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学校
- 重启2001:万能愿力系统
- 天上的蛤蟆
- 2789字
- 2025-04-17 12:01:00
春天的青城山,山下的竹叶已经泛出新绿。
一辆皮卡车拖着十几根红白标杆,缓缓停在了村口那片被人遗忘的旧林坡上。
几个施工队员跳下车,带着图纸、仪器,开始勘测。
这块地原来没人管,地势平缓,却杂草丛生,连野狗都不愿意来,周边三村的人都觉得这里“不旺”。
如今,有人说——这地方要修学校了。
“啥?只建一个小学和一个初中,还有高中?”
“那我们村原来的教室呢?不修了?”
“哪晓得是哪个主意?”
“听说是王医生他那个女人搞的,好像是她自己掏的钱。”
几个老汉围着村头的大榕树底下议论,越说越觉得不踏实。
“她说修学校,那是她一个人说了算?”
“我孙娃还没上学呢,到时候要走那么远去上课?”
“娃儿们是我们自己的,她一个城头下来的女人晓得个啥子。”
这些议论没多久就传到了徐丽萍耳朵里。
她没解释。
第二天一早,她带着图纸和一份标着红圈的规划图,挨个村委会开会。
三天内,村书记、老教师、村妇联全被请来,统一做了宣讲:
原有的三村教室年久失修,配套落后,不具备教学条件;
新选址为三村交界处的旧林坡,三面通路,适合三村学生集中入学;
小学、初中、高中各建一所,教学楼、图书室、餐厅、操场全部配齐;
师资从南都下派,待遇对标镇级示范校。
村里娃儿只要肯读书,出去读大学,学费全包。别说清华北大了,就是上个技校,也一样支持。
青城山下,太阳照在泥土里,也照在村民渐渐张大的嘴巴上。
“啥子?从南都请老师?工资和镇上示范校一样?”
“娃儿读书的生活费也出?”
“只要肯读书,学费全包??”
村委会外墙上刚贴出那张红底白字的“公告通知”,不到一个上午,就站了满满一墙根的老老小小。
老头眼神不好,眯着眼往上看,小姑娘干脆拿出纸记起来,还有人掏出家里的座机拨给在外打工的儿子——
“回来,赶紧回来,修学校了,家门口读书,生活费都不要自己出!”
“啊?真的假的嘛?”
“骗你干啥子嘛,这次是王医生家里女人管的事,她说话算数的。”
有人兴奋,有人疑虑,也有人蹲在墙角抽烟,不说话。
“你说……真能坚持下去不?”
“要是她哪天不出了呢?”
“生活费一年得多少钱嘛?她自己一个人能撑得久?”
“说到底她是个女人,能顶得住那么多事?”
就在议论最热的时候,徐丽萍来了。
她穿着灰色的风衣,背着斜挎包,从村道那边慢慢走过来,站到公告前,看着一群还在议论的村民,语气平静:
“我只说三句话。”
“第一,学校会修到底,不会烂尾。”
“第二,老师已经签了合同,首批来的是南都三中的带编实习生和一个副校长,教学质量不会比镇里差。”
“第三,王医生挣的钱,原本就是拿来干这个的。”
她顿了顿,最后加了一句:“只要你们娃儿肯读书,别说清华北大了,就是上个技校,我们也包到底。”
“你们不用信我,等学校修好了,娃儿读进去了,再来看我说的话对不对。”
没人接话,但那一刻,全场安静。
一位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褂子的老太太,突然抹了抹眼:“我孙女成绩好,就是没钱上学,读到初一就退了。要是早几年有这学校就好了。”
她话没说完,嗓子哽住了。
那天晚上,村口茶摊上的烟抽得格外快。
“我听说,她们家不是只有一个女人。”
“还有两个。”
“反正这王医生也是神人,不显山不露水,就能让全村人有事做、有饭吃,现在连学都要包了。”
“啷个说呢?这山头……怕是要变样了。”
有十几户人家把之前转到镇上的孩子退了学籍,准备送回家乡读书。
镇中学,初三教学楼后侧的小树林。
晚自习前,周晴坐在花坛边翻书,刘成浩走过来,把矿泉水递给她。
“家里电话打过来了?”他问。
