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本书的研究内容

本书侧重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文本形式,具体来说,主要研究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结构、叙事策略及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

(一)对张爱玲小说叙事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

运用叙事学相关理论对张爱玲小说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对张爱玲小说的叙述视角进行分析。叙述视角又叫“视域”“观察角度”、“投影”、“透视点”,指观察的角度,“谁从什么位置上看见的”。它类似于视觉艺术的“观察位置”,即观察对象的角度以及对表现对象的态度和看法。本书将对张爱玲小说叙述视角进行分析,探讨叙述者和感知者的视角,以及叙述者的多重功能等。

对张爱玲小说的时间视角和空间视角进行研究。叙述的时间视角和空间视角指讲述故事的角度和立足点,这是叙述学的基本概念。叙事按照不同时空的叙述关系,可划分为时间叙述视角和空间叙述视角。前者研究叙述与事件的叙述关系,事件与叙述间隔的时间关系;后者研究叙述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对张爱玲小说叙事时间策略和叙事时间维度进行分析。本书将对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小说时间的张力,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之间的转换,叙事时间的维度,世界时间、作品时间、作者时间和读者时间等展开讨论。

对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空间和空间维度进行分析。本书将就张爱玲小说的空间研究的几个维度进行分析: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故事空间和叙述视角,故事空间与情节的发展,叙事空间的层次。

(二)对张爱玲小说“深层”或“浅层”的共同规律与模式的分析和总结

对张爱玲小说进行“故事”层面的探讨,探讨故事“深层”或“浅层”的共同规律与模式。对张爱玲的小说总结出一个或几个深层结构,是一个比较艰难的工作。对张爱玲的小说从整体上总结深层结构研究,这种研究不是表层的,而是深层的,这项研究将彻底改变人们思考世界、把握世界的方式。但对这项研究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和时间。

对张爱玲小说浅层结构研究。运用普罗普的“浅层次”对张爱玲小说进行分析。浅层结构指的是故事中人物对情节发展有意义的行动,情节结构是作为故事的基本因素即“功能”。无论人物或行动者的身份怎样变化,功能都不会发生改变。功能在情节序列中的位置是固定的,其数量也是有限的。普罗普归纳出31种功能。

对张爱玲小说深层结构逻辑分析。运用格雷马斯的《语义结构》对张爱玲小说进行分析。格雷马斯将叙事作品中人物抽象为六种行动元,每一种行动元都具有相应固定的功能,六种行动元与功能构成三类对立,即主体/客体、发送者/接受者、帮助者/反对者。这三种对立、六种功能又形成了三类基本叙事模式:欲望、寻找或目标(主体/客体);信息的交流(发送者/接受者);辅助性的帮助或阻碍(帮助者/反对者)。这六种功能体之间具有固定的结构:发送者—客体—接受者、帮助者—主体—反对者,其中接受者和主体可以合为一体。根据这六种功能来研究张爱玲小说,从而深层分析和揭示了作品内在的张力以及故事深层结构中的逻辑关系。

(三)作家、作者和读者、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探索

研究张爱玲小说的叙事还要注重小说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结合,从而跨越经典叙事学研究的封闭性和局限性,这也是当代叙事学理论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跨越。

读者的阐释过程建构了张爱玲小说的叙事规律,本书将从关注张爱玲小说本身转向关注读者对故事逻辑的建构,着力探讨读者与张氏作品结构特征的交互作用。本书还对张爱玲小说的隐含作者进行分析。隐含作者,就是在作品中呈现的作者形象。隐含作者是真实作者的理想的、文学的、“第二自我”的形象化身,是在不同作品中呈现的隐含形象。个人在写作不同作品的时候,往往会以不同的面貌出现,这些以不同面貌出现的写作者就是不同作品的隐含作者,不同的作者形象是“隐含作者”在创作不同作品所采用的不同立场和方式的集合体。

探讨当下的意识形态对张爱玲小说叙事结构的影响。以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为基础,探讨女性主义形态对叙事结构的影响。对张爱玲小说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进行分析。对张爱玲小说的女性主义声音和叙事策略等进行研究,故事层面和话语层面的女性声音以及叙事策略等进行研究,对张爱玲小说叙事的策略及对抗性、隐含性与多元性等进行分析,也将是本书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