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李善长入诏狱

再大的乱子,也终究不会影响朝堂的秩序运转,似乎在这大明朝,没有任何人能翻的了天。

又是一日的朝会。

庙堂之间,群官心中思绪种种。

殿陛之上,朱元璋面色平淡。

“陛下,天界寺高僧宗泐,已记述黄河河源区水文环境,并带会朝廷。”春官王本蹒跚着脚步,出列躬身道。

闻言,朱元璋颔首。

高僧宗泐八岁进入天宁寺出家,师从大欣笑隐,主持天竺万寿永祚寺,洪武四年,应召称旨,住持天界寺,这是当今有名的高僧,而和其他僧人不同的是,这位高僧为朝廷做了很多事情。

洪武十一年,在高僧觉原慧昙未能完成西行的情况下,宗泐两度应命出使西域,“涉流沙,度葱岭,遍游西天,通诚佛域”,带回佛经,又因其擅于水利研究,再加上宗泐认为黄河水患危及苍生,心怀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之心,因此在黄河水域堪查良久。

“宗泐大师带回的黄河水域问题,诸卿可已经研究妥当,并思索出治黄良策了?”朱元璋看着下方淡声道。

群臣面面相觑,一时之间无人回应。

因为这个问题,到底该谁站出来回答?

正常来说合该工部负责这件事情,由工部尚书薛祥根据僧人宗泐带回来的黄河水域问题报告,率领工部诸臣总结、归纳,然后看是否能根据这份报告,商讨出治理黄河水患的办法,但现在朝廷中的诸多事情,是需要四辅官处理的,按照陛下制定的四辅官制度,黄河水患需此时担任的辅官解决。

问题又来了,四辅官的权力又被大大限制。

还有问题,那就是此次黄河水患,是冬官时期接收的,处理了一半就轮换到了春官王本了,这导致王本无法及时弄清楚各项工作。

别以为这些问题就结束了,由于王本是老臣,并且年岁太大了,根本没有这么多精力处理黄河水患的问题,哪怕在他接手这项事情后,也始终是磨磨蹭蹭的,差点就要给他熬死了。

良久,春官王本出列继续道:“陛下,我等正在商讨治黄良策。”

见王本出来了,工部尚书薛祥也不再犹豫,也出列道:“工部集体也已经在思索治黄良策,大师带回的黄河水域环境问题,确实为工部治黄带来了用处。”

朱元璋面无表情,心中却在冷笑,也就是没拿出治黄之法了?

不过他倒是并未发怒,也没有怪罪两人,今日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做的,他随即道:“黄河水患关系两岸百姓,诸卿需尽快思索创造出治黄方法。”

这话一出,无论是王本还是薛祥,心中都松了口气。

他们两人回到原位,本来朱元璋是准备立刻提出科举舞弊之事,然后顺势提出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的,可这时却有人出列道:

“陛下,臣有一事。”

“依我大明皇子皇孙启蒙时间,约在五岁左右。”

“而今,皇孙朱允炆殿下五岁、皇孙朱允熥殿下四岁,都已经到了启蒙的年岁,陛下合该为两位皇孙殿下请师傅了。”

出列说话的这名臣子,官职不大,在朝廷中的存在感也不高,甚至朱元璋都不怎么认识此人。

同时,朱元璋确实乾纲独断,甚至很看重皇室成员,但通常关于皇子皇孙的教育问题,是不会拿到朝堂上来说的,今日此人却公然提起此事。

譬如昔日太子朱标的老师,就是皇帝朱元璋亲自选定宋濂、刘基等人,根本没在朝堂上商议,太子择师都这般,两个皇孙择师,这种事情还拿到朝堂上来说?

朱元璋脸色有些不好,他注视着这名臣子,心中思索着此人今日难不成是脑子出现了问题,在朝堂上提这种事情?亦或者是新的官员不懂规矩?他刚想动怒,却忽然目光一闪。

确实需要一位合格的老师。

当然,不是给朱允炆、朱允熥准备的。

而是给他的大孙子朱雄英准备的。

等乖孙的病被治好了,不就需要一位老师了吗?他这个当爷爷的提前给乖孙找找老师,说不定乖孙恢复过来还会觉得高兴呢。

“此事虽不该在朝堂上议论商讨,不过既然提起,诸卿就说说,该请哪位先生大儒为皇孙师傅吧。”朱元璋缓声道。

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既然陛下有令,那他们不妨也就商量商量,看看有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当然了也有怀着心机的,准备把和自己交好的人安排到其中。

