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伯特·威尔斯的科幻小说《获得自由的世界》片段[1](1914年)

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可以连续爆炸的爆炸物。直到二十世纪中期,人们所知的爆炸物只不过是完全在瞬间爆炸的易燃物。那天晚上科学突然强加给世界的原子弹,甚至对使用人来说,也是陌生的东西。同盟国所用的材料是纯卡罗烈钠姆块,外面涂上未氧化的烯多奈特引爆物,再将它密封在有隔膜的盒子里。装在炸弹把手之间的一个小小易燃环,很容易扯掉让空气进入引爆物,引爆物马上会活跃起来在卡罗烈钠姆球体的外层引发放射性。放射性又释放出新的引爆物,几分钟之内,整个炸弹就会熊熊燃烧,连续爆炸。中欧国家制造的炸弹其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体积大点而且引爆装置更复杂些而已。

在以前的战争中,人们发出的炮弹和火箭弹用的总是瞬间炸药。他们在瞬间爆炸,炸完就停了。如果在爆炸和碎片飞扬的范围内没有生命和有价值的东西的话,炸弹就等于白炸。但卡罗烈钠姆则属于被希斯洛普称作的“暂缓蜕变”β组元素。它的蜕变过程一旦被引发,就会出现剧烈的能量放射,对此,什么东西也无法阻挡。在希斯洛普所有的人工制造元素中,卡罗烈钠姆储存的能量最多,生产和使用起来也最危险,当今,它仍是公认的最具烈性的蜕变物质。二十世纪早期,被化学家们称为的半个周期是十七天。也就是说,在十七天内,这一蜕变物质在其分子内释放出整个能量储存的一半,下半个周期则是它向外倾泻能量的阶段。就放射性物质来说,这种卡罗烈钠姆尽管每十七天其威力要减少一半,尽管它会不断地减少,少到人们难以察觉,但是它永远不会完全耗尽。直到今天为止,人类历史上那段疯狂时期内的战场上和原子弹的爆炸地仍布满着放射性的物质,仍然是那些难以消除辐射的中心……

一旦易燃环被打开,引爆物质就开始氧化、活跃,蜕变的物质缓慢地成了爆炸物。爆炸开始一会儿后,炸弹基本上仍是一个惰性的球体,爆炸发生在球体表面。一个不活跃的核子被紧紧地裹在火焰中燃烧,在轰鸣声中爆炸。从飞机上扔下来的原子弹落地后就处于这一状态,他们主要是固体,能烧熔泥土和岩石,再钻入地下。在地下,越来越多的卡罗烈钠姆活跃起来,炸弹只要伸个懒腰,地下就会是一个能量无比的巨大洞穴,洞穴的底部很快就会成为一个小型活跃的火山。卡罗烈钠姆在洞穴里无法散发,自由自在地钻进熔土与熔土中沸腾的物质和过热的蒸汽搅在一起,并且不停地旋转,向外喷发。喷发要持续数年、数月、数日,时间不等。喷发要取决于炸弹的大小和卡罗烈钠姆散发机会的多少。炸弹一旦发射就绝对不可接近和控制,直到它所有能量几乎耗尽为止。浸透了卡罗烈钠姆浓浓白炽雾气和剧毒岩石的泥巴从炸开的喷口向外喷射,飞得高高的,飘得远远的。

这就是军事科学所取得的最大胜利,这就是“最后一招”解决战争所用的最终的爆炸物……


[1]引自该书中译本《获得自由的世界》,何江胜译,太白出版社,2004,第68~70页。赫伯特·威尔斯(Herbert G.Wells),英国著名小说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他创作了多部科幻小说,其中1914年出版的《获得自由的世界》(The World Set Free),描写了原子弹的问世和人类的核战争场面,原子弹(atomic bomb)这一说法即最早出自该书。尽管只是虚构的科幻场景,但其促使匈牙利犹太物理学家列奥·齐拉特思考制造原子弹的现实可能性,使得齐拉特成为第一个为引起英美政府重视这种可能性而四处奔走的科学家。——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