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写作研究

第一节 写作要从实践入手

一 写作天赋和必要性的发现

(一)普通写作阶段发现文字天赋

没有发现写作天赋和比较优势,就不会以写作作为未来职业生涯的突破口;没有写作天赋和比较优势,就不会在文字方面有所成就。这一过程的艰难在于长期的普通写作对写作者比较优势的体认和觉悟。发现自己的文字天赋,首先需要信心。没有写作经历,是不会发现自己的写作天赋和比较优势的。写作没有一定量的积累,不会发现自己是否有优势。很多写作者在灵感写作状态没有莅临之前,都是艰苦写作。在久等不至的灵感到来之前积累一定的数量,需要信心的支撑。灵感写作之前,写作者难以确证自己在写作技能上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在灵感写作之前坚持写下去需要信心的支撑。写作对信心的需求,会越发紧迫。

(二)未来职业生涯之锚

写作者职业生涯具有波折性,职业选择具有多边性,职业生涯的路径确定往往需要经历很多严峻考验。在这一背景下,要将某一优势发挥到极致,往往面临一定的挑战。从事不同职业所需要的竞争力是不同的,核心比较优势也是不一样的。在写作积累过程中,长期体会不到自己撰述文字的天赋和比较优势,但是只要有信心和坚持,坚持到自己获得灵感写作状态的一刻,就能实现状态转型。自己的职业生涯不需要写作作为主要支撑,就不会将找到灵感写作状态作为未来长期奋进的目标。天赋和决心缺一不可,职业生涯对文字没有急需,坚持写作到灵感状态,也不具有紧迫性。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的演变,往往具有一定的多变性,没有在尘埃落定之后,不会找到职业生涯之锚。

(三)写作与职业生涯契合

写作天赋和必要性的契合很关键。以写作作为终生职志,确认自己的职业生涯需要以写作作为主要职志,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发现自己的比较优势是写作,自己的职业生涯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某一方面的写作技能,两相契合,才会产生惊人的推动力,促使写作者在普通写作中逐步积累,形成量的积聚,期待灵感写作的莅临。

(四)坚持为职业生涯而写作

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比较优势在写作上面,逐步积累,有坚持下去的压力和动力,关键是培养写作的天赋和比较优势。对很多需要将写作作为职业生涯核心竞争力的写作者,写作的比较优势都有培养的必要。着力培养而不是等待比较优势自然显现,以信心与坚持作支撑,将速度与制度化为坚持的基础,为巨量写作奠定基础,为未来灵感写作的到来开启道路。

二 成为写作者的因素

写作者如果将写作作为安身立命的事业,写作就成为神圣的职志。一个人是否愿意做一个写作者,要具备很多条件。首先是学术积累,学术写作本身具有特殊性,是一种远离生活写作的较为专业的写作方式,也是一种间接反映写作者心智的过程。非学术写作,能比较直接反映写作者的心声。从事学术写作,至少需要经过几个阶段的磨砺。

(一)写作者要博览群书

一个立志在学术写作方面有所建树的人,哪怕是准备从事学术写作的人,需要比较广泛地汲取文字成果。天生的对于文字的喜好和对于书本的特殊兴趣,有益于成为学术写作方面的优胜者。对书本的特殊爱好和沉迷,对于书本承载的智慧与知识的偏爱,会养成写作的基本素养。

(二)阅读积淀

一个写作者在汲取营养、营养尚未完全充足的阶段,贸然动笔,不是不可能,此后需要经过几次反复:发现自己学养不足,不得不重新开始读书。学养深厚的写作者,在大量、广泛的阅读并深入思考之后,尚无意开始动笔,也是常有的。在一般人看来,一个写作者的学养足以应付写作需求,而其尚无意动笔,开始由吃草到挤奶的准备,可以理解,也无须催促其开始写作。对阅读者来说,看书而不写作是惬意的事,特别是痴迷读书、以之为乐的阅读者,停下读书开始写作是很难的。

