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边城骨笛(三)

腐尸燃尽的青烟在月光下凝成鬼爪的形状,沈瑜后撤半步,袖中暗弩已对准白衣女子眉心。她耳垂上玄铁弯月坠微微晃动,与棺中腐尸佩剑的剑穗如出一辙。

“天刀门的青鸾透骨钉,“沈瑜的拇指扣上弩机,“怎会落在幽月盟的棺材板上?“

女子双刀倏然出鞘半寸,寒光割裂夜风:“这话该问令尊。“刀身映出她眸中翻涌的暗流,“永初三年霜降,沈骁将军用三车透骨钉换走幽月盟七条人命时,可没问过它们的来处。“

沈瑜虎口隐隐发烫。父亲书房那场蹊跷大火前夜,他确实在暗格里见过记载“青钉换命“的密卷。卷尾朱砂批注的“月蚀之债“,此刻正刺痛着记忆。

“砰!“

少女手中的绿灯笼突然炸裂,万千萤火虫般的磷粉漫天飘散。沈瑜挥袖遮挡的刹那,驼队与棺椁竟如海市蜃楼般消散,沙地上只余几道凌乱的马蹄印,蜿蜒指向萧关城头闪烁的灯火。

“蜃楼术。“白衣女子收刀入鞘,掷来一枚青铜钥匙,“今夜子时,带着这个去城南当铺。“钥匙齿痕间沾着胭脂土,正是赵翰官靴上的那种赭色。

沈瑜接住钥匙的瞬间,女子已飘然退至三丈外。夜风掀起她的帷帽薄纱,露出颈间一道狰狞旧疤——那分明是沈家枪“龙挑尾“才能留下的独特伤痕。

“且慢!“他疾步追去,“你怎知我父亲的...“

呼啸的箭矢截断话音。沈瑜旋身劈落箭簇,发现箭杆中空处藏着卷帛书,展开竟是父亲的字迹:“九头鸟目为匙,月蚀夜开鬼门。“字迹边缘晕开的血渍尚带余温,分明是新近所书!

白衣女子立在高处的残碑上,月光将她的影子拉长成枪戟形状:“令尊的字,沈公子当真认得全么?“她突然掷出一物,沈瑜凌空接住,竟是半枚被斩断的虎符——与他怀中的残片完美契合。

符上铭文在月光下泛出诡谲的幽蓝:“戊戌年七月初七,沈骁借幽州精甲三千。“这正是父亲失踪的日子,而“借“字最后一笔突兀上挑,恰似枪尖挑破纸背。

远处忽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沈瑜将虎符按进怀中,转头望见萧关城方向腾起三道血色狼烟。那是南朝边军最高级别的警报,上一次点燃还是二十年前幽州马帮叛乱之夜。

“看来赵知县等不及了。“白衣女子的声音混入夜风,“提醒公子一句,当铺地窖的《伽蓝志》...“她故意停顿,指尖掠过颈间旧疤,“缺了最关键的一页,正夹在令尊那杆断水枪的枪囊里。“

沈瑜还要追问,女子却已消失在碑林深处。他蹲下身查看箭矢来处,沙地上残留的足迹竟穿着南朝军靴,靴底纹路与父亲亲卫营的制式分毫不差。更诡异的是,每个脚印中心都嵌着粒珍珠,正是母亲生前最爱的东珠。

当手指触及珍珠的刹那,怀中的骨笛突然自发鸣响。凄厉的笛声引动沙丘震动,五十步外的流沙开始旋转成漩涡,渐渐显露出半截石碑。碑文被风沙侵蚀大半,唯有“骁“字的一笔一画,都与父亲书房匾额上的字迹重合。

沈瑜用断箭刮去碑上浮沙,更多字迹显现:“...葬甲三千于此,立血誓不破幽月...“落款处盖着的不是官印,而是枚带齿痕的弯月图腾——与他袖中羊皮纸背面的暗记一模一样。

“公子好雅兴。“阴恻恻的嗓音自背后响起,赵翰的乌木杖点在他影子的咽喉处,“夜半戈壁赏碑,可比驿馆的血灯笼有趣?“

沈瑜缓缓转身,瞥见知县官袍下摆沾着新鲜血渍。那些血迹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靛青色,与三个时辰前茶棚死者伤口的颜色如出一辙。

“大人来得正好。“他故意露出袖中骨笛,“可知这是何物?“

赵翰瞳孔骤缩。乌木杖突然暴起,却不是攻向沈瑜,而是重重击在石碑的“骁“字上。石屑纷飞中,碑体轰然开裂,露出藏在其中的青铜匣——匣面九头鸟的眼睛,正是两粒染血的东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