“嗯。”她点头,语气淡淡的,“爸说,市里的高中太贵,哪怕我考上了,也得贷款。”
“而且……”
“青城山要修自己的高中了,老师说的配置挺吓人,听起来比镇上还要好。”
刘成浩没急着说话,只是坐在她旁边,把书包搁在腿上,顺手拿起一根树枝轻轻敲着膝盖。
风从山里吹过,落叶静悄悄地在脚边滚了一圈。
这两个孩子是村里这两年的“尖子”,
周晴成绩稳居全年级前五,刘成浩稍差点,也一直在前十。
家里条件不差,没到吃不饱穿不暖的地步,
但“送去市里”——
住宿、伙食、补课费,算下来一年得两三万,
对这种本分做事、没有额外收入的农村家庭来说,依旧是个大数目。
更何况,青城山的变化,他们看在眼里。
“我妈说,‘王医生家的事,不用怀疑’。”
“她原话是——‘要不是他,你爸前年那场病都扛不过去。’”
“还有俺奶说的,‘别说你读高中,就是将来想考大学、读研,他都给你兜着。’”
周晴笑了一下,把书合上。
“咱村现在修的学校,从老师到教学楼、宿舍、图书馆、实验楼……样样都是往最好的标准来。”
“再过几年,说不定这地方成新闻了。”
他们没有失望,也没有抱怨,
两个聪明又懂事的孩子,反而在众人争论“到底该不该回村”时,最先想明白了。
第二天,刘成浩给爸发了短信:
“我回来读青城高中。”
周晴也在家族群里留言:
“谢谢爸妈,放心,我不会让你们丢脸。”
2004年9月1日,青城山下阳光清澈,薄雾刚刚褪去,三所崭新的教学楼在山坡上静静挺立。
教学楼的墙面是明亮的浅黄色,屋顶用的是深灰瓦片,和四周翠绿的山林交融在一起,竟有种出尘的安宁。
不远处的操场上,崭新的红色塑胶跑道围绕着篮球架,一排排崭新的课桌椅刚刚擦过一遍油。
青城小学、青城初中、青城高中——三块新漆的校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学校修得比原计划快了近两个月。
从选址到封顶、到内部装修、师资到岗、宿舍铺设、图书馆装配,全程没有停顿
该花钱就花钱,该推进就推进。
没有任何人敢在这项目上打马虎眼。
而徐丽萍,坐镇现场,每天两趟巡视,哪个水管不对、哪个光照不够,她一句话回头就整改。
所有老师刚一到岗,全体培训的第一天,她说得很简单:
“咱们这群娃,没背景,没资源。”
“我们能给他们的,是一个‘能走出去’的起点。”
“你们的课,可能不是一堂课,而是一道门槛——决定他们这一生,能不能跨出去。”
那天开学典礼,场面没那么花哨。
没有彩旗飘扬,也没有媒体采访,
只有一个铺着红布的临时讲台,三个年级的学生坐在操场上,穿着整洁的白衬衫。
典礼的最后,徐丽萍站上台宣布:
“从今天起,‘青城教育基金’正式设立。”
“它只用于一件事——让每一个愿意读书的孩子,不因为钱而失学。”
“青城小学、青城初中、青城高中,全部免学费,住宿、餐饮免费,学习用品统一发放。”
“若学生升入大学,基金将继续承担学费,直至本科毕业。”
“这项基金由王磊先生个人出资,委托其家属徐丽萍女士为执行人,所有账目公开可查,仅供教育用途。”
台下一阵轻轻的吸气声传开。
坐在学生队伍里的刘成浩,转头看了看周晴,两人眼中同时闪过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
那是一种叫被托付”的信任感**。
不是施舍,也不是怜悯。
而是有人把希望,摆在你脚下,问你愿不愿意往前走。
典礼结束后,不少村民悄悄站在校门口不走,看着孩子们排着队进教室、背着书包走上台阶,满脸都是藏不住的喜色。
一个老奶奶拄着拐杖拉住了徐丽萍的手,轻轻说了一句:
“你们王医生家……真是做善事哇。”
徐丽萍没多说,只是笑了笑,拍拍她手背。
“娃儿们好,比啥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