甚至,此时淮西、浙东两系的不少官员,更是极其看重这件事情,毕竟往往皇孙身边的老师,日后都是朝堂中的重要力量,如今皇长孙朱雄英感染天花病,危在旦夕,说句难听点的话,早晚就是个死,那么未来的皇太孙只能在朱允炆、朱允熥两人之间定夺。

哪一方能胜出,暂且看不出来,朱允炆的几率其实更大一些,可不管哪一方能胜出,提前安排好老师,则无异于是提升了自己所属一系的政治力量。

“臣倒是有个想法,坦甫先生刘三吾,此人虽未入仕,可名气想必诸位都知道,坦甫先生元末时避兵广西,授静江路儒学副提举,其时文名已盛,而今堪称当代大儒。”

“刘三吾家世也不凡,北宋名相刘沆乃是是其十四世远祖,八世祖由吉州徙居茶陵,祖父刘养为元朝翰林学士,《平野先生集》就是刘养所写,传于天下;其父刘石田,元顺帝至元戊寅年仁主郴州永兴簿,深受当地百姓爱戴,长兄刘耕孙、仲兄刘焘孙,从兄刘兴孙、刘裕孙兄弟五人皆仕元,依我看刘三吾是目前最适合担任皇孙师傅的。”

有官员出列躬声道。

“刘三吾虽为大儒,但却并未有过教人经验,李希颜同为当世大儒,甚至陛下就曾召其入宫,担任诸皇子师,这天下难道还有比李希颜更合适的人吗?”

“呵呵,我认识一人,乃浙江金华名儒,目前担任翰林待制,名为吴沉,也堪称当代名士大儒!”

朝堂上倒是热闹了起来,诸多大臣们为了能把自己认识的、或者与自己交好、亦或者能成为同派系的人弄入朝廷,担任皇孙的大儒,不断的推荐名人,左一个大儒、右一个大儒,这么半会已经至少说出来十几个大儒了。

实际上,也就刘三吾、吴沉、李系颜等寥寥数人,堪称大儒罢了。

看着群臣陆续给出人选,朱元璋时而皱眉,时而沉思,这些人他倒是都有所了解过,当年起兵过程中他手底下尽是淮西官员,这群人打仗确实是挺能打,但文治方面确实是太差了,因此他想尽办法招揽天下人才,浙东系就是这个时候诞生并且逐渐扩大的。

群臣们给出的人选,他都有所了解过,不过这些人都差强人意。

若是给朱允熥、朱允炆找老师,那么这些人确实都可以,可关键是给朱雄英找老师,那就要认真一些了。

正当朱元璋思索,群臣各抒己见之时,有人说出了一个人,顿时朝堂寂静无声。

“陛下,臣觉得,戴良此人最合适。”

开口说话的也是个小官,可他说的‘戴良’这两个字,却盖过了朝堂上的所有声音,群臣面面相觑,倒是没有人继续说话了。

而朱元璋听到这个人的名字后,似乎回想到了某些不好的记忆,脸色微沉,但最终又叹了口气,“若是戴良愿意,自然是他最合适了。”

若说当代大儒,倒是能列举出很多人,可提到戴良这个人,那些大儒可能就要自惭形秽了,戴良曾学医于朱丹溪,学经史古文于柳贯、黄溍、吴莱,学诗于余阙,博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诗文并负盛名,其诗尤胜,著有《春秋经传考》《和陶诗》《九灵山房集》等。

元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占婺州,戴良与胡翰等人被朱元璋从山中召回,为朱元璋陈述治世之道。

至正十九年正月,朱元璋授戴良为学正。

又一年,至正二十年,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

宋濂、刘基、章溢、叶琛,此四人就是浙东系发展起来的重要力量和首脑,当初的浙东系就是靠着他们的影响力从而逐渐壮大,最后甚至能与淮西系分庭抗礼,可这四人却以戴良为首,足以能见到此人的能力。

同时当初这五个人中,朱元璋也是最喜欢戴良,最看重戴良的。

昔日朱元璋驻兵金华,戴良入见,首陈天象之利,人心之归,顺天应人之举,正唯其时,朱元璋听了这话后,乐的嘴巴都合不上了,整整一夜没有睡觉。

大明开国的过程中,唯独戴良的到来是让朱元璋最高兴的。

这个人的能力和学问之强,一句话就能盖过:凡六经、百氏、兵刑、律历、数术、方技、异教外书,靡所不通。

但,可惜的事情发生了。

戴良逃走了。

同时,戴良逃走之后,投奔张士诚,在张士诚的引荐下做了元朝的“儒学提举”,前往苏州上任。

随着朱元璋的军队越发壮大,戴良已经看出来了张士诚没有任何前途,可他这个时候却依旧没有回到朱元璋的身边,他选择在渡海北上,闯过黑水洋,找元军去,他要为元朝的中兴鞠躬尽瘁。

