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篇
Reports on the 2022 Beijing Winter Olympic Games

冬奥会契机下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话语体系构建

王靖潭[1]

摘要:奥运会历来被视为举办国家和城市展示或塑造其国际形象的重要平台。2022年的冬奥会给新时代首都北京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这座“双奥之城”再次提供了向世界展示其国际形象的平台。本文选取2019年北京举办重大外事外交活动期间的政治话语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语料库和批评话语分析工具,分析体现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的话语文本特征,构建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话语体系的研究框架,提炼有利于构建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的核心话语表述,从而总结出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话语体系的构建策略,为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的建设和传播提供借鉴。

关键词:共生性话语 话语体系 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 冬奥会

作为政治、文化、外交及科研创新的中心城市,北京承担的核心功能随全球化发展更加明确,发挥的主场作用愈加凸显。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再三强调了北京这一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北京高度重视自身品牌形象,加强对“国际交往中心”品牌的建设,提升北京这一世界级城市的全球知名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首都应有的贡献。一座城市形象的塑造与话语实践密不可分,话语实践的转变更是反映了社会实践的发展。自2008年奥运会至今,北京见证了中国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2008年奥运会宣传口号为“北京欢迎您”,2022年冬奥会宣传口号为“2022,相约北京”。从“欢迎”到“相约”的转变体现了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的转变,多年的快速发展也让北京的国际形象更加立体真切。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后体现的是国际社会共生性构建的可能性。然而,当下国内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并未将这一理念很好地融入城市形象构建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如何体现在北京共生性的国际形象构建中更是值得研究。本文提出“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话语”这一概念,以此探讨北京国际形象构建的话语策略,进而为构建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话语体系提供建设性意见。本文可以增强民众对北京国际形象共生性话语体系的认同感,加深别国对中国及北京新变化的认知,有利于加强世界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理解。同时,有利于推动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更好地推动北京国际形象的建设。

一 “共生性话语”的核心内涵

(一)“共生”的定义

“共生”(Symbiosis)一词源于生物学,最初由德国学者德贝里(Heinrich Anton de Bary)于1879年提出,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形成的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关系。[2]它被引入社会学领域后,演变成为研究社会共生现象而建立的一种社会哲学,其基本观点认为,全球体系是一个共生体系,以发展为本质,着力点是如何实现均衡、平衡、和谐的发展,目标是如何建立相互包容、相互克制、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3]而从共生视角来看,所有国家皆存在于国际共生关系之中。[4]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目前的国际社会已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中国也开始“在共生中感悟自己如何存在,同时在共生中感悟他人如何存在,从而认真设计和精心选择与他人的共生之道”[5]

(二)“共生性话语”的概念

本文以冬奥会为契机分析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话语的文本特征,并进一步构建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话语体系。“共生性话语”源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核心观念,从“天下共同”“天下共生”“共同利益”的角度出发,结合赵汀阳的“天下为公”[6]与金应忠的“国际社会共生性”[7]相关哲学理论与国际政治理论,加深对“共生性话语”内涵的理解。本文重点讨论冬奥会契机下北京应该构建哪些“共生性国际形象话语”,以此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形势下为北京国际形象与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新的视角与策略建议。

二 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话语特征的批评话语分析

本文选取2019年北京举办重大外事外交活动期间的政治话语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国家领导人的演讲、北京市政府发言人的讲话以及官方媒体发布的相关报道,借助语料库提炼有利于构建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的核心话语表述,将体现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的话语特征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构建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话语体系的研究框架,从而总结出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话语体系的构建策略,为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的建设和传播提供借鉴。

(一)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框架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后就已成为话语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旨在揭示隐藏在话语背后的权力和意识形态,研究话语、权力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因此,“批评话语分析不是单纯对文本进行客观描述,而是通过这种描述揭示文本中隐含的、人们习以为常的意识形态意义”[8]。而对话语效果的理解不得不考虑话语出现的语境,“只有我们考虑到话语使用的具体情景,了解其背后的惯例和规则,认识到它们内嵌于特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中,话语才有意义”[9]。目前,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范式开始引起国内学界的广泛关注。唐丽萍从批评话语分析与语料库语言学对话的基础、障碍及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评析,厘清了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作为空间。[10]

