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合理归因:成绩公布,和孩子如何交流?

困惑再现

教育专家常主张家长要和孩子谈感受,那么是谈谁的感受呢?

当孩子成绩出来,您打算上演怎样的对话?是对进步大加褒赏,是苦口婆心劝其努力,还是指出问题严加指责呢?

对话1:对成绩结果,您感到满意,娃感到失落

您:“我看你发挥挺好的,这样我就满意了!考得不错!”

娃:“我原本就是前10名,这次是24名,值得高兴吗?”

结果:不欢而散。

对话2:对成绩结果,您失望,娃喜悦

您:“怎么回事?理综就207分,这怎么可以呢?上什么大学?我太失望了!”

娃:“我一直理综不够好,这次联考试题难度大,您只知道看分数!我进步了好吗!老师还特意跟我说……算了!我不说了!”

结果:从今陌然。

对话3:对成绩结果,您淡然,娃兴奋

娃:“我成绩出来了!你猜我……!”

您:“我还不知道你,也不指望你上好学校,看着妹妹,我去拿快递!”

结果:独自忧烦。

……

当开展这些对话的时候,我们是否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是否在悲伤着娃的悲伤?是否在幸福着娃的幸福?是否梦想着娃的梦想?

跟不上孩子的内心感受,如何激发其自主行动?谈感受,谈谁的感受?促行动,促进谁去行动?

有些家长为了安慰孩子,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说:“没关系,成绩不重要。”然而孩子能从您的神情和动作中切实地感受到您的失望。

孩子学会的是“言不由衷”,感受到的是“无所适从”。

有些家长是期望过高或过低,还有的是忽视,这些通过言语表达给孩子,传递的是家长的情绪感受,孩子的感受呢?

如果跟不上感受,我们可能无法和孩子开启一场有效的心灵对话。

心理卡片

试试引导孩子合理归因:

心理学家张铁忠教授等人发现:如何对成绩进行归因,不但会影响心情,更会促使我们的努力走向不同的方向。

把成绩归因于努力,利于增加学习动力,增强对结果的控制感。同时帮助孩子从许多影响学习的因素中发现可成长的部分,促进不断进步。

把成绩归因于试卷难度、自己在不同学科上的能力水平差异、天气情况等不可控因素,孩子会感到无力和失控。当然,我们可以试着引导孩子接纳这一部分,看到不可控因素对孩子成绩的影响,而非一味地指责孩子努力不够。

牢记初心和使命!记得您和孩子谈话的目标:增加经验,促进行动和改变!而不是宣泄我们的情绪压力,增加孩子的焦虑和激化亲子矛盾。

归因可控性告诉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去改变那些可改变的部分,同时需要接纳不可改变的部分。

家育心念

请注意自我设阻!归因是一种事后解释,是人们对某行为结果反推其原因的过程。有时候,人们偶尔会做出一些招致自己失败的举动,比如:

王女士认为恋人会离开,于是不如她自己先提分手,并给对方创造分手的理由;李华同学觉得自己上课一直不够认真,作业也没完成,于是故意临考前不复习,还要当众看课外书!并会故作淡定:“我可不是没有学习力,只是这段时间没好好干而已!”

这些是不是很让人难以理解?

原来人们这样表现的真相是:如果失败真实地发生,只会将失败归因于那些举动,而不是怪自身不够努力或者没有提升能力。

这种为了给可能的失败找一个合理的借口,就采取预先准备的行为,叫作自我设阻。自我设阻起着保护自尊的作用,如果李华同学考试失利了,他也不会对自己的能力有太大否定,反正他是因为没好好复习才没考好的!如果考试成绩一骑绝尘,他的自我评价会极高:“即使我不努力,也能考第一,我可真牛!”

自我设阻是一种保护性的归因策略。也许可以尝试和孩子谈一谈:

“对于本次分数,你的感受呢?”

“你内心的渴望和期待是什么呢?”

“你发现自己有哪些优势学科和可用资源呢?”

“你清楚当下的弱势学科和待改进的部分吗?”

“接下来的时间你计划怎么做呢?”

“对于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你计划怎么应对呢?”

“需要我们家长来配合你做些什么呢?”

当沟通渐入佳境时,也许我们可以表达:“认真备考会提升成功概率,即便不理想,也会拥有一段宝贵的复习经验并从中有所收获。你觉得呢?”

比起对成绩的渴望,孩子可能更在乎他人是否关心自己的感受和对于自己的评价。

也许我们家长要做的是:接纳孩子当下的真实感受,推进孩子成为他/她生命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