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文化通史:清代卷
- 马建农
- 4860字
- 2025-04-22 16:15:22
第三节 满族入关与清王朝全国统治地位确立
一 大清政权与明朝在东北控制实力逆转
当满族统一了东北各部族和漠南、漠北蒙古之后,下一个征战的目标和统治的欲望就是中原地区。崇德五年(崇祯十三年,1640年)皇太极开始大规模发兵进攻锦州。锦州是明军在关外抵御清军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锦州的明守军抵抗得格外顽强,清军屡攻不克。对于这个对明清双方都极为重要的军事要地,明清双方也不断地投入兵力。崇祯十三年(崇德五年,1640年)七月,明朝大将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率十三万人马增援锦州被围明军,但随即被皇太极围困在松山。崇祯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清军攻克松山,俘获洪承畴。三月,锦州守将祖大寿亦于锦州降清。至此,明军在关外的主力丧失殆尽。这就是历史上颇为著名的松锦之战。松锦之战以后,明朝再无与清军有效抗衡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在全国范围内,由于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的打击,明朝政权已无战略预备力量投入对东北清军的防御和抵抗,只能任凭满洲人势力在这里自由地扩充、发展。
除此之外,松锦之战后,洪承畴、祖大寿等一大批明朝重臣、将领降清,这不仅仅是增强了满族统治者政治、军事力量,更重要的是在统治阶层中为清统治集团的扩展和满汉统治阶层的联合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尽管松锦大战以清军大胜结束,但作为大清统治者皇太极对于松锦之战的结果还是有很清晰的认识的。正如皇太极所分析的:“取燕京如伐大树,须先从两旁斫削,则大树自扑。”同时他认为:“我兵四围纵略,彼国势日衰,我兵力日强,从此燕京可得矣。”[18]正是在这样一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皇太极曾先后数次派兵进扰关内,最后一次是在松锦之战以后。崇德七年(1642年)十月皇太极命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与内大臣图尔格统领八旗将士入关攻击明军。此次出征,计有满洲、蒙古、汉军共十二旗,六万余人,加上外藩蒙古兵,总兵力近十万,分作左右两翼前进。入关以后,清兵连克霸州、河间、永清、衡水,又转攻山东,下武城、临清诸城镇,直抵兖州。在这次征伐之中,鲁王朱以派被俘自杀,乐陵郡王朱宏治、阳信郡王朱宏福、东原郡王朱衣远,安丘郡王、滋阳郡王等众王及管理府事宗室约千人都被俘斩首。
大清国皇太极如此冷静的形势分析和谋略,与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疲于应付、焦头烂额的崇祯皇帝相比较,自然要达观许多,更显现出此时的满族统治阶层已经不再是当初只是一味地征伐略地的女真部落首领,其从政治理念、文化思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其统治实体的整体力量上形成了完备的国家体系,且快速地接受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原封建文化,并融合到满族的社会发展之中,具备了替代大明朝统治的实力。崇德八年(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皇太极病逝,其九子福临即位,是为顺治皇帝。尽管福临即位时只有六岁,但是满族统治阶层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政治统治集团,入主中原,建立拥有中原广博大地的大清帝国,已经成为满族统治集团的一种最高的政治理想。在这样一种理念支配之下,福临在其叔父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的辅佐下,继续攻伐明朝的战争。
二 李自成占领北京与明朝灭亡
