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一 课题来源

苏门六弟子是指北宋文学家苏轼门下的六位文士:黄庭坚、陈师道、秦观、张耒、晁补之和李廌,史称“苏门六君子”。这里称其为“弟子”而非“君子”,乃因“君子”之名重道德评价,而“弟子”重师承关系。本选题以“六弟子”而非“六君子”之称谓冠名于苏轼门下黄庭坚等六位文士,盖因,一则,六人的文学活动于历史陈述中已成相对固定的文人集团,可作为文学研究的整体考察对象以展开批评;二则,本选题的研究重心在考察六人的散文创作与苏轼文章之承传递进关系,视域虽跨越文学史、文化史和思想史领域,然相对集中于文学史,故以“弟子”名之。

苏门六弟子作为一个文人集团,在北宋中后期文坛具有重要地位,各自的文学成就都非同凡响,在文学史和学术史上影响深远。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宗立派人物,代表了宋诗的主体风貌,与苏轼并称苏黄,也是书法大家。陈师道是江西诗派三宗之一,秦观在文学史上以词著称,张耒、晁补之也都负盛名,唯李廌声名不及其他几位,但也别具一格。他们的成就与地位给研究者留下了相当深广的开拓空间。对这些文学大家、名家,既有的研究角度一般集中在诗词赋等文体,而散文创作是一个相对冷门的研究领域,过去关注有限。近年来,对这几位对象的研究逐渐延伸到散文创作,有相应成果出现,而群体性、整体性的,针对散文创作的研究成果少见出现。这正是本书研究的着力之处。

本书涉及苏轼与苏门弟子文学思想、散文创作的比较研究,各弟子散文艺术的个案研究与整体观照,作为一个群体,在北宋中后期文坛的定位与评价,以及与北宋古文运动的关系,和六弟子在散文史上的定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