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唢呐 | 师门秘技

柳树屯的狗叫声在夜色中此起彼伏。阿毛跌跌撞撞地跑到村西头一栋青砖房前,拳头把门板砸得咚咚响。

“谁呀?“一个沙哑的女声传来。

“崔、崔奶奶!我是李三爷的徒弟!“

门“吱呀“开了。小锣崔比阿毛想象的还要老——满头银丝,脸上的皱纹能夹死蚊子,但眼睛亮得惊人。她腰间系着串铜铃铛,样式竟与阿毛的极为相似。

“李三出事了?“老人一把抓住阿毛的手腕,力道大得不像个老太太。

阿毛喘着粗气点头,掏出那个渗血的铃铛。小锣崔一见,脸色骤变:“快走!“

回程路上,老太太健步如飞,阿毛得小跑才能跟上。月光下,她腰间的铃铛诡异地不发出一点声响。

“崔奶奶,我师父他……“

“别问。“小锣崔打断他,“先把人救过来再说。“

土屋里,李三爷仍昏迷不醒,脸色灰白如纸。小锣崔一进门就扑到炕前,从怀里掏出个小瓷瓶,倒出几粒腥红的药丸,捏开老人的嘴塞进去。

“去煮水。“她头也不回地命令阿毛,“要滚开的。“

灶火噼啪作响,阿毛不时回头张望。小锣崔正用银针扎李三爷的人中,动作快得看不清。更奇怪的是,她每扎一针,自己腰间的铃铛就轻颤一下,却依然不发声。

水开了。阿毛端着粗瓷碗过来,看见小锣崔正用刀尖挑开李三爷铃铛的接缝。暗红的液体汩汩流出,散发出铁锈般的腥气。

“这是……“

“旧伤。“小锣崔接过热水,冲洗铃铛内部,“六六年落下的。“

阿毛这才发现,师父腰间那道月牙疤正在渗血。小锣崔用沾了热水的布巾擦拭伤口,动作轻柔得像对待婴儿。随着血迹褪去,阿毛看清了——那不是疤,而是个烙印!形状与铜铃铛底部一模一样。

“崔奶奶,我师父他……“

“去把你那铃铛拿来。“小锣崔突然说。

阿毛解下腰间的铜铃铛递过去。老太太将两个铃铛并排放在掌心,口中念念有词。突然,阿毛的铃铛无风自动,发出“叮“的一声脆响。

李三爷的睫毛颤动了几下。

“醒了!“阿毛扑到炕前。

老人睁开眼,目光先落在小锣崔脸上,又移到阿毛手中的铃铛上,最后长叹一声:“时候到了……“

小锣崔收起银针:“早该告诉他。“

李三爷挣扎着坐起来,从枕下摸出钥匙扔给阿毛:“去,把樟木箱第三格的东西拿来。“

阿毛手忙脚乱地打开箱子。除了一摞发黄的工尺谱,还有个铁皮盒子。他捧着盒子回到炕前,心跳如鼓。

“打开。“李三爷说。

盒子里是张黑白照片——二十多人站在舞台上,前排人手持各式乐器。阿毛一眼认出了年轻的李三爷,站在后排吹唢呐。而前排打小锣的姑娘,分明就是眼前的小锣崔!

“这是……“

“五三年文艺汇演。“小锣崔的声音柔和下来,“'同乐班'最风光的时候。“

阿毛的手指颤抖着抚过照片。突然,他在后排角落发现个熟悉的身影——那个酷似自己的年轻人!这次照片完整了,年轻人身边站着个抱孩子的妇女。

“这是……“阿毛的嗓子发紧。

“你爹,你娘,还有你。“李三爷的声音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你爹叫毛卫东,艺名'小毛',是同乐班最好的唢呐手。“

阿毛的视线模糊了。照片上的婴儿被红布裹着,只露出张小脸,但耳垂上那颗痣清晰可见。

阿毛茫然地接过布包,里面是几片泛黄的芦苇哨,边缘已经磨损。最让他震惊的是,其中一片上有暗红的痕迹——是血渍!

“循环换气法,看好了。“李三爷突然下炕,尽管脚步虚浮,却坚持走到院里的水缸前。他折了根麦秆插进水里,开始吹气。

水泡一个接一个冒出,连绵不断。阿毛数到五十下,师父的胸口竟然没有丝毫起伏!

“用鼻子吸气,用嘴呼气。“小锣崔在一旁解释,“你爹当年能连吹三百个泡。“

阿毛试着模仿,没几下就呛得直咳嗽。李三爷拔出麦秆,水珠顺着银白的胡须滴落:“练不成这个,《百鸟朝凤》的全本你想都别想。“

接下来的三天,阿毛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对着水缸吹麦秆。嘴唇泡得发白,腮帮子酸得嚼不动馒头。但到第四天黎明,他突然开窍了——连续吹出二十个气泡而不换气!

“凑合。“李三爷难得地点头,“现在学'咔戏'。“

这是唢呐技艺中最难的绝活——同时吹奏两支唢呐。李三爷从箱底取出把略小的铜唢呐,缠着阿毛从未见过的紫色绸布。

“这是你爹的'紫云'。“老人的手指抚过铜碗,“现在传给你。“

两支唢呐用红绳并排绑住,吹口呈V字形。阿毛试着含住,差点没把门牙硌掉。李三爷示范时,腮帮子鼓得像塞了两个鸡蛋,却能同时吹出两个不同的音调!

