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牧野之战

汜水(郑州附近),大雨滂沱,河水泛滥,六千周国精锐在大雨中艰难前行。

霍叔披着蓑衣,带人赶了回来,向世子禀报。

“兄长,渡汜水的船只倒是都征集到了,船夫们得知是为仁义素著的西伯的军队渡河,都愿冒雨帮忙。可是雨实在太大了,要不要扎营休息?”

世子于车盖下一甩袍袖,“不可,为人不可失信义。吾与胶鬲约定甲子日到牧野,我周国绝不可失信于人。来人,命大军冒雨渡泗水,三弟,你再去前面,安排渡大河的船只。”

霍叔应命而去。世子走出车盖的遮蔽,冒雨立于泗水河畔,亲自帮助士兵推出陷于泥泞的车轮。

看士兵因此士气大振,冒雨行军也绝无怨言,姜尚抚须微笑,“世子有成大业之气也。”

换句现代话说,“我看你能成事。”

五日后,大军渡过大河,路过怀城(今焦作武陟县),覃国贵族喜迎周国天兵。

大军接受了一部分粮草,并未入怀城,于民秋毫无犯,队伍严整东行。

覃氏部落族长正在夸赞周国仁义之军,忽听“轰隆隆”巨响,怀城城墙意外地崩塌了。

此不祥之兆啊,随军的周公烤龟甲卜了一卦,得“无妄”,马上小跑着去见世子。

“兄长,卜卦不吉。无妄,刚自外来,不利有攸往,不如退兵?”

这个年代普遍都是信占卜的,世子略显迟疑。

这次姜尚一甩袍袖,“大军既出,耗费亿万。国之大事,岂能托于龟壳草棍?主公勿疑。”

三日后,大军经过共首山(今河南卫辉),山体崩塌。因为士兵连续赶路,遇大雨也不停歇,多有病倒。

周公、霍叔一起劝谏世子,“兄长,山崩,不吉之兆也。士兵多染疾病,战斗力下降,士气低落,恐难作战,宜退兵。”

世子和姜尚商议了一阵,一杆“西伯”的大旗在一辆指挥车上打了起来。车上立了一个木人,披着西伯当年的盔甲,左插金钺,右插白旌。

姜尚立于车上木人边,高呼“西伯神位在此,吾师以顺讨逆,得天命,小子们当奋发!”

士兵们抬望西伯大旗,一起高歌,“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士兵们士气大振,不顾疲劳和疾病,在西伯大旗指引下,直向朝歌而去。

经过十五天艰难跋涉和急行军,周师六千人,终于在甲子日如期到达了牧野。

鹿台,醉酒的大王被女防推醒,“大王,不好啦,周师以两师精锐伐我,已到了牧野,快下令王师上城防守,急调妇好大军回兵勤王。”

少师胶鬲进言,“城内子族闻周人至,皆愿出私兵助大王,可得兵三万余。”

小臣费仲进言,“城内壮丁和工匠、奴隶皆可为大王死战,有十二万以上。”

大王哈哈大笑,“周人区区六千人,就想打下朝歌?不必召回妇好。朕要带十七万大军,御驾亲征,灭了周师。”

夔鼓声阵阵,大王在随时待命的两个师护卫下,兴冲冲出城迎战。

小臣费仲果然忠诚能办事,十二万炮灰部队都装备了“殳”这种木棍武器,马上就跟大王出城。

三万多贵族私兵也架着战车,手持新造的长兵,追随大王而来。

牧野就是朝歌的郊区,地面开阔,适合大军交战。

双方大军渐渐靠近,兵力对比悬殊,十七万对六千。

周师队伍严整,虽然疲惫,但士气高昂。

世子高举青铜剑,“此战我师必胜,传令各部,不得暴杀纣师之奔走者,当以为周之役也。”

鼓声中,三百辆战车隆隆驶向商军,帝辛手下两师七十辆战车迎上。

见己方车少,大王大怒,“费,妇好进言后,孤不是命你急造战车了么?在哪儿?”

“大王,急就之物不堪用,小臣只挑出了四十辆完好的补充王师,剩下的,都在子族私兵中。”

“来人,叫子族战车出动。”

“禀报大王,各贵族皆报战车轮毂损坏,无法出战。”

这边新造的战车没顶上去,前方商师七十辆战车已经跟周师三百辆战车开战了。

商师的战车还是原来的战争思路,车上的士兵一手持八十公分短戈,一手持盾,只是防止对方士兵攻击战车的。每辆车后面跟了二十五名士兵,战车是作为士兵作战的掩护。

周师的战车后面只跟了七名士兵保护战车,战车上右侧的士兵手持四米长戈。

周车不跟商车对撞,而是与商师战车错毂而过,持戈武士挥戈,斩到商师战车的御者身上,商车立马歇菜。

看车战不利,帝辛下令,“击鼓,让炮灰部队上,消磨敌军锐气。”

十二万炮灰部队里,有贵族的家奴,事先得了主人吩咐,不听将令。

但大王对贵族狠,对小民仁慈,直属的工匠、奴隶还是愿意为大王死战的。因此还是有数万衣衫褴褛,仅手持木棒的炮灰,以大无畏的精神,冲向周人的战车。

无甲无兵的炮灰阻挡武装到牙齿的黄金战车部队,效果就是一个字——“惨”。

三百辆战车在几万奴隶、贱役乱哄哄的部队中,冲出了三百条血肉通道,后面紧随的周师三千人,持四米酋矛,列阵而进,不断击刺被冲散的壮丁。

战场上顿时尸横遍野,鲜血四溢,流成了小溪,战死贱民们手里的木棍在血流里飘荡。

大王身边的史官辛甲刻龟甲记录,“甲子日,周师伐我,战于牧野,血流漂杵。”

炮灰贱民损失惨重,但勇敢壮丁的牺牲,确实阻挡了周人的锋锐。本来疲惫的周师全靠精神力量支撑,已经渐露疲态。

大王于指挥车上看出了战场形势,下令,“此正是灭周之时。王师出击,命子族私兵在两翼助攻,一举歼敌!”

因大王御驾亲征,士气高昂的两个师在鼓声中持盾戈而上。

周师战车部队被过多的贱民阻挡,速度已经慢了下来,车上的弓手放箭,戈手挥戈,阻挡攻来的商师。

商师虽然兵器短,但以逸待劳,精神头足,又忠心大王,顶着敌军长戈和弓箭的攻击,冲到了周人战车前,围攻战车。

两翼的子族私兵呢,虽然暗通周人,答应战场倒戈,但并不坚定。他们是打着首鼠两端的主意,谁赢帮谁。

眼看大王的王师和周人打得不分胜负,皆按兵不动。

战场形势一时胶着,大王于指挥车上亲自擂鼓,王师士兵不惧牺牲,奋勇而上,眼看周师战车渐渐不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