(三)如何评判阅读而迟迟不愿开笔者

很多人对一些阅读者迟迟不愿开笔,十分焦虑,大可不必。迟迟不开笔,继续保持旺盛的阅读精力,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较晚开笔的阅读者,虽然可能错过较早开笔写作带来的优势,但是作为后发优势,对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式的战略写作视野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仓促写作的人和学养充足、迟迟不愿动笔的人相比,后者开笔,恣肆汪洋,一发而不可收,底气十足,灵感充溢,容易渐入佳境。

(四)学养是进入更高生命阶段的营养

如果说灵感写作是一种更高层级生命阶段的自然流露的话,进入更高层级的生命状态的路径探索就十分必要。灵感写作是一种高级的生命状态的自然流露,更高级的生命状态的营养要素是学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对这种状态的描述。

(五)社会需要是成为写作者的要件

写作对愿意从事学术的人有所裨益,社会环境和职业要求也对学者成为写作者有很大促进,这时,学者开始写作,并立志作为写作者就有条件保障。比如,学术界要求以发表论文为评价学者的标志,发表论文不仅必要,而且重要,甚至是高层次学者的重要标志和职责,将学者的主要生涯用于学术写作,将不可回避。没有社会价值,就不会有学术研究者将毕生精力投入写作,并将写作作为重要职志。

(六)发现写作的比较优势

学者在追寻职业生涯的进程中,会逐步发掘并培养自己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写作方面的比较优势。即使最初一个学者的写作并不具备比较优势,随着诸多条件的具备和主观努力,最终能够将写作作为最有比较优势的职志开始发展。一个写作者,并非总是具有写作的比较优势,并非天生具有写作特长。写作成为制约职业生涯的重要瓶颈,发掘自己在写作方面的哪怕小小的优势,并刻意培养,是必要之事。

(七)写作者首先要写

1.成为写作者的要件

写作者特别是初学者,很想知道成为写作者的必备条件,甚至是成为灵感写作者的必要条件。成为写作者的要件就是写作,只有写作才会成为写作者。以往很多著作等身的写作者告诉别人首先要写。其实不仅仅是首先要写,即使是进入状态后,还是首先要写。到了很熟练的状态下,写作的奥秘还是首先要写。

2.只有写作才会成为灵感状态和准灵感状态下的写作者

很多写作者往往仅具备初中或小学文化程度,错别字多有存在。写作是一件需要动手的活计。如果不动手,即使理论高深,深不可测,也与写作实践无关。

三 写作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一)指导、感悟还是印证

1.写作之初的理论与实践

一般认为是实践总结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在写作之初,等待理论启动实践是不正确的。正是大量的初学写作者,不是先在纸上涂画,而是先学习理论,等待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结果,迟迟不能开始写作,实践无从产生,因此无积累可谈,也无实践可言。

2.不能等待理论启动实践

没有写作实践的初学者很难理解理论。学习写作应该摒弃先从理论开始,然后等待理论上的突破,等待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理论不可能主动指导写作实践,写作实践没有开始,等待理论来指导,理论丝毫不起作用,甚至因为写作者坐等理论的指导而误入歧途,当然这不是理论的错。

3.写作实践从何开始启动

写作实践只能自我启动,自己开始写作,不需要任何理论的启动,不需要任何理论的指导,直接开始写,写作实践就此开始。毫无秘诀,让笔接触纸张,或者打开电脑,设置文档,将手指放在键盘上敲击。如果写不出一个字,就开始练字,直到写的不再是别人的文字之后,就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写作实践。坚持不断,不许中断,天天坚持,形成习惯,坚持数十天、数月、数年不辍,自然会有积累,会有长进,而且可能长进不凡。如果打不出一个字就开始练习打字,直打到最后不是无意识的无关系的字的拼凑,开始进入自己文字的写作阶段。坚持不懈,记录自己的每日写作,将记录日日检查,不允许有间断,间断必须说明原因。这样的锱铢积累,就会积少成多,积累起浩繁的文字实践。

