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辞》英译研究:基于文化人类学整体论的视角
- 张娴
- 1395字
- 2025-04-22 16:23:07
丛书总序
“新人文话语”是湖南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推出的系列开放性丛书。本丛书2007年推出第一批,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共五部,即《隐喻的认知研究:理论与实践》(刘正光著)、《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肖云南著)、《翻译:跨文化解释》(朱健平著)、《华莱士·史蒂文斯诗学研究》(黄晓燕著)、《亨利·詹姆斯小说理论与实践研究》(王敏琴著)。推出这个丛书的最初想法是,鼓励老师们潜心学术研究,助力学院学科发展。
转眼到了2017年,过去的十年见证了本学科的快速发展。2007年的时候,本学科的教授不到十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也不多。十年后的今天,本学科在2012年国务院学科评估排名中并列第十七位,2017年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第十二,排在前10%的第一位。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其最早可追溯到岳麓书院创建的译学会(1897)。1912年至1917年,岳麓书院演进到时务学堂以及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后,正式设立英语预科和本科部。1926年创建湖南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2000年组建外国语学院。陈逵、黎锦熙、杨树达、金克木、林汝昌、周炎辉、徐烈炯、宁春岩等许多知名学者先后执教于此。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本学科凝练成了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文学与文化、翻译学四个稳定且颇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理论语言学以当代认知科学理论为背景,以语言与认知的关系研究为重点,以认知与语言交叉研究为基本范式,寻找认知发展、语言认知机制与语言本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应用语言学以语言测试、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为研究重点,强调研究成果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实际应用。
文学与文化以小说与诗歌创作理论和生态诗学为重点,紧跟全球化语境下文学理论与文化批评理论的研究前沿,探索文学、文化、政治、历史话语之间的互动关系。
翻译学以哲学、文学理论、文化理论、认知科学、语言学等为理论基础,探索本土文化对异域文化的接受历程和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旅行轨迹,阐释翻译与认知的内在关系以及翻译理论、翻译实践与翻译教学的互动关系。
学科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本学科聚集了一大批学术能力很强、潜心研究的中青年学者。“70后”贺川生教授在Synthese(当年哲学类排名第一)、Syntax、Lingua等一批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的系列论文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80后”王莹莹教授在Language和Journal of Semantics等重要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语义学论文;全国“百优”田臻(“80后”)在英汉语构式对比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本学科中青年学者学术研究成果丰富,为此,学院决定继续定期推出第二批和第三批研究成果,做到成熟一批,推出一批。
第二批推出六部著作,分别是《汉语儿童早期范畴分类能力的发展研究》(曾涛著)、《违实条件句:哲学阐释及语义解读》(余小强著)、《认知视阈下日语复句的习得研究》(苏鹰著)、《京都学派——青木正儿的中国文学研究》(曹莉著)、《〈楚辞〉 英译研究——基于文化人类学整体论的视角》(张娴著)、《语言边界》(艾朝阳著)。这些著作中,除第六部外,其余的作者均为“70后”,体现出学科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潜力。
第三批著作也在酝酿之中。作者的主要群体也许将是“80后”了,他们承载着本学科的未来和希望。相信也还会有第四批、第五批……
湖南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快速、健康发展,得到了各兄弟院校和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为此,我们衷心感谢,同时也恳请继续呵护我们成长。
是为序。
刘正光
于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双梧斋
2017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