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一带一部”的重大意义

“一带一部”战略,不仅为湖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对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实现中部崛起、提升新时代湖南发展动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带一部”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湖南发展的新定位和新要求,重构了湖南发展的战略坐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战略稳步推进,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加快形成,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向更加均衡、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方向阔步前行,这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形势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总思路,进一步落实优化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积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层次和境界迈进。

“一带一部”是国家统筹发展战略的一种新思路,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湖南发展路径的殷切期望。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等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湖南的发展定位必须融入国家整体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通过充分发挥“过渡带”“结合部”的作用,承接和集聚东部的要素转移,辐射和带动西部的均衡发展;通过长江经济带扩大开放,对接“一带一路”走向世界。[5]

“一带一部”战略有利于湖南区域空间布局优化。“过渡带”要求湖南在地理空间上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结合部”要求湖南在经济发展上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一带一部”战略必将推动湖南区域发展战略升级转型,在既有的长株潭、湘南、洞庭湖、大湘西四大经济区的基础上,从“纵横交集、点线联结、突出枢纽”的新思路出发,进一步培育新的增长点,发展新的增长极,打造新的增长带,实现“区、带、极、点”的联动发展,重构湖南区域发展空间经济新格局。[6]湖南立足“一带一部”战略定位,加快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经济腹地支撑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撑,为优化国家改革开放空间布局并带动省际关联区域协同发展、共生繁荣做出大贡献、释放新能量。

(二)加快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支撑

中部崛起是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大力推动的国家战略,是为了区域更好的协调发展。早在2009年,国务院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为中部崛起勾画蓝图。2019年5月,在中央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南昌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会议强调,当前中部地区崛起势头正劲,中部地区发展大有可为。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乘势而上,扎实工作,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这次会议就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提出了八点意见,包括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扩大高水平开放、坚持绿色发展、做好民生领域重点工作、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这为未来一段时期内推进中部地区崛起指明了方向。

目前,中国不能单纯依靠外向型发展战略拉动经济增长,而是主要通过内需,中部地区恰好在扩大内需方面有较大潜力。相比长三角和珠三角,不断升级的中美贸易摩擦对中部地区的影响较小。在目前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国家需要新的增长点来保持平衡,而中部比较适合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任何发展阶段,中部发展对全局都有重要影响。中部地区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制造业聚集区,承东启西,融南贯北,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在中国整体区域发展格局中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经济要抵御外部不确定性风险,需通过扩大内需稳增长、稳预期,而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经济增长后劲足,中部崛起对国家整体发展尤为关键。中部地区发展已进入提质升级的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有新的发展要求,从国内国外的形势来看,当下最重要的是发展好自己。中部地区要抓住发展时机,凭借区位、人口、资源等优势,不断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做大做强做优。[7]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部”不仅是对湖南加快发展、扩大开放的准确定位,更是对实现中部崛起、形成区域新格局的一个科学审视,“一带一部”战略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撑。“过渡带”与“结合部”的新发展定位,重构了湖南战略坐标,彰显了湖南区位优势,明确了湖南历史使命。湖南作为中部重要省份,产业基础好,人口规模大,经济发展力量比较强。另外,水陆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只要准确定位、加快崛起,就能真正肩负国家层面的使命担当。湖南加快实施“一带一部”发展战略,通过谋划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道优势转化为聚合优势、竞争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路径和方法,挖掘自身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培育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有效支撑中部崛起,使湖南等中部地区成为新时代引领中国经济健康成长、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

(三)促进内陆双重开放的重要举措

对外开放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过程,更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推进经济快速优质高效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扩大开放可以把内陆地区的内需激发出来,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巨大的能量。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得到国际经验证实,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真理。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加速融合的时代,只有打开国门、省门搞建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才能获得更多推动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人才乃至机遇,才能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湖南作为中部内陆省份,与东部沿海省份相比,在开放程度和开放格局方面都还有一定的差距,“一带一部”的提出则给湖南的开放格局带来了新的科学审视。湖南既要对内开放,也要对外开放。对内就是发挥“过渡带”作用,实行“西引东联”,把东中西部有机衔接起来,让资本、人才、技术在不同区域间高效流通和组合,迈向更高质量发展。对外就是要发挥“结合部”作用,在新形势下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开放经济平台,吸引新一轮高附加值产业集聚,使其成为中部地区的增长极和创新极。另外,要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为湖南寻找新的市场空间和增长点,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实施“一带一部”战略,促进双重开放。首先,“一带一部”将湖南融入长江开放经济带的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湖南是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具有实施双重开放的便利优势。其次,“一带一部”将湖南引入沿海开放经济带的开放格局。沿海开放经济带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陆地,是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窗口,更是拥有众多的开放发展平台,湖南作为“内陆的沿海”,既可以借船出海,又可以更便捷地承接产业转移。借助沿海产业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的历史机遇,湖南凭借适中的位置和良好的交通条件,既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重地,又是沟通南北、扶持内地的重要廊道。最后,“一带一部”更加强调了湖南在推动内陆开放中的示范作用。湖南北吞长江,南抱粤港,西引腹地,东接沪杭,既是沿海的内陆,又是内陆的沿海。“一带一部”蕴含了要加大湖南外向型经济发展,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形成内陆开放发展样板的特殊意义。