4.写作实践自我当下启动

写作实践只能自我启动,并且只能当下启动。写作者要写作,不需要任何理论,不需要任何非实践的东西作为前提和先决条件,只需要自己开始写就可以。要当下开始写,不能迟疑,不需要任何理由,特别是不需要任何理论作为借口和不开始写作的理由。任何以理论作为不开始写作借口的写作者,或者任何以理论指导为借口被动等待,迟迟不愿开始写作的,都是违反了当下开始的原则。以理论为借口,迟迟不进入写作实践的写作者,永远走不出自我设置的理论启动实践的误区,将理论指导实践曲解为理论启动实践。

5.理论指导实践不是理论启动实践

理论指导实践,但在写作之初,理论很难启动写作实践,甚至成为对之误解很深的初学写作者拖延写作实践的借口。很多写作者迟迟不愿意动笔,等待理论的启动和理论的突破对自己实践的促动。理论要在实践开始之后并在实践之中对其加以印证和修正,写作尚未开始,理论是无法启动写作实践的。

6.实践印证理论

写作与其他实践不同。写作主要是依靠灵感来进行的。没有灵感,很难写出满意的文字。这里的灵感包括所有形式的写作冲动在内。从最起码的准灵感状态,到最醇的灵感状态,都包括在内。如果写作中处于灵感状态,就会有神来之笔。缺乏灵感状态的滋润,即使写出文字,也很可能不是作者所满意的。要作者按照理论去写作是不可能的。灵感状态基本上是无法自主的。心里存着一个理论框架,实际上有可能扰动处于灵感状态的心灵。因此,理论框架在这里如果不是阻滞了思路,至少是不能很好地契合灵感状态。就其来源来说,理论是作者写作经验的总结。别人的理论是否可靠,要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印证。符合自己写作心得的可以借鉴。不符合的要么是自己的状态尚不到位,要么就是理论不契合自己的实践。理论不契合自己的实践有两类,一是理论可能不完美,二是理论的适用范围不包括自己这种类型的写作者。强迫自己套用理论,不如使状态到位。状态,只有状态,是写作者最需要琢磨的。状态就是进入灵感写作状态或者准灵感写作状态。长期的写作实践,就是为了找到灵感写作的信息。感受她,印证她,契合她,遵循她,祈求她常在,丝毫不敢怠慢她,最终持久地皈依她。灵感状态神奇缥缈,可遇难求,珍稀奇妙,是作者一生的皈依。

(二)先后关系

先是实践,再悟出理论、印证理论,最后以所悟理论指导实践。大家所终生追索的就是灵感二字。不过不同的作家所用的表述不同。写作大家的理论成为印证自己写作实践的法宝。获得印证后会更踏实。原来自己的状态就是大家所提及的状态。要好好保持,不敢须臾有所失。这时就可以时刻保持自己的状态放心去写,而不会担心自己的状态与大家提及的状态有差别。

1.启动实践

不止一位大家提及写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初学者,写本身就是问题。如何下手写,写什么,怎样写,写到什么时候,都是问题。其中一个制约因素是反馈问题。写了很多,不能发表,或者不能获得认可,还能写下去的很少。这就要求写,不管效果地写。只要写下去,不需要反馈。即使是好的反馈,也无动于衷。灵感状态写作是一种人生境界,不是普通写作。普通写作患得患失,进退失据,很少有一种淡定的心态。只问写作,不问收效,就成为一种很难得的境界。自己的文字急于让别人看到,看到后急于获取好的声誉,这样的心态是短视的。长期的战略目光则不然。不管自己的写作达到多少字数会出现飞跃,一味写下去。不等灵感状态的出现。心里不存这样的念头。不是呼唤着状态而写作,而是单纯地只为自己写作。心里毫无渣滓,只是一味写下去。写的指南是自己的内心。内心怎样运行,手笔就怎样服从。丝毫不把外界的渣滓掺和进去。即使是金科玉律,掺和进写作者的心灵,都是垃圾。纯洁的心灵容不得任何异物。黄金无疑很珍贵,但是眼睛更纯净。如果爱一个人,把黄金的碎屑撒进他纯洁的眼睛,后果可想而知。即使是初写者,只要照着自己心灵的规定性逻辑去写,就是呵护自己的心灵法则。除此之外,外来的任何成功者的经验都是白费功力。不仅不会促成写作者的状态,还可能扰动他的内心,使写作出现严重的混乱。可惜,初学者自信心很弱,很难想到自己微弱的心灵竟然敌得过外来强大的成功者的经验。不敢下决心祛除可能干扰自己的外在的金科玉律,很难下决心把所有外来的规律和约束摒弃净尽。正是对自身心灵的不自信,使得很多写作者在初写作时候,泯灭内心,违背自己本性,去向外追求不值得追求的东西。

