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作为建筑的东观

东观在洛阳南宫。[2]秦时洛阳已有南、北二宫,[3]汉高祖刘邦曾置酒南宫大会群臣。[4]东汉光武帝建都洛阳,因成周之故址加以扩建,历光武、明帝两朝而初具规模。[5]东汉建武十四年(38)至永平八年(65),曾大规模整修南北宫。《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建武十四年春正月,始建南宫前殿。[6]又《后汉书·明帝纪》载,永平三年(60)“起北宫及诸官府”,[7]至八年冬,北宫始成。[8]东观修建时间应与建南宫前殿相近而不晚于明帝永平八年。

东观得名或因其位于南宫之东。[9]刘煕《释名·释宫室》云:“观,观也,于上观望也。”[10]或其位于东方,形制高耸,故曰东观。《艺文类聚》卷六三引李尤《东观赋》曰:

敷华实于雍堂,集干质于东观。东观之艺,孽孽洋洋,上承重阁,下属周廊,步西蕃以徙倚,好绿树之成行,历东厓之敞座,庇蔽芾之甘棠。前望云台,后匝德阳。道无隐而不显,书无阙而不陈。览三代而采宜,包郁郁之周文。[11]

据此,则东观应在德阳殿以南,云台以北。德阳殿属组合宫殿,有前后殿,有东西阁,东观位于德阳殿之前正如处在其怀抱之中,此所谓“后匝德阳”。德阳殿在北宫,东观在南宫,二者之间正是南北宫的分界线。南北宫之间为中东门大街,又有复道相连。“前望云台”当指东观、云台俱为高阁,云台又在东观之南,遥遥相望,非直接相接。[12]德阳殿为北宫正殿,是东汉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召见大臣、处理公务多在德阳前殿。东观紧邻之,亦可推见其地位之重要,便于帝王览阅图书,诏问东观侍臣。[13]严可均《全后汉文》卷五〇载,李尤所作赋、铭,《德阳殿赋》、《东观赋》与《东观铭》、《德阳殿铭》并举,而东观之作有二,其他铭赋罕见南北宫之宫观,亦可推见当时东观地位的尊显。[14]

东观之构造。由前引东汉李尤《东观赋》可知,东观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雅,东西绿树成行。李尤《东观铭》曰:“周氏旧区,皇汉实循。房闼内布,疏绮外陈。升降三除,贯启七门。是谓东观,书籍林泉,列侯弘雅,治掌艺文。”[15]则东观内施帷幕,陈图书,座椅宽敞舒适。外有三阶,墙开七门,下有围廊,楼外绿树成荫,室内光线和阅读环境极佳。李尤认为东观源于周朝史官书府旧制,故称“周氏旧区,皇汉实循”。崔瑗《东观箴》亦云:“洋洋东观,古之史官。三坟五典,靡义不贯。”也溯源于周朝史官制度,盖称东观为经籍典藏之所。[16]

明帝时期,南宫的重要机构为云台。《后汉书》卷二二载:“永平中,显宗追感前世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其外又有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合三十二人。”[17]章帝初年辩论经义在南宫云台与北宫白虎观,未言东观。[18]东汉章帝、和帝之后,“图籍盛于东观”。[19]和帝永元十三年(101)春,“帝幸东观,览书林,阅篇籍,博选术艺之士以充其官”。[20]据陆侃如考证,李尤作《东观赋》及《东观铭》在和帝永元八年(96),同时作《德阳殿赋》。至汉末董、郭之乱,纵火烧掠,东观当毁于此次兵燹之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