(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的新表述,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一带一部”战略不仅蕴含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提出了实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即“抓住产业梯度转移、国家支持中西部发展的机遇,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加快形成结构合理、方式优化、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经济整体素质。经济整体素质由微观经济主体活力、科技创新能力、劳动者和管理者基本素质、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宏观经济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所决定。高质量发展要建立在生产要素、生产力、全要素效率的提高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不简单以GDP论英雄,不被短期经济指标的波动所左右,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该说,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重点在于竞争力。竞争力是经济整体素质的综合表现,对省份来说,是指一个省(市、区)在全国范围内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对市场的争夺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带动力。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的形势下,经济发展要同时面对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的激烈竞争,开创并确保竞争优势,对一个省级行政区来说,最根本的是要具有很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在新时代,省域经济只有不断增强和提升自身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才能有效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克服经济全球化的难题,分享全球化的收益,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发展新格局支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同发展格局是否合理、优化有密切联系。要“加快形成结构合理、方式优化、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湖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城镇化水平较低;省域内部一体化发展仍然存在难点,城市联系不够紧密,市场、产业、交通的一体化布局还有待加强;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区域竞争力相对东部沿海还比较弱等。因此,需要完善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完善结构合理、方式优化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完善共建共享、保障有力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推动内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湖南样本”。

(五)提升新时代湖南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一个“单向发展—点线结合—区块联动”的长期发展演变过程。

单向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首先在东南沿海设立经济特区,特别是1987年中央决定在广东进行全面的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对湖南的震动最大,湖南随即决策要办好湘南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即“南向战略”。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步入正常轨道。为顺应经济的发展,重庆、武汉、南京三市共同发起,于1985年12月组建了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自此长江流域地区开始组建区域性经济协作会,1987年5月,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经济协作区在岳阳成立,湖南的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株洲市等成为其成员,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实施后,湖南启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即“北向战略”。1990年4月,国家提出开放开发上海浦东新区,并赋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领头羊,有强大的竞争力,领先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等高新技术,以及大量推动发展的功能平台,于是湖南便相机做出了“借船出海,扬帆起航”的向东发展、对接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定位,即“东向战略”。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标志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正式启动,不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湘黔两省还签署了关于建设湘黔高铁经济带合作框架协议,促进中西部联动发展,即“西向战略”。

点线结合。1995年,省委、省政府结合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明确战略实施的区域重点为“一点一线”,即以长株潭为一点,107国道、京珠高速、京广铁路沿线的岳阳、长株潭、衡阳、郴州为一线。其实,“一点一线”战略源于“五区一廊”战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湖南省委提出了“放开南北两口,建设五区一廊,加速西线开发”的改革开放战略。“五区一廊”即五个地级市及其形成的经济走廊,包含岳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五个市及其所辖的25个县、市,国土面积为5.8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7.7%。《湖南省“五区一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该区域要在改革开放上率先突破,在经济建设上超常规发展,并以此辐射全省,带动和促进全省经济更好更快地跃上新台阶。2004年,确定“十一五”区域发展战略,提出“一点一线”尤其是长株潭地区有责任率先发展,带动全省在中部崛起中抢占先机。

区块联动。2005年,“3+5”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出台,“3+5”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轮廓呈现出来。[8]2006年5月,在“抓住中部崛起机遇加速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座谈会”上,省委提出了“3+5”城市群建设思路,“3+5”城市群成为湖南的区域发展战略。“3+5”城市群是以长株潭以核心,包括岳阳、益阳、常德、衡阳、娄底等城市在内的空间区域,其空间结构为“一核、两圈、三轴、四带、五心”,呈网络化城市群和扇形发展模式,以此带动和辐射全省其他市、州发展。后来“3+5”城市群以环长株潭城市群名义被正式写进国家“十二五”规划、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成为国家批复实施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10月,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式获批成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范围包括衡阳、郴州、永州三市,是湖南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具有区位条件优越、资源要素丰富、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等综合优势。发挥这些优势,努力将示范区建设成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跨区域合作的引领区、加工贸易的集聚区和转型发展的试验区。2011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前夕,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于11月15日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召开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启动会。湖南37个县(市、区)(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及邵阳市的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常德市的石门县,益阳市的安化县,娄底市的新化县、涟源市、冷水江市)被纳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范围。至此,湖南环长株潭、湘南、大湘西三大区域战略板块形成。2014年5月,国家批复实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湖南省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长沙市望城区被纳入范围,三大战略板块演变成长株潭[9]、湘南、大湘西、洞庭湖四大战略板块。

上述区域战略定位,大多数都只是一种基于省内的局域性定位,宏观性、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不足。“一带一部”战略定位,既是站在国家的战略高度审视和评价湖南,又是站在湖南角度思考和谋划新的发展方略与路径,是湖南区域战略定位实践经验的升华。“一带一部”战略,清晰阐明了湖南相对于周边省份的独特区位优势,让湖南的发展定位,不再只是立足中部崛起进行谋划,而是放眼全国,极大地提升了湖南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区位价值,明确了湖南应在我国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中发挥区位优势,在更大范围内吸引要素集聚,形成湖南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新动力,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带一部”战略,从更广视野、更高层次上重塑了湖南省域的新位能,明确了湖南担当的新使命,激活了湖南发展的战略力量。既是湖南战略,也是全国战略;既是发展战略,也是现实策略;既是湖南崛起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前行的必由之路。


[1] 姚星星:《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再认识》,《经济视角》2017年第1期。

[2] 楚尔鸣:《一带一部:奠定湖南区域自信新高度》,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

[3] 王韬钦:《湖南“一带一部”战略的核心要义》,《开放导报》2018年第6期。

[4] 童中贤、刘晓、黄永忠:《环长株潭城市群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研究》,《企业经济》2015年第9期。

[5] 楚尔鸣:《一带一部:奠定湖南区域自信新高度》,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

[6] 《以“一带一部”新战略提升湖南发展新优势》,《湖南日报》2016年10月10日。

[7] 《中央此时再提“中部崛起”背后有何深意?》,中国新闻网,2019年5月23日。

[8] 童中贤:《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战略新构想》,《湖南省情要报》2005年第7期。

[9] 2007年12月,国家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