茶甸长官司、落恐甸长官司、亏容甸长官司、思陀甸长官司、左能寨长官司(临安府5),十二关长官司(大理府1),车里宣慰司,共24处。
之后的政区设置变化为:道光二年(1822),降腾越直隶厅为散厅。光绪十四年(1888),新置镇边抚彝直隶厅。三十四年(1908),改镇雄州(散州)为直隶厅。
《清史稿·地理志》记载,宣统三年(1911)云南共领府十四,直隶厅六,直隶州三,散厅十二,散州二十六,县四十一和土府一、土州三、土司十八。[83]杨伟兵经过考证,修正统县政区为:十四府,六直隶厅,直隶州四:云南府、澄江府、曲靖府、昭通府、东川府、大理府、楚雄府、永昌府、丽江府、顺宁府、临安府、普洱府、开化府、广南府,武定直隶州、元江直隶州、镇雄直隶州、广西直隶州、镇沅直隶厅、景东直隶厅、蒙化直隶厅、永北直隶厅、镇边直隶厅、靖边直隶厅。(参见图0—2)县级政区为昆明县、呈贡县、宜良县、易门县、罗次县、禄丰县、富民县、昆阳州、安宁州、嵩明州、晋宁州(云南府11);太和县、赵州、云南县、邓川州、浪穹县、宾川州、云龙州(大理府7);建水县、通海县、河西县、嶍峨县、蒙自县、石屏州、宁州、阿迷州(临安府8);楚雄县、镇南州、南安州、定远县、广通县、姚州、大姚县(楚雄府7);河阳县、江川县、新兴州、路南州(澄江府4);宝宁县、富州厅(广南府2);顺宁县、云州、缅宁厅(顺宁府3);南宁县、沾益州、陆凉州、罗平州、马龙州、寻甸州、平彝县、宣威州(曲靖府8);丽江县、鹤庆州、剑川州、中甸厅、维西厅(丽江府5);宁洱县、威远厅、思茅厅、他郎厅(普洱府4);腾越厅、龙陵厅、永康州、保山县、永平县(永昌府5);文山县、安平厅(开化府2);巧家厅、会泽县(东川府2);恩安县、靖江县、永善县、大关厅、鲁甸厅(昭通府5);师宗县、弥勒县、丘北县(广西直隶州3);元谋县、禄劝县(武定直隶州2);新平县(元江直隶州1);华坪县(永北直隶厅1),共计80个。

图0—1 1820年云南省政区图
底图来源: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清时期》。
此外,土司区分别有永宁土府、蒗蕖土州(永北直隶厅2),孟定土府、湾甸土州、干崖宣抚司、南甸宣抚司、陇川宣抚司、遮放副宣抚司、盏达副宣抚司、芒市安抚司、猛卯安抚司、潞江安抚司、户撒长官司、腊撒长官司(永昌府12),耿马宣抚司(顺宁府1),纳楼寨长官司、落恐甸长官司、亏容甸长官司、思陀甸长官司、左能寨长官司(临安府5),十二关长官司(大理府1),车里宣慰司(普洱府1),孟连宣抚司(镇边直隶厅1),共23处。[84]
总体上看,116年间边界线有所内缩,版图有所缩小,行政区划经历了置废并改的过程,但调整、变化幅度较小。
(三)研究框架
本书是对清代后期116年间云南封疆大吏群体省情认知与国家治理问题的连续性的系统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大块:分析大变革时期国内外、省内外形势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第一,云南封疆大吏任职期间对云南山川形势、风土民情、吏治官风、社会矛盾、民族关系、国防安全等情况的认知评价;第二,基于认知基础之上,如何进行治理?反映在形成治理思想,制定治理政策、方略,构建国家治理体系,付之于治理实践活动,以及治理成效。
本书共分六章,分别是:第一章通过伯麟《滇省舆地图说》解析清前期中央王朝对云南省情认知的高度总结,并讨论国家治理体系视野下的地域分异,然后梳理清代后期云南封疆大吏群体任职情况、特点。第二章和第三章讨论道光朝中期国家所面临的内忧外困的政治局势,清政府在云南的统治出现治理危机,迤西地区连续爆发区域性汉回流血冲突和武装抗官事件,三任云贵总督贺长龄、李星沅和林则徐的治理思想、政策、方略,以及治理实践和成效评价。第四章研讨咸同云南反清大起义时期云南社会矛盾全面爆发,从清廷中央到地方督抚的治理活动,战争双方的军事地理态势,以及经过中央、地方两级互动,云南大吏岑毓英采用“先东后西”军事战略镇压杜文秀起义。第五章探讨光绪朝初期云南边疆秩序的恢复,在英法入侵威胁下,边疆危机出现,地缘政治新格局促使国家治理方式转变。第六章通过清末云南新政和云南辛亥革命考察云南治理模式的近代转型。

图0—2 1911年云南省政区图
底图来源: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
透过清代后期云南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我们可以得知,封疆大吏对云南省情的认知与治理,代表的是中央王朝意志,各类政务活动是国家行政管理权的具体体现,必须采用国家视角予以分析、理解。在经历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进程中,云南治理模式由传统向近代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