正在满族统治者在关外为征讨明朝厉兵秣马之时,中原地区的大明王朝也走到了它的尽头。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已经与明朝统治者征战多年的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在陕西西安称王,立国号为大顺,建元永昌。正月初八,李自成统率十万大军向北京进发,向明王朝统治中心北京发起决定性的总攻。二月,李自成由河南过黄河,进入山西,克太原,俘获明晋王朱求桂。在山西时李自成发布《永昌元年诏书》,檄讨腐败的明王朝。当崇祯听到此消息时不禁叹曰:“朕不是亡国之君,但事事都呈亡国之象。”《明季北略》卷二记载说:“自成遣刘宗敏、李过等,率众二万为前锋,所过皆破,自成得报曰:可长驱矣。遂留文官并武将李友等数人,守西安。自率马步五十万,与诸将从禹门渡河,掠河东、河津、稷山、荥河、临晋,一路俱陷,垣曲知县递降表。一云,自成初二发兵,至十四癸丑过河,平阳州县尽逃,诸将皆遁。”[19]此时的崇祯皇帝和大明朝统治体系早已经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打得昏头涨脑,对关外的清军早已是无暇顾及。三月初,李自成攻克大同、宣府。之后一路势如破竹,于三月十五日抵达居庸关。在大顺军的重兵压境下,明总兵唐通投降献关,李自成起义军迅速过关,占领昌平县城。次日晚,李自成的军队已经冲到北京城北的北土城,并迅速地将北京城团团围住。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开始最后总攻,拱卫城外的明军三大营一触即溃。之后,起义军开始向北京各个城门发起攻击。传闻李自成军队攻城时天气骤变,狂风暴雨之中,进攻北京城的李自成军队精神抖擞,勇猛异常。攻城将士身着黄色衣甲,远远望去若滚滚黄云袭来,遮天蔽日,颇有些“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意味,其场面极为壮观。而囚困于城内的崇祯皇帝只能捶胸顿足,大呼:“内外诸臣误我!”三月十八日,起义军率先攻破广宁门,旋即德胜门、阜成门、宣武门、正阳门、朝阳门均被攻开,李自成的军队如潮水般涌入京师内城。身陷皇城内的崇祯皇帝爬到煤山,举目望去城四周已经是烽火彻天,自知大势已去,他先派人设法将太子送出城外,又逼迫周皇后自缢,用剑杀死幼女昭仁公主,砍伤长女乐安公主。三月十九日清晨崇祯皇帝“鸣钟集百官,无至者”,只有太监王承恩陪伴左右。崇祯皇帝只得上煤山自缢身亡,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走到最后,大明朝土崩瓦解。
三 八旗入关与清王朝定都北京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开始为其统治做准备。但农民起义军的历史局限性使得他的部属早已经忘却了应有的警觉,贪图享乐之风在其部属中开始弥漫。而远在山海关的守将总兵吴三桂此时企图以归顺李自成而换取全家的平安和自身的功名。三月二十二日,吴三桂率军归降,行至永平府(今河北秦皇岛市卢龙县),还四处张贴告示称“本镇率所部朝见新主,所过秋毫无犯,尔民不必惊恐”。然而,由于起义军将领刘宗敏拷夹吴三桂父亲吴襄、掳掠其爱妾陈圆圆,让吴三桂勃然大怒,转而返回山海关,与大顺政权开始对峙。在这样的形势下,大顺政权对处在山海关的吴三桂所形成的威胁不能坐而无视,从各个方面都要设法尽快地消除吴三桂军事势力对北京的军事压力。四月十三日,李自成、刘宗敏亲率大军十万向山海关进发,进剿吴三桂。四月二十一日,在燕塞湖两军开始大战。李自成的大顺军与吴三桂守军激战两日,吴三桂大败。在此情况下,吴三桂向清军乞求借兵,他给多尔衮写信称:“三桂以螽负之身,忝镇山海,亦思坚守东陲,巩固神京。不意流寇犯阙,奸党开门,先帝不幸,九庙煨烬。天人共愤,众志已离,败可立待。三桂受国厚恩,欲兴师问罪,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则我朝之所图报,岂徒财帛而已哉。”吴三桂的乞降让清统治者喜出望外,多尔衮随即回信称:“闻崇祯帝丧于流寇,不胜发指。故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不旋旌,期必灭贼,出民水火。今伯遣人致书,深为喜悦。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旧土,晋为藩王,国仇可报,身家可保也。”[20]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秘密入关,当李自成大顺军与吴三桂拼杀得疲惫不堪时,清军铁骑突然杀出,大败李自成军队,李自成被迫退回北京。随后清军尾随而至,进攻北京城。李自成难以招架,四月三十日,李自成率大顺军从阜成门向西撤离北京城。五月二日,多尔衮率清军自朝阳门进入北京城。
多尔衮占领北京后与诸王公大臣商议,迁都于北京。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福临抵达北京,十月初一日,顺治皇帝于南郊祭告天地,行定鼎登基之礼,“冬十月乙卯朔,上亲诣南郊告祭天地,即皇帝位,遣官告祭太庙、社稷”[21]。十月十日,颁行即位诏书,宣布“今年十月乙卯朔,祗告天地宗庙社稷,定鼎燕京,仍建有天下之号曰大清,纪元顺治”[22]。至此,二百七十余年的大明朝和短短一个多月的大顺朝被新崛起的满族大清国所替代,中国封建时代又开始了新的一页。