我们采用费尔克劳[11]的“话语三维模式”,将话语视为由三个维度构成的统一体,即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同时,遵循他提出的批评话语分析的三个步骤:描写、阐释和解释。具体来讲,对话语的语言特征进行描述,对话语的生成过程以及作者通过话语与读者互动的过程作出阐释,将话语置于社会语境中,对话语与蕴含其中的意识形态作出解释。本文借助自建的包含50篇国家领导人演讲、官方发言人的讲话以及相关媒体报道等政治话语的小型语料库,基于话语三维分析模式,对语料中出现的主题词、共生性核心主题词及其索引行进行分析,继而从宏观层面分析话语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对语料内容中涉及“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的核心话语进行进一步话语分析,揭示意识形态在话语中的介入对构建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话语体系的影响。

(二)具体研究步骤

本文围绕2019年北京举办的三次重要外事活动,即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和世界园艺博览会,选取50篇习近平主席演讲、官方发言人讲话和相关媒体报道的政治话语文本,自建小型政治话语语料库(CPD)。所有文本均采自北京各大知名媒体的官方网站。CPD语料库的形符数(token)为12635,类符数(type)是2980。选用LCMC(兰开斯特汉语语料库)作为参照语料库。考虑到两个语料库的容量不同,分析中将原始频数转换成标准频数(每1000词次出现的次数)。本文使用的语料库分析软件是AntConc3.2.2,利用它的主题词检索功能(Keyword List)生成正负主题词表。利用语境共现功能(Concordance)考察各主题词周围的共现词,识别其在文本中的语境信息,分析主题词的搭配特征,进而揭示话语资源对构建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话语体系的作用。语料中的“主题词”蕴含一定的政治理念,反映社会意识形态,因此,语料库中核心主题词有可能成为构建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的核心话语。

三 文本描写分析和意识形态及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一)文本描写分析

1.主题词分析

语料库的主题词研究在对政治话语的批评话语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主题词能够提供文本的主旨信息,是进一步用定性方法解读的研究切入点。[12]正负主题词是指观察语料中与参照语料相比频率超常的词汇。频率的差异由主题性(Keyness)显示。

对主题词表的观察发现,自建CPD语料库中主题性高于30的高频CPD主题词为“共存”“共赢”“共享”“共同”“共建”“共生”“共筑”“和谐”“合作”“互补”“互惠”“互利”“互鉴”“双翼”“双奥”。显然这些政治话语语料的动词多包含“共”“和”“合”“互”“双”等表述,我们将这些词视为共生性话语的主题词。共生性话语中的主题词蕴含一定的政治理念,反映出一定的社会发展动态。不难发现,这些主题词恰好契合当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些主题词及其词群、搭配、索引行等信息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背景和社会文化因素对共生性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进行进一步阐释。

2.主题词的索引行分析

在自建小型语料库中,领导人的致辞并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运用大量积极的鉴赏资源来评价信息,以凸显对评价对象的观点和态度,也体现了对动作行为带来的积极影响充满期待。CPD语料库中主题词表主要搭配评价性词汇,包括“重要”“悠久”“辉煌”“丰富”“灿烂”“顺利”“美好”“优秀”“独特”。例如:

(1)共建“一带一路”就是要建设一条开放发展之路,同时也必须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这是与会各方达成的重要共识。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3]

(2)我期待着同大家一起,登高望远,携手前行,共同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的美好未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14]

(二)共生性话语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共生”这一主题词表明,人类的生产活动不仅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而且也使人和自然各自发生了变化。这种关系与变化使人与自然构成了“生命共同体”,在这个“生命共同体”中,人类应该敬畏、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按照大自然规律调整人类的行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15]

事实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含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丰富论述。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法自然思想、顺应和保护自然的思想,以及对“顺时”“以时”“不违时”的尊重,为当代中国开启了尊重自然、面向未来的智慧之门。在北京冬奥会契机下,北京市委、市政府秉承“山林场馆群,生态冬奥园”的设计理念,在延庆冬奥村和山地新闻中心的建设方面致力于使建筑、景观与自然相融合,中国山水文化与冬奥文化相结合。由此可见,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已充分融入北京新发展理念。

2.多元文化互鉴共生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的演讲中强调:“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16]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四点主张,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北京是千年古都,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北京也是一座现代新城,随着中国发展不断展现新的面貌。北京更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东西方不同文明时时刻刻在这里相遇和交融。”[17]由此可见,天下大同、和合共生的思想,塑造了中华儿女的世界眼光;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恰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思想的最好诠释。