图2-1 短视心态很难坚持

2.实践印证理论

写下去,一味写下去。有大家说,大猫叫,小猫也要叫。任何人都有写的资格和权利。写下去,坚持到极致。这时,就会出现一个对理论的需求期。比如写作到两百万字,开始有意识留心写作的相关理论,特别关注一些写作大家的创作心得。这时候,回头看当初尚未写作时苦苦读过的文学概论等书籍,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没有写作的基础和实践,看文学理论,特别是写作理论,很难理解。等到这时,再看作家心得,会有会心的感觉,深刻感悟到:“哦,原来如此!”即使不说出来,也默然于心,似乎与这或在世或已不朽的大家息息相通,成为千古知交。这时,要将内心的感悟说给身边的人,即使是亲人,只要他没有写作实践的类似积累,都难以理解写了几百万字后的内心感悟。这时去看一些作家的文字,逐字逐句看,会获得新的解悟。以往没有写作的巨量实践积累,自然不会有如此深刻的感触。有了几百万字做基础,来看大家文字,会有醍醐灌顶的微妙殊胜感觉:原来这大家名不虚传。看他的文字,精妙简洁。看他的布局,完美无瑕。看人物对话,全用口语。看行文风格,秋水无痕。这时,看什么觉得什么好。看到哪里,觉出哪里有味道。真要把大师作为千古至交、心灵相通的密友了。这一切进展,都是深厚的实践给的。要不是这几百万字的高质量写作打基础,要获取无上妙境是不可能的。即使强要获取,也不能如意。只能是次等的琼浆,不是想要的玉液。可见,古人不虚言。还要向笔头去寻觅真实的信息。除此以外,别无所求。这也是很多大家所说的,写作毫无秘诀。如果有,早就传给子孙了。只有一条,就是写。写得多了,自然成就无上功德。现在看这句话,自然不是推脱的遁词,应该是绝密的心传。但是不坚持写作者,往往视为儿戏和口头禅。错认这无上绝密心得,自然也就错失机遇,不能成就写作三味了,遑论进入持续的微妙的灵感写作状态。

3.从实践悟出理论

实践所印证的理论,多是别人的。悟出自己的写作心得,会扩充别人的理论。别人的理论是框架性的,很少具体细节。即使有细节,一个大家的心得,也往往不能与所有写作者相契。作为独特的人,即使是初学写作者,也有自身的本来面目,不会与大家完全相同。即使是大家,在灵感写作状态下,外在表现也是不一的。这时,就需要自己体认自己的写作面目。自己的写作状态已经跟大家相互印证,证明属于灵感写作,大的框架真实不虚,这就为进一步体认自己的本来面目奠定基础。写作者的心性和心理机制不同,类比为不同写作者的软件系统不一样。写作中的具体细节不尽相同。写作者要根据自己的禀赋,找到最容易获取状态的要素组合。某一个写作者可能已经养成清晨写作的习惯。这样的生物钟使其不用费力,就可以自如进入状态。灵感很容易来资助他的写作。这样的生物钟就可能是他的写作面目。不同写作者的面目不一定总是不变,随着生物钟的调整会出现一些微细的变化。

4.理论指导实践

自己要有巨量写作的实践。这实践可以是坚持写一种题材。但因为有足够的时间坚持,可能遇到所有可能遇到的挑战,因此在应对过程中就获取无数经验。已经悟入大家所契合的状态,并坚信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然后坚定信心,不看别人,只是继续坚持走下去。拿自己体悟的独特心得去强化自己的写作实践,至少可以避免很多弯路。

