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序
- 历史抉择与逻辑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观研究
- 吴亚南
- 1298字
- 2025-04-21 11:11:44
亚南是我指导的博士生,2011年考入华中师大,之前他在汕头大学跟随燕世超老师攻读硕士学位,我对他的最初了解是通过邮件和他的论文。此前我正在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研究”,而之所以想申报这个项目,一是力图通过了解和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以便与国际同行展开有效的对话;二是打算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培养一支在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当我看到亚南在报考博士的自荐中发来的三篇研究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的论文后,感觉他对马克思主义有兴趣,并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具有培养潜力,同时亚南的博士考试成绩也名列前茅。亚南成为我的博士之后,我居然听到了一种匪夷所思的声音,胡亚敏老师为什么会招一个素未谋面的博士生,他们之间说不定存在猫腻呢。听到这种传言,心中不免悲凉,感觉到人性里面的卑劣和堕落。我想说的是,钱权交易可能出现在个别导师身上,但整体上高校师生的关系是好的,是真诚的。我的学生都觉得读博的这几年是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光,而老师和学生的情谊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缘分,它将相伴我们终生。
亚南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是我建议的,我一直对理论中的关键词很敏感,因为一种理论是否成立,重要的依据就是看它是否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核心范畴。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形态的过程中,人民、民族、政治和实践等就属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核心范畴。其中实践这个范畴尤其需要专门研究,国人大多是从知与行的角度把握实践,其实,实践作为一个哲学命题,远比我们理解的要丰富得多。亚南接受了这个选题,并努力从历史和逻辑纵、横两轴展开对实践范畴的研究。在具体梳理和辨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建树的基础上,他重点从认识论、主体论、价值论等方面探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实践论的理论构架和特色。亚南在撰写论文中下了苦功,里面既有艰苦的思考,又有发现的兴奋。但实践问题真是一口深井,亚南的研究只是一个好的开端,有待挖掘的东西还有很多。
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道路上,我常常想起马克思的表白,“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之所以这样说,我想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马克思反对固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反复阅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过程中,我强烈地感到,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特点有两个:一是直面和思考人类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当下,也包括未来;二是不断地对各种现象的批判或反思,而理论正是在反思和解决问题中诞生和发展的。实践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概念,亚里士多德、康德以来的古典的实践命题正面临挑战。康德曾提出,鉴于理性的越界与僭妄,需要实践理性为理性能力划界并校正。那么,谁来为实践理性校正呢?也许只有实践本身。作为一种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动,实践应具有尝试和探索之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实践观应在反思中不断探索,提出更具历史性和开放性的新见。
亚南为人朴实,不善言辞,做学问很用功,很努力,我为有亚南这样的学生感到欣慰。衷心希望亚南在未来的治学道路上,不断深化对实践范畴和相关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切实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建设做出一份贡献。
胡亚敏
2018年1月29日
寒假第一天 于华大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