“舌头分两半用。“小锣崔比划着,“左边管高音,右边管低音。“

阿毛练得满嘴血泡,终于在第五天勉强吹出个双音。李三爷却皱起眉头:“差得远!你爹二十岁就能咔全本《穆桂英挂帅》!“

夜深人静时,阿毛偷偷翻看父亲的照片。背面用褪色的钢笔写着:“毛卫东,1953年冬于开封“。照片上的年轻人笑容灿烂,完全看不出命运即将急转直下。

“六六年……“阿毛喃喃自语。

“那年你三岁。“小锣崔的声音突然从身后传来,吓得阿毛差点扔了照片。老太太不知何时站在门口,腰间铃铛静默无声。

“崔奶奶,我爹他……怎么死的?“

小锣崔的眼中闪过一丝痛楚:“保护'大青竹'和'紫云',被坏人用铜铃铛……烫伤了肺。“她指了指腰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铃铛不响———丧子之痛,失友之哀,都封在里面了。“

阿毛如遭雷击。他颤抖着摸向自己腰间的铃铛,突然明白了师父为何总阻止他探究真相。

“你师父腰间那个,是当年烫伤你爹的凶器。“小锣崔的声音低不可闻,“他偷偷留着,说是……赎罪。“

月光透过窗纸,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阿毛的眼泪无声滑落,打在父亲的照片上。

第二天清晨,李三爷的状态突然恶化。他蜷缩在炕上,咳出的血染红了半边衣襟。小锣崔赶来施针,却收效甚微。

“得送医院!“阿毛急得直跺脚。

“没用。“小锣崔摇头,“这是旧伤发作,医院治不了。“

阿毛跪在炕前,握住师父枯枝般的手:“师父,您要坚持住,我还没学会《百鸟朝凤》全本……“

李三爷的眼中突然迸发出奇异的光彩。他挣扎着坐起来,指向樟木箱:“拿来……全谱……“

黄皮谱册已经泛黄脆裂。李三爷颤抖着翻到最后一页,指着那段标红的乐谱:“凤凰……涅槃……这段……你爹自创的……“

谱子比阿毛想象的还要复杂,高低音交错,还有大量即兴发挥的标记。最惊人的是结尾处——需要同时吹奏两支唢呐,模拟凤凰重生的鸣叫!

“我……演示……“李三爷抓起“大青竹“和“紫云“,却连吹响的力气都没有了。

小锣崔突然按住他的手:“用铃铛。“

两个铜铃铛并排放在炕桌上。小锣崔用银针轻挑,李三爷的铃铛发出“叮“的一声,阿毛的随即应和。奇妙的是,声音竟组成了一段简单的旋律!

“《招魂调》……“李三爷的眼中流下浑浊的泪,“你爹……最爱……“

阿毛突然想起什么,从怀中掏出那颗带纹路的枣核:“崔奶奶,这是从铃铛里掉出来的……“

小锣崔一见枣核,目光一凝,急忙接过,对着油灯细看:“卫东的……本命核!“她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看这纹路……上面刻的是……《百鸟朝凤》凤凰涅槃那段的关键指法!“

李三爷浑浊的眼睛猛地睁大,枯瘦的手指急切地伸向枣核:“是……是它……卫东刻的……他总说……谱在心里……核……是钥匙……“他剧烈地咳嗽起来,指着阿毛,“给……给阿毛……贴……贴心口……“

阿毛赶紧接过那颗温润的枣核,依言紧紧按在自己心口的位置。一种奇异的暖意,仿佛带着血脉相连的悸动,透过皮肉渗了进来。他低头看着父亲遗留的这颗信物,上面那些繁复的纹路仿佛活了过来,与他刚刚看到的乐谱上最艰涩的部分隐隐呼应。

“记着……谱……在心……“李三爷的声音断断续续,目光却死死锁住阿毛心口那枚枣核,又艰难地移向那本摊开的、写有《百鸟朝凤》全谱的册子,“核……是引……引子……“

阿毛瞬间明白了。父亲毛卫东将毕生心血的精华,用独特的方式刻在了这枚贴身珍藏的枣核上。它不是用来种出奇迹的种子,而是打开《百鸟朝凤》最深奥殿堂的钥匙,是指引他理解、感受并最终掌握那“凤凰涅槃”神韵的无形导师。这传承,不在土里发芽,而在血脉和技艺中延续。

当夜,阿毛守在师父炕前,一手紧握着父亲的枣核,一手捧着那本承载着两代人乃至整个“同乐班”魂魄的工尺谱。老人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有一次突然抓住阿毛的手腕,力气大得惊人:“不能信……他们……卖过你爹的录音……“

阿毛浑身一震:“什么?“

窗外的月光清冷地洒进来,落在阿毛紧握枣核的手上。他低头凝视着那些饱含父亲心血与生命密码的纹路,又看看炕上油尽灯枯却仍心系传承的师父,一股难以言喻的悲怆与力量在胸腔中激荡。他仿佛听到了血脉深处、灵魂尽头,一声穿越时空的清越凤鸣,正破开沉重的黑暗,引吭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