(三)单通道与双通道

1.等待理论指导的实践是单通道

所有学科几乎都有理论构建。学习,首先从理论入手,无疑是很取巧的一种方式。取巧,有时是褒义,有时是贬义。好的一面是用最短时间知道一些诀窍,这是取巧的褒义。不好的一面是没有分清自己所学的是技术还是理论,满足于理论,自误误人。写作是术科,是技巧技能类学科,不能作为掌握知识的学科看待。满足于写作理论的掌握,就是违背了写作的本质。等待用理论去指导写作实践,往往是守株待兔。人人都可以念几句写作理论,但是要真正体悟写作理论,必须要有巨量写作做基础。不如此则往往理解不深透。古往今来,只有巨量写作者之间,看到心得,会相视一笑,心有相通。除此之外,所谓解人,要么是天赋很高,要么就是尚未体悟到无上妙境。这可以从其写作实践巨量扩充后新的心得加以比较。把等待理论去指导的写作状态称为单通道关系,这样的写作者还没有充分发掘自己的内心宝藏,不知道写作中最重要的在于内心禀赋资源的发掘。求外不求内,求人不求己。单纯着迷理论,是求人的思想。静心写作,等有充足积累后再印证理论,是典型的自求思路。求人不如求己,用在写作中,也完全契合。很多初学者沉迷理论,很少有时间动笔。耽误光阴,写不出东西,缺了实践这最关键的一环。

图2-2 写作是实践学科

2.从实践悟出理论再印证理论

实践悟出理论、印证理论,才能以所悟出的理论指导后续实践,这样的双通道才是坚实的。单通道的不足是误以为没有理论,就无法开始写作。其实,写作是不需要理论启动的。如果要等理论去启动写作实践,往往产生不了大家。很多大家,都是懵懂之中,一味开始写作,毫无理论指导。不知道需要什么准备才会成就写作事业。只是一味去写,可能写得一塌糊涂,但还是要写。写似乎成为一种使命,一种天职,一种不得不去完成的宿命。安徒生就是这样。他小时认定自己必须成为诗人后,一直在写作。即使没有受到指点,也还是坚持不辍。他开始接受教育很晚,17岁才开始念文法学校。虽然老师和校长再三警告他要放下笔,不要随意涂抹,但安徒生仍然忍不住要随笔写下一些文字。如果说此前和此后安徒生受到写作方面的严厉批评是写作指导的话,他的理论方面的教育也仅此而已,其余都是自己摸索的。主要是写,而不是等待理论。等待理论,多少有点被动,很难出大家。大家几乎是不用等待理论就开始动笔的。动笔就是一切,理论是次要的。固守理论,往往能对一般写作状态有所指点,但也只能是有所指点。最深刻的经验是写,一直写下去。把理论学习的时间用在写作本身上面。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实践,在写之中学习理论。理论是次生的,不是结出文字果的藤。写作理论是实践后的感悟。写作本身不是理论,甚至也不是理论指导下的认识,更像是实践之后对理论的感悟。写作实践结出理论之花。不是理论的藤长出文字的果。如果说对一个想有成就的写作者来说,理论还有价值,也是在积累巨量写作实践之后。这时的写作者,已经用自己的笔耕耘上千亩,写出数百万字。写作的细节曲折,如数洞悉,纤毫毕至,毫无生疏之感。理论提及的哪怕一个细节,都是自己所曾经验的。这时看来,理论中的会心之处,简直就是来自自己的本心,好像是说自己的感悟。如果只是一味依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把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理论而不是写作实践上,即使理论再多,也因为实践有限,难以会通。