他没有找到元朝,元朝也没有中兴。

等到明朝建立后,戴良的一班朋友宋濂、胡翰、苏伯衡、王袆等都入仕为官,戴良却选择了一条‘岩居穴处、深自韬晦’的道路。

他躲进了四明山的深处,一时间连家人也不知他的去向。

戴良这样做,还是为了躲避朱元璋的征召,哪怕朱元璋已是“今上”,戴良还是不肯出来做官。

偌大明朝,这是唯一一位朱元璋对其心心念念,可人家却根本瞧不上你朱元璋的人!

而哪怕如此,朱元璋依旧没有动怒,不止一次在刘基、沐英等人面前言戴良的好,也就是这一年年初,经过朱元璋的不懈努力,躲到深山中的戴良还是被明军翻出来了,朱元璋一脸欣喜的去见戴良,让其当官。

戴良依旧没有给朱元璋面子,把他给拒绝了,甚至朱元璋不止主动出面一次,可戴良始终拒绝,宁死也不愿意给朱元璋当官。

谁也不清楚这究竟是为什么,最终朱元璋彻底震怒,将其关押入了诏狱内。

而今,戴良还活着,在那暗无天日、阴冷潮湿的昭狱内宣誓着对朱元璋的永不屈服。

“戴良确实有资格成为皇孙老师,若他愿意出仕,自然无人能与他相比,可他怎会愿意?”

“他性格太倔强了。”

提出的这个人确实不错,可人家连朱元璋手底下的官都不愿意当,怎么可能愿意教导你的皇孙?

“陛下,臣认为,不妨请韩国公屈身一趟,入昭狱内请戴良入仕。”

又有大臣出口言道,并且也给足了充分的理由:“名儒戴良,通晓天文地理百家学说,性情倔强。非寻常人所能劝住,但人终究有回头之时,如今戴良关入昭狱内也有一月之余了,想必也已经清醒了过来。”

“若想劝说戴良,恐怕需陛下亲自前往,可陛下天潢贵胄之身,怎可入那昭狱之内?”

“而韩国公乃我大明朝开国六公之首,身份、地位,皆非其余臣子所能相比,若韩国公愿意的话,那自然是好事了。”

这位大臣,相较于前几位站出来建议的大臣,就有些特殊了,他官职并不高,为当朝太子府少詹事,总东宫内外庶务。

令人注目的是,这位太子府少詹事只有一只耳朵。

不过,当他出来建议李善长前往昭狱劝说戴良归朝后,朝堂上就无人再开口说话了,因为此人名叫杨希圣。

洪武初年,杨希圣任户部侍郎,因反对李善长主导的“茶马专营”政策,遭其弹劾‘僭越擅权’。

当时圣上震怒,将杨希圣割耳鼻后流放。

这件事情归根结底,杨希圣并没有犯下任何错误,洪武初年李善长借此'茶马专营'为淮西集团敛财,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甚至当初连皇帝朱元璋都知晓,可那时的朱元璋动不了李善长,所以只能处罚杨希圣。

而后来,李善长并未善罢甘休,就因为杨希圣举报了这件事情,杨希圣、杨希贤均因触怒李善长被严惩,家族势力遭清洗,偌大的杨氏文官大族没落。

前些年,杨希圣被召了回来,理由是官员数量不够用了,当然这是明面上的理由,很多官员暗中猜测,陛下可能是提前布局收拾李善长了。

现在由杨希圣提出,让李善长前往昭狱,这看起来太合情合理了,诏狱那是什么地方?阴冷潮湿宛若鬼蜮,谁愿意进去?罪人们吃喝拉撒都在里面,或许就有传染病什么的,让堂堂韩国公李善长进入昭狱,这不就是纯心想让李善长遭罪吗?

李善长此时脸都绿了,怒目圆睁的看着杨希圣,恨不得当堂就要破口大骂了,他刚想说什么,却不自主的看了上面一眼,发现陛下正满是期待的看着他,这让李善长心中一顿。

他硬着头皮道:“臣,愿前往昭狱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