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本书结构

本书共四章,第一章对二战后至今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第二章分析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的三种基本形式;第三、第四章分析影响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的制度性和社会性因素。结语部分对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的发展走势进行观察思考。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章,二战后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的曲折发展历程。主要从历史视角梳理战后西欧左翼政党联盟进程: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西欧左翼政党联盟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兴盛后步入衰落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是西欧左翼政党联盟有限复兴时期;冷战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西欧左翼联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进入21世纪,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延宕影响,西欧左翼政党联盟发展步入低谷。

第二章,二战后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的基本形式。主要从政治博弈的角度剖析战后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的三种基本形式,即左翼政党选举联盟、议会联盟和执政联盟。

第三章,影响二战后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的制度性因素。影响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的制度性因素包括选举制度、议会制度和政府体制,其中最重要的是选举制度。一般来说,两轮多数选举制和混合选举制鼓励左翼政党选举、议会和执政联盟;比例选举制不鼓励左翼政党选举联盟,但导致左翼政党议会和执政联盟。

第四章,影响二战后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的社会性因素。影响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的社会性因素很多,可以将这种纷繁的因素归纳为七个社会结构维度来宏观地分析它们对西欧左翼政党联盟的影响。本书认为,温和多元社会结构易于促成左翼政党联盟并使这种联盟维系下去,极化多元社会结构不鼓励左翼政党联盟的形成,在这种社会结构下左翼政党联盟的左翼色彩淡弱且面临一定的持久性考验。

结语部分对西欧左翼政党联盟发展走势进行观察思考。


[1]本书从地缘政治而非地理意义上使用“西欧”一词,以别于“东欧”,是一种广义概念。

[2]“内生党”(parties created within the electoral and parliamentary framework)指的是产生于议会内的政党,“外生党”(externally created parties)指的是产生于议会外的政党。这是法国政治学家迪韦尔热在谈及政党产生途径时做出的分类。

[3]“全方位政党”(catch-all party)、“卡特尔政党”(cartel party)分别由美籍德国学者基尔海默和爱尔兰学者梅儿、美国学者卡茨提出。“全方位政党”的特征是:政党意识形态色彩减弱,减少对某一特定社会阶层或宗教组织的过多倚重、上层领导集团地位加强、党员个体作用下降、确保与各种利益集团接近的途径等。“卡特尔政党”的特征是:政党逐渐远离社会而融入国家,成为“准”国家机构;党际政策差异日益缩小,竞选活动主要在于挑选更合适的公职人员而不是政党政策;政党活动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不再依赖党员个人支持等。具体请参见林勋健为《当代西方政党研究译丛》撰写的序中做的介绍,该《译丛》由林德山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4]关于西方政党类型及其学说的详细介绍,请参见吴辉、曾淼、陈崎、高静宇等合著的《西方政党学说史》,时事出版社,2015。

[5]〔澳大利亚〕卢克·费德特:《导读阿尔都塞》,田延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第3页。

[6]侯玉兰:《法国左翼联盟的兴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7]陈林、侯玉兰等:《激进,温和,还是僭越——当代欧洲左翼政治现象透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8]Trond Gilberg,Coalition Strategies of Marxist Parties,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1989,pp.1-103.由于这本书写作的意涵所限,它并没有将绿党纳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行列中,更无从谈起三党之间的联盟问题了。

[9]Trond Gilberg,Coalition Strategies of Marxist Parties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1989,p.54.

[10]纲领并非不重要,一般情况下,政党纲领有表明政党未来发展方向的作用。不过,按照迪韦尔热的看法,联盟各党的纲领“往往都是空说的,一般都由口号和标题组成”,“趋向于用含糊和笼统的词语来起草”,与其说是一个正面的行动计划,倒不如说是用来拉选票的宣传语,特别是纲领一般都界定要达到的目标但没有针对如何达致这些目标提出明确的方法,而执政恰恰是方法的问题,联盟政党之间的意见相左往往都是关于方法问题。由此看来,将研究精力更多地放在政党关于执政“方法”的“共识与歧见”上应该更容易找到影响政党联盟的因素。参见〔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党概论》,雷竞璇译,香港青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1,第291、第299页。

