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辞》英译研究:基于文化人类学整体论的视角
- 张娴
- 409字
- 2025-04-22 16:23:08
第一节 《楚辞》英译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楚辞又称“楚词”,是始于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诗人所创造的一种骚赋诗体。汉代是楚辞创作的繁盛时期,刘向把屈原的诗篇以及宋玉、景差等人的承袭屈赋的作品共16卷,总66首诗编辑成集,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17卷,总称为《楚辞》[2],其中归到屈原名下的是《离骚》、《九歌》(11首)、《天问》、《九章》(9首)、《远游》、《卜居》、《渔夫》和《招魂》,共26首,乃《楚辞》的代表作。这一“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经典诗篇文学艺术特色异彩纷呈[3],作品结构宏伟,风格奇特,辞藻绚丽,气魄庄严,班固评价“其文弘丽雅,为辞赋宗”[4]。但是,《楚辞》不只是一个独立、封闭的诗歌文本,而是一个同社会、历史、宗教、道德伦理等文化范畴相联系的文本系统,其中包含了当时楚国人文和自然等多种学科的文化价值,为研究我国人类早期各类文化问题的资源宝库,字字珠玑皆能激发千年的回响,是一部具有濡化和涵化价值的百科全书式的经典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