图2-3 写作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理论是地图,写作实践是旅行。旅行不能用地图代替,但地图确实可以帮助旅行。没有跋山涉水、千里万里的旅行,地图是没有丝毫用处的。有不带地图的旅行者,游览天下名山大川。很少有多看地图少走路,成为旅游家的。时间分配主要根据战略。看重理论的,多是初学者,过分重视理论的指导价值。殊不知只有写作实践才是根本要事。理论最多是一盏明灯而已。有了光亮,不走路,万万不行。没有等点亮灯就开始出行,照样可以行动自如。等待点灯耗费了写作者太多时间,这很不划算。对于理论的过分痴迷和等待,与畏惧写作实践效果相似。不想写作,不敢写作,不愿写作,不屑写作,都可能表现为只是阅读理论,而不开始动笔。比如规划出三个小时来写作,阅读理论已经占用两个多小时。等到刚要开始写的时候,时间不够用了,仓促开始,仓促结束。甚至还没有很好地开头,就戛然而止。这样的时间安排最常见于初学者。理论钻研占据写作实践的时间,比比皆然。最后,写作异化为理论研究,阅读理论成为动笔的替代物。阅读成为写作的要务,很明显不对。阅读毕竟是阅读,即使阅读的是写作理论。阅读不能代替写作实践,正如看地图不能代替行游天下一样。初学者之所以不能更进一步,成就写作,关键在于拙于写而精于读。写是需要花费时间的。如果把理论阅读时间分一点给写作,逐步增加写作时间,就会有心得。初学者往往喜欢阅读而很少愿意动笔。

开笔之所以在历史上要举行仪式,说明动笔的神圣性和不易。很少有初学者喜欢动笔的。一开头,不管什么理论,什么框架,就是写。写了有感觉,继续写。没有感觉,仍然写,寻找感觉。在寻觅感觉的过程中,逐步找到感觉。感觉越来越合意,写作越来越顺畅。像安徒生一样,17岁正式上学之前已经写了很多,都是在毫无理论储备的基础上写的。并因此养成一个很好的习惯:写。任何人包括校长、老师、资助者和监护人都不能禁止他动笔。动笔几乎成为安徒生追求诗人桂冠的唯一途径。最多就是在外界的严厉批评中,再阅读书籍,弥补知识的不足。写是直截了当的捷径。写下去,是唯一的方便法门。等待理论的指点,如果做得过分,无异于一种心理上的安慰,最终演变为逃避写作实践的遁词。初学者很少注意到这一陷阱,沉溺或者拘束于理论而不能自拔。看似花费很多时间在写作理论的研习,但是挤掉了本来不多的写作时间,最终不免耗费精力。不写,任何理论的掌握,都无益于写作水准的提升。即使可以借此提升分析别人文字的能力,但终究无益于自己的写作。写作要从写作中体悟。任何写作实践之外的理论,最多是借鉴而已,可供写作者在进入一个境界之后印证自己的状态,但不能作为尚未到达这一境界的人了解这一境界的唯一途径。境界要从写作中感悟,不能从别人的理论总结中获取。对一个旅行家来说,看地图了解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是不够的。对一个普通人还可以。对以旅行为职业的人来说,必须要亲自到过此地,才是了解该地的唯一正确的路径。写作理论对任何不想写作的人来说,都不妨作为自我提升的阅读资料。但对想要在写作上有所进境的人来说,可能是毒药。沉溺理论,最终束缚的是思绪。理论有可能与实践的强度和决心成反比。知道得越多,束缚越大,越不敢下笔。多少戒律制约着战战兢兢的笔,不敢下笔写出一个字。相反,无知者无畏,敢于写出内心的律动,说不定恰好写出的,就是灵感之流恩赐的文字。只要偶然得之,以后反复回味、摸索。在持续不懈的写作中,再一次邂逅这一状态,第一次,第二次,最后终于多少知道了感觉到来的一丝信息。继续写下去,在写作中寻觅持续的境界和状态,第三次,第四次,一直坚持下去。把偶尔遇之的状态,变为可以经过努力持续保有的状态。继续努力,清净身心,最终不经过有意识的努力,也会在开始写作后,自如进入状态。这时,谨慎保持状态,不敢须臾有所差池,这样的状态就可能与严谨修身的写作者一直相伴。最重要的是写作者身心的调整,身心一直处于最适宜的状态,写作境界和状态才会不经有意识的努力而长期保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