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编撰这样一本书的构想始于2012年,正式开展则是从2014年起。两位编者就本书的构架、内容等分别在香港、上海两地进行了多次探讨,汲取了众多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学者的建议,最终确立了本书的主题及内容,并于2016年及2017年分别在山东大学和上海大学召开了提纲讨论会,项目得以稳步推进。

本书20位作者分别来自纽约、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济南、天津、台北、香港。本书出版实有赖于他们多年的理解、支持及宝贵的合作精神。

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张勇安教授、爱德基金会(The Amity Foundation)丘仲辉理事长、亨利·路义思基金会(Henry Luce Foundation)亚洲部主任科兰达(Helena Kolenda)女士、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主管黄慧贞教授分别为本项目提供了慷慨的经费资助,在此我们深表谢忱。

香港圣公会邝保罗大主教、香港圣公会历史档案研究委员会众委员对本书予以多次探讨及长期关注。我们同样感谢钟嘉文(Gareth Jones)院长与明华神学院对本项目的支持,以及美国加州伯克利太平洋教会神学院(Church Divinity School of the Pacific)和院长理查德森(Mark Richardson)在接收亨利·路义思基金会资助时给予的协作。

感谢本书评审专家卓新平、徐以骅、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段琦、李建欣及袁朝晖拨冗审读书稿,对本书的修改完善贡献良多。

我们还要衷心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本书责任编辑孙美子女士精心审阅全稿,帮助遴选插图,她提出的专业意见为本书增色不少。徐思彦编审是本书一些作者多年的朋友,谢谢她费心审阅本书文字。

本书的两位编者,一位来自纽约,一位来自上海。这两座城市都是国际大都市,也均为基督宗教发展的重镇,故而本书的开展可视作基督宗教历史研究方面中美人文交流合作的结果、友谊的象征。在这里再次向本书所有作者致以由衷的感谢,正是我们之间的紧密合作才成就了此书。

感谢上海图书馆、香港圣公会档案馆、美国南加州大学数字图书馆、美国波士顿学院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嘉诺撒仁爱女修会等机构以及一些朋友提供的图片和照片。这一类的视觉资料对理解本书的历史场景弥足珍贵。

最后,感谢上海大学研究生院的经费支持,使本书得以顺利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