3.城市建设互利共生

城市规划建设的互利共生主要体现在主题词“双”“协同”。北京的双枢纽格局对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和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目标都有重大意义,是中国建设民航强国的里程碑。放眼全球,机场直接影响所在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双枢纽已成为国际大都市的“标配”。双枢纽航空格局也正在为北京的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添秤”,双机场同样为北京城市发展带来了强大动力。跨进新时代,京华起宏图。北京的双机场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联通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助力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河北雄安新区建设,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传统文化中,中国人讲究“好事成双”。首都北京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好事成双”已不再只是美好祝愿,更饱含了城市治理的智慧——双翼齐飞、双飞机场、双奥之城,每一项成就都关乎北京的城市发展布局、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彰显了北京新发展格局的广阔前景,北京正以更开放的视野眺望世界、眺望未来,同时也是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的完美体现。

四 构建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话语体系

本文以冬奥会为契机构建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话语体系,选取2019年北京举办的重大外事外交活动期间的政治话语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语料库提炼有利于构建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的核心话语表述,将体现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特征的话语进行批评话语分析。研究发现,北京共生性话语的构建主要基于核心主题词“共”“同”“双”“互”的使用,从政治理念、经济发展、城市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活力,也成功塑造了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因而,我们认为,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话语体系不应仅包含语义表征一个层面,而应是一个能够体现国家宏观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内涵三位一体的完整而全面的系统。以下是关于构建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话语体系的两点建议。

(一)以“中国梦”为核心创新话语体系

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话语体系的构建应以实现“中国梦”为核心。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指出“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期的“中国梦”是凝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既是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也是世界梦。“中国梦”体现了世界各国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与“世界梦”融为一体、互相联通。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化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及其延伸含义,如在全世界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8]。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既是和平发展之梦,也是合作共赢之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滋养着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并且为构建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话语体系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话语体系也体现了当前中国社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意识形态。因此,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话语体系应以“中国梦”为核心、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蓝图进行构建。

(二)阐释中华传统文化整合话语体系

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寓于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之中,而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寓于北京共生性话语体系之中。构建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话语体系必然影响新时期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的塑造。“习近平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充分发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今天所具有的伟大智慧,也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积累的伟大智慧。”[19]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身体力行地提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从治国理政的高度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阐释不仅有助于解决国内的现实问题,还有助于我们更有力、更有利地回应西方的话语挑战。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渊源,深深地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到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而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必然会嵌入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话语体系中。

本文选取2019年北京举办重大外事外交活动期间的政治话语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体现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的话语文本特征,发现北京共生性话语体现在一系列核心话语表述中,其话语策略可提炼为几个关键字的创新使用,如“互”“双”“共”等。我们认为,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话语体系应以“中国梦”为核心,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蓝图进行构建,同时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阐释嵌入其中。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增强国内民众对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话语体系的认同感,深化世界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正确理解,更好地推进北京共生性国际形象的建设和传播。

参考文献

田海龙:《话语与中国社会变迁: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第3期。


[1] 王靖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话语分析。

[2] 胡守钧:《社会共生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第3页。

[3] 金应忠:《共生性国际体系与中国和平发展》,《国际观察》2012年第4期。

[4] 蔡亮:《共生视角下“中国责任”的目标、实践及保证》,《国际观察》2015年第5期。

[5] 胡守钧:《社会共生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第3页。

[6] 赵汀阳:《以天下重新定义政治概念:问题、条件和方法》,《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6期。

[7] 金应忠:《试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兼论国际社会共生性》,《国际观察》2014年第1期。

[8] 田海龙:《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第65页。

[9] N.Fairclough and R.Wodak,“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T.A.Van Dijk,ed.,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London:Sage,1997),pp.258-284.

[10] 唐丽萍:《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作为空间》,《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11] N.Fairclough,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p.7.

[12] 钱毓芳:《语料库与批评话语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3期。

[13] 《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在二〇一九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9年4月29日,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429/c64094-31055863.html,最后访问时间:2020年10月26日。

[14] 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9年4月27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01/2019/0427/c1024-31053184.html,最后访问时间:2020年10月26日。

[15] 《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在二〇一九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9年4月29日,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429/c64094-31055863.html,最后访问时间:2020年10月26日。

[16]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9年5月15日,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1906/t20190604_132082.shtml。

[17]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辞》,《习近平谈“一带一路”》,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8] 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 构建命运共同体——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2018年6月10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8-06/10/c_1122964013.htm。

[19] 《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2014年10月14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14/c64094-25827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