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性粒细胞结果异常

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为(3.5~9.5)×109/L,成人白细胞超过10.0×109/L为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超过7.0×109/L,为中性粒细胞增多,临床上以粒细胞增多最为常见。粒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多种造血生长因子的调控下,经历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阶段而发育成熟,并释放到外周血液。临床上普遍应用的白细胞计数,实际上是循环池的粒细胞数量。正常情况下,边缘池及循环池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任何生理性或病理性因素,都可以打破这种平衡,反映在白细胞计数,则是计数值的大幅度波动。

多种因素可以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如感染、物理和情绪刺激、炎症及组织坏死、肿瘤、代谢和内分泌紊乱、中毒和变态过敏反应、急性失血和溶血、血液病、其他如手术术后等。因此,确定中性粒细胞增多后,可依据相关实验室检查寻找原因(图2-2,图2-3)。

参考范围:

●白细胞五项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40%~75%;嗜酸性粒细胞0.4%~8.0%;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50%;单核细胞3%~10%。

●血涂片形态观察:外周血液经涂片制备、染色后,由于不同细胞其不同成分对酸性和碱性染料结合的程度不一,呈现出各自特有的形态特点。除了白细胞的形态观察,还需观察红细胞、血小板形态。

●细胞化学染色: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对血细胞内的各种化学物质进行定性、定位、半定量分析。

●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包括骨髓病理活检和骨髓涂片细胞形态检查。骨髓活检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技术完成检测,是判断骨髓增生程度的最佳方法。骨髓涂片细胞形态检查,是将经瑞氏染色的骨髓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如果取材良好,其骨髓颗粒的增生程度接近骨髓活检。增生程度分为5级:增生极度活跃(有核细胞显著增多);增生明显活跃(有核细胞量增多);增生活跃(有核细胞中等量);增生减低(有核细胞减少);增生极度减低(有核细胞显著减少)。根据细胞发育特点和形态特征,在显微镜下识别并分类有核细胞,得到各系细胞比例,计算粒红比值,并观察细胞形态是否有异常。

●细胞免疫分型:外周血或骨髓的流式细胞免疫表型分析是判断血细胞克隆性增生及分化程度的有效辅助诊断方法。

图2-2 中性粒细胞结果异常实验诊断路径图(中性粒细胞增多)

注:AML.急性髓系白血病;APL.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MPN.骨髓增殖性肿瘤。

图2-3 中性粒细胞结果异常实验诊断路径图(中性粒细胞减少)

SLE.系统性红斑狼疮;PNH.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