然而,占领北京仅仅是大清国入关的第一步,快速地以军事优势占领整个中原地区,并确定大清国在全国的统治地位,是满族统治者入主中原首要的任务。尤其是在政治、文化上,满族统治者急于确定它的绝对的控制,以维系它的政权建立。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手段来稳定局势,巩固其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多尔衮刚刚进入北京,五月初四日便宣布:“令官吏军民为明帝发丧,三日后服除,礼部太常寺具帝礼以葬。”此时,多尔衮进北京只有三天。随后,又拨款为崇祯修建陵墓,并制定看守明十三陵制度,“给故明十三陵陵户祭田,禁樵牧”[23]。顺治朝在崇祯皇帝的问题上颇为注意以此为笼络汉族统治阶层人心的手段,福临甚至还为崇祯皇帝加谥号为“庄烈愍皇帝”。对明朝宗室及其后宫嫔妃也实行“恩养”制度,由此来体现满族统治者的恩泽。对明朝各衙门的官员依旧录用,“在京文武官员支给俸禄、柴直,仍照故明旧例”[24]。又“令兵部传檄直省郡县,归顺者官吏进秩,军民免迁徙,文武大吏籍户口钱粮兵马亲赉至京,观望者讨之。故明诸王来归者,不夺其爵。在京职官及避贼隐匿者,各以名闻录用,卒伍欲归农者听之”[25]。与此同时,作为满族入关后强化统治的政治、文化需要,清王朝很快开始组织汉族官员翻译汉文典籍,编纂明史。顺治二年(1645年),令冯铨、洪承畴、范文程等人编撰明史。顺治三年(1646年)三月,又将《洪武宝训》译为满文,由顺治皇帝作序,用满文、汉文刊刻而颁行于天下。
清廷的这一系列政策,一方面让满族统治者尽快地了解和接受中原汉族统治的方策,另一方面既把自己打扮成法统的统治者,又笼络汉族统治阶层的大批官员。这一系列政治、文化政策对稳定局势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满族统治者也实行了残酷的民族压迫的剃发易服政策。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多尔衮进入北京城之前就开始颁行“剃发令”,但由于中原地区民众的强烈反抗而暂缓实行。顺治二年(1645年)二月,清军占领南京以后,全国范围内的统治逐步稳定,认为“天下已大定,若不划一,终属二心”,便再一次颁布“剃发令”,强迫中原地区汉族及其他各民族百姓剃发易服。满族统治者的“剃发易服”政策,对中原地区汉族民众的民族习俗、民族心理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形成严厉的民族压迫,但对满族统治者而言,这是他们在全国建立满族王朝统治的重要标志,自然要以各种手段加以强制实行。北京乃至中原地区常见的“剃头挑子”也就是从此时开始出现的,剃头挑子的幌子及所使用的器具,都可以看出当年清统治者“剃发令”的印记。
满族统治者入关后快速的军事占领和一系列的政治、文化政策,在很短的时间内确定了大清国在全国的统治地位,中国封建时代进入了最后一个王朝,而北京则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都城,在整个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显示出更为突出的政治、文化作用。
[1].《旧唐书·列传第一四九》,中华书局1997年版。
[2].《明史》卷九十,中华书局1997年版。
[3].《清实录·太祖实录》卷一,中华书局、中国书店1986年版。
[4].《清实录·太祖实录》卷一,中华书局、中国书店1986年版。
[5].《清实录·太祖实录》卷六,中华书局、中国书店1986年版。
[6].《清实录·太宗实录》卷六十一,中华书局、中国书店1986年版。
[7].《清史稿·太宗本纪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
[8].《清实录·太宗实录》卷二十五,中华书局、中国书店1986年版。
[9].《听雨丛谈》卷十一,中华书局1984年版。
[10].《听雨丛谈》卷十一,中华书局1984年版。
[11].《听雨丛谈》卷一,中华书局1984年版。
[12].《听雨丛谈》卷五,中华书局1984年版。
[13].《听雨丛谈》卷七,中华书局1984年版。
[14].《清入关前史料选辑》《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5].《啸亭续录》卷一,光绪年九思堂刻本。
[16].《啸亭续录》卷一,光绪年九思堂刻本。
[17].《听雨丛谈》卷五,中华书局1984年版。
[18].《清实录·太宗实录》卷六十二,中华书局、中国书店1986年版。
[19].《明季北略》卷二,中华书局1984年版。
[20].佚名:《吴逆始末记》。
[21].《清史稿·世祖本纪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
[22].《清实录·世祖实录》卷九,中华书局、中国书店1986年版。
[23].《清史稿·世祖本纪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
[24].《清实录·世祖实录》卷五,中华书局、中国书店1986年版。
[25].《清史稿·世祖本纪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