[11]〔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党概论》,雷竞璇译,香港青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1。

[12]〔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党概论》,雷竞璇译,香港青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1,第280~304页。

[13]正因为如此,本书未将英国政党纳入研究范围。尽管英国近年来除工党和保守党之外的其他政党在议会中逐渐开始拥有一定议席,但该国基本保持了工党和保守党竞争的两党制模式。关于英国政党制度的翔实解读,请参见谢峰《政治演进与制度变迁:英国政党与政党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4]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5]Arend Lijphart,Patterns of Democracy: Government Forms and Performance in Thirty-Six Countrie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9.

[16]〔英〕戴维·米勒、〔英〕韦农·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第402页。

[17]陈林、侯玉兰等:《激进,温和,还是僭越——当代欧洲左翼政治现象透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第18页。由于本书将西欧各国左翼政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因此左翼内部的左、中、右之分便不是行文重点了,但需要说明的是,左翼和右翼的概念不但如通常所指的是对立的政治派翼,而且即使一类派翼内部也可分为左翼和右翼。殷叙彝先生对这一问题有清晰的阐述。他认为,社会主义运动从一开始就有各种流派。经过长期斗争,到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基本上处于支配地位,但是马克思主义阵营中很快也出现分化,左派和右派的对立日益明显,争论和斗争也很激烈。不过当时斗争双方一般都不使用“左”“右”这样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者批判伯恩施坦和米勒兰时说他们是“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和右派彻底分裂。左派成立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右派和中派仍以社会(民主)党为名称并成立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形成了工人运动内部的两个对立阵营,此后左派和右派的概念使用日益普遍。参见殷叙彝、张世鹏等《热话题与冷思考(四)——关于大左翼研究的对话》,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年第4期,第4~11页。此外,也可以跳出左翼来看“左”或“右”这一概念的相对性,如法国大革命时期,右派实际上是保王党,左派是共和派;到了19世纪末法国共和体制确立以后,右派则开始代表资产阶级等社会保守力量,左派代表工人阶级等新力量。

[18]根据史志钦在《多重危机下的欧洲政治社会极化趋势研究》一文(载于《学术前沿》2017年2月上)中的论述,欧洲学者一般将比传统左翼“更左”的政治派别表述为“激进左翼”。而欧美国家近年开始用“激进化”一词来描述本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严格说来,政治学和反恐语境中的激进化概念并不相同,前者基本可以等同于社会革新或革命,与极端化乃至暴力行为没有必然联系。本书便从上述词源意义上使用“激进”一词,特指欧洲的激进左翼政党以及与其观点主张近似的民众运动和社会思潮等。

[19]民粹主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一些学者将其称为“平民主义”,更多的是与精英主义相对而言,重在维护平民利益,反精英、反建制、反权威是其本源特质。演变至今,欧洲的民粹主义时代色彩更为鲜明,左翼民粹主义及其组织主张反欧盟、反全球化,右翼民粹主义及其组织还反伊斯兰、反移民。

[20] 〔英〕佩里·安德森帕屈克·卡米勒主编《西方左派图绘》,张亮、吴勇力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158~159页。

[21]尽管右翼政党中也有生态环保主义者,但绿党在政治上更趋向于左翼政党。

[22]殷叙彝、张世鹏等:《热话题与冷思考(四)——关于大左翼研究的对话》,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年第4期,第4~11页。当然,如果只是进行算术意义上的分类,还可以有更多的左翼政党联合层次,如20世纪80年代末意大利共产党与社会党国际的某些联合主张和行为等。

[23]就是在对各国左翼政党在各自国家的联盟问题进行研究时,由于种种原因只是将研究的视角放在政党在全国层面的活动上,对它们在地方上的联盟一般不做涉及。

[24]刘红凛:《法国社会党胜选的三维理论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第6期,第83页。

[25]关于政党与社会力量之间的联盟,一般来说,左翼政党通常与工会组织结盟,右翼政党一般与教会组织、商会组织以及种族主义组织结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