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都读得懂的《易经》(2023版)
- 刘祺庸
- 2759字
- 2025-02-11 17:00:39
一、用唯物辩证法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揭示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阐释了世界万物的辩证性质。
《易经》的简易、变易、不易是从联系、发展角度通过六十四卦所反映的现象、情态及其蕴含的规律性分析把握事物发展变化趋势的,所涵盖的哲学体系更广大悉备,所涉猎的内容与范畴比唯物辩证法更全面深刻,在预测学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晦涩难懂,几千年来被占卜算命者穿凿附会,流于迷信的滥觞。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
一阴一阳之谓道—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自从代表阴阳的‘’‘
’两画产生之日开始,《周易》哲学就奠下了最初的萌芽;而当八卦重成的独具体系的六十四卦及卦爻辞创成、编定之后,《周易》的象征哲学就完全显示出奇异的思想光华。”“《周易》的象征,是其哲学内容的基本表现形式;而贯穿全书的反映事物对立、运动、变化规律的思想,则是六十四卦哲理的内在核心。显然,《周易》的‘经’部分,虽以占筮为表,实以哲学为里,应视为一部充满象征色彩的哲学著作。”(张善文《象数与义理》)
对立统一规律在乾坤、泰否、既济与未济等卦中多有体现和揭示;质量互变规律在渐卦中体现和揭示;辩证否定观也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需、泰、否卦等多卦中体现和揭示。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哲学范畴在易经六十四卦中分别有体现和揭示,观卦揭示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贲卦揭示了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未济等卦揭示了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既济、未济等卦揭示了发展变化趋势及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萃卦揭示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除了五对基本哲学范畴外,唯物辩证法的其他相关范畴在相应的卦中也有揭示。其蕴含的深刻哲理与辩证思想,在相应诸卦中也从不同角度或侧面进行了揭示。
如果把六十四卦所展现的种种现象相互割裂独立开来,您会感觉满头雾水,神秘玄幻得摸不着头脑,今天我们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构建起桥梁,联系起来看,捅破了窗户纸,您就会豁然开朗,发现这个世界别有洞天。
《易经》所讲的“义理”,“用今天的话说,接近‘哲学思想’为主兼含宇宙观、人生观在内的特殊概念。《周易》一书既以‘象数’示人,而通过‘象数’的展示,所表露的乃是丰富的寓有精奥睿智的‘义理’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周易》的‘义理’内涵,即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所蕴蓄的象征意义及哲学理致。”(张善文《象数与义理》)
掌握《易经》这门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辩证哲学,需要运用联系、发展的眼光辩证看问题:
一是物极必反。“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事物的发展不可能停留在一种状态凝滞不变,发展变化是事物存在的基本状态。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否极就会泰来,泰极就会否来(《易经》否、泰两卦深刻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物极必反的基本规律)。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顺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逆境转化。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这一亘古不变的规律,首先在《易经》中进行了比较朴素的揭示。这种本质规定性,在剥与复、蹇与解、损与益、升与困、兑与涣、既济与未济等其他卦中都有不同的体现,也是演绎《易经》的内在根据。物极必反思想构成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的基本内核,“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吕氏春秋·博志》)揭示物极必反规律的三种情形。有了对规律性的深刻认识后,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应该坚持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发展而不僵化,联系而不孤立,当然会避免片面性和狭隘性,就会注意普遍性和特殊性,就可能避免简单、机械、呆板、纰漏的行为发生。
二是居安思危。基于对物极必反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易经》所揭示的道理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这一思想在否、泰、豫、大有、大壮、大畜、恒、丰、晋、升、既济等卦中有深刻的体现,而且始终贯穿于《易经》之中,每卦象辞所揭示的核心启示,就是站在居安思危角度所敲响的防范风险的警钟。
三是中庸致和。对世界有了客观辩证的认识,也具有了忧患和危机意识,在变动不居的世界里,在纷扰变乱的社会实践与生活中,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态度、原则、方法应对层出不穷的事件和问题呢?《易经》中,在坤、蛊、离、蹇、解、夬、姤、困、震、既济等卦中多处出现“中道”,在需、讼、履、同人、豫、观、离、晋、益、姤、井、艮、巽、涣、节等卦中多处出现“中正”,后由孔子倡导、子思阐发形成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的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称之为中庸之道,是儒家修行的法宝。中庸之道,用现在的文化成果表述,一言以蔽之,就是按规律办事。当我们站在哲学角度来学习研究《易经》,你会发现,它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问,是人们认识世界、顺应时势、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智慧宝典。
四是悔吉吝凶。《系辞上》云:“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悔,后悔;吝,心上有事放不下,有包袱,举棋不定思虑过重,呈现患得患失的心态。悔生吉,吝生凶,是人事的基本规律。悔吉吝凶规律也是易理的基本规律。
五是变通致久。《系辞下》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易经》的重要辩证法则。《易经》自古又被称为变经,变与不变是统一在一起的,所以,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王夫之说:“《易》兼常变也。”变是《易经》所反映的本质规定性。《系辞下》云:“《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易经》揭示发展变化的规律是恒常通久的法则,在恒常通久中表现着“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这种规律被称为“天行”,即天道运行的规律,也就是自然规律。世间万物都在变,唯有规律是不变的。天道规律永恒不变的最高表现就是天高地卑、阳尊阴卑。事物发展变化必然遵循天道运行规律,体现尊卑长幼的秩序,这种常变规律是《易经》成卦的根本原则,也是贯穿《易经》的主线,如果偏离这条主线,则偏离了易理。《易经》是关于天道、地道、人道的学问,展示演绎世间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恒常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自然规律),不违天(自然)逆常(规律),顺时适变,才能变通致久。事物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是《易经》最根本的辩证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