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锈色黄昏
陈星在防空洞的第七个清晨,是被漏水管道的水滴声惊醒的。那些暗红色的液体在水泥地上积成椭圆的洼,他盯着水渍边缘的结晶盐,恍惚间觉得像极了实验室里培养皿上的菌落。
“小陈,来搭把手。“老周在铁架床边招呼他。这个前农贸市场杂货店老板总穿着褪色的蓝工装,此刻正用铁丝修补漏水的暖气片。陈星注意到对方手背上有道新添的灼伤,伤口边缘泛着不正常的靛蓝色。
他们所在的防空洞原是地铁备用隧道,现在挤了三十多个幸存者。用防雨布隔开的“房间“里堆满捡来的物资:发霉的米袋用铁皮柜防潮,矿泉水瓶里养着会发光的苔藓,最值钱的是那台用汽车电瓶供电的老式收音机。
“昨儿在西康路捡的。“老周从怀里摸出半包受潮的香烟,小心地抽出三根分给周围人,“那家便利店冰柜居然还在运转,就是里头冻的肉...“他顿了顿,把烟头在鞋底碾碎,“长得像人脸。“
陈星跟着搜索队外出时,总会在裤袋里塞满鹅卵石——这是防空洞里孩子们教他的法子。他们说那些东西怕石头碰撞的声音,就像老人常说鬼魂怕铁器。转过鼓楼广场时,他看见喷泉池里漂着件红色羽绒服,袖口还挂着迪士尼的雪莉玫挂件。
“别看。“队伍里的眼镜青年拽了他一把,“上周小张盯着看久了,半夜把自己吊死在通风管里。“青年说话时不停揉搓左手无名指,那里有道苍白的戒痕。
新街口的残骸间长出某种黑色藤蔓,叶片背面布满毛细血管似的荧光纹路。当老周砍下一截藤蔓准备当柴火时,陈星发现断口处渗出的汁液在玻璃瓶里形成了人脸轮廓。“留着吧,“防空洞里教书的王姨说,“说不定能当药使。“
傍晚的饭食是罐头煮藤蔓汤。围着汽油桶改造的火炉,卖煎饼的李婶说起她在珠江路看到的怪事:“整条路的梧桐树都在往地里缩,树根缠着共享单车,车轮子转得比电风扇还快。“她说话时总用铁勺敲打罐头边缘,说有节奏的声响能让“那些东西“迷路。
守夜的阿辉突然尖叫着摔碎茶缸。所有人抄起手边的铁棍冲过去,只见通风口的铁丝网外贴着张人脸——准确地说,是张用外卖塑料袋和枯叶拼凑的类人脸,美团骑手的头盔下塞着团纠缠的数据线。
“是假的!“老周用铁钳扯下那团东西,塑料袋却在触碰瞬间融化成一滩胶质。陈星注意到胶质里裹着半张学生证,照片上的女孩穿着南大附中校服,和他实验室门禁卡上的照片是同一人。
后半夜轮到陈星守仓库。他借着应急灯的微光翻找抗生素,却在纸箱底层摸到本带锁的日记。封面贴着《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贴纸,内页用紫色荧光笔写着:“4月7日,物理老师身上开始长晶状体,校长说那是新型白癜风...“
防空洞突然剧烈震动,货架上的玻璃瓶接二连三爆裂。陈星护着头冲向生活区,看见所有人都挤在收音机旁。沙沙的杂音中传来断续的广播:“这里是...栖霞山避难所...不要相信发蓝光的水源...重复...不要直视会移动的阴影...“
老周十岁的孙女小满突然哭起来,孩子指着渗水的墙壁抽噎:“姐姐们在墙里唱歌。“陈星把耳朵贴上去时,确实听到了极细微的童谣声,调子是他母校的起床铃。王姨脸色煞白地往墙上泼盐水,水渍竟慢慢勾勒出舞蹈教室的镜墙轮廓。
清晨外出取水时,陈星在防空洞三百米外的报刊亭有了惊人发现。亭子整体被裹在蛛网状的黏液里,但杂志架上的《国家地理》竟然完好无损。他伸手去够的瞬间,整本杂志突然自动翻页,所有人物照片的眼睛都转向同一个角度。
报刊亭的玻璃突然蒙上水雾,陈星用袖口擦拭时,看见自己背后站着穿病号服的女人。她垂落的右手长着六根手指,正在用食指在玻璃上画圈——每个圆圈都精确复刻了木星的大红斑。
陈星转身时只看到飘落的梧桐絮。那些本该是白色的绒球,此刻却泛着金属铜的色泽,落地时发出硬币般的脆响。他捡起一枚塞进口袋,隔着布料能感觉到它在持续发热。
回到防空洞时,老周正抱着发烧的小满哼淮剧。孩子脖颈处有块硬币大小的红斑,形状和报刊亭玻璃上的图案一模一样。“昨夜里突然长的,“老周用井水给孩子擦身,“说是梦见蝴蝶在咬耳朵。“
陈星偷偷对比口袋里的梧桐絮,发现铜色表面浮现出同样的红斑纹路。他想起实验室里那些突然变异的小白鼠,当时导师说可能是辐射泄漏,现在想来或许早在那时...
“有车队!“瞭望口的阿辉突然狂敲铁管。所有人抄起武器冲向入口,却见三辆焊着钢板的公交车正冲破晨雾。车身上用红漆涂着“江宁幸存者营地“,但陈星注意到车轮碾过的路面,正在渗出沥青状的黑液。
当第一个戴防毒面具的人下车时,小满突然在爷爷怀里剧烈抽搐。孩子瞳孔变成镜面般的银灰色,指着来客用成年女性的声音说:“他们在后备箱养着会哭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