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祸不单行

祸不妄至,福不徒来。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

——————————————————————————————

有道是“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贫难改旧家风”,天性乐观豁达的马如是,虽然得到远古大神的青眼,但在面对残酷的现实时,仍会不由自主地,依照最悲观的情形,去做最周全的打算。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他知道那一夜,陨石闹出的动静太大了。那夜,陨石划破苍穹,天地仿若白昼。与此同时,陨石冲入大气层,与空气摩擦,燃烧的过程中,产生了“轰隆隆”的巨响。

这般惊天动地的场景,或许有人没注意到。

但指望大多数人,看不见,听不到,那不但是在,不拿别人当人看,也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

得宠思辱,居安思危。能放低心态,拉下面子的,才是聪明人。马如是生来谨慎小心,他知道除了自己,其他人也必然旁观到了这天地异象,他不能闭上眼睛,就当天黑,更不能赌,没有漏网之鱼。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有人观察到,他与陨石近距离接触的场景,那绝对是天崩地裂的开局。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之下,他内心的恐惧,便如滔滔不绝的江水。他生怕被人当做异类,既害怕同伴们异样的眼光,又担忧自己会被当作怪物排挤。另一个后果更严重,那就是被军队的长官,以屏蔽危险,获得安全为由,直接按照‘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原则,将他军法处置。这两种场景,无论哪一个,都不是他愿意面对的。

路不铲不平,事不为不成。

就此逃亡,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天下之大,只会种地,和一些在军队里,习得的杀人本领的他,又能到哪里去?他前进的每一步,都是浸满了血和泪,他绝不能容许,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重新跌回那暗无天日的、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没有未来,没有希望的深渊。

所以,不想重走荆棘路的他,下定决心,要瞒天过海,他要保住,自己当下拥有的一切。

通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他的思绪,仿若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一个“三人成虎”的故事里。

在赵国都城邯郸,一日清晨,集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吆喝声、议价声,交织成一片喧嚣。

突然,一个人神色慌张,边跑边扯着嗓子高喊:“街上来了一只老虎,大家快跑啊!”

众人听闻,先是一愣,不少人面露狐疑之色,毕竟这都城戒备森严,哪来的老虎?

可随着这人的呼喊,周围几个不明就里的人,也跟着叫嚷起来:“老虎来了,老虎来了!”

刹那间,恐慌如同汹涌的潮水,迅速蔓延扩散。

集市上的人们,慌乱地四散奔逃,你推我搡,场面乱作一团。一些运气不佳的倒霉蛋,更是被踩踏得奄奄一息。

但实际上,街上根本没有老虎的踪影,只是最初那人看错了,把一只体型较大的黄狗,误认成了凶猛的老虎,而后面跟着叫嚷的人,不过是人云亦云,压根儿没亲眼见过所谓的“老虎”。

仅仅因这几个人的随口呼喊,就引发如此大规模的恐慌,让整座集市陷入混乱。不能不让人慨叹,“一人道虚,千人传实”的威力。

同时,这看似平常的市井传闻,实则蕴含着深刻警示:众人在缺乏确凿证据时,往往极易仅凭他人的只言片语,就盲目跟风,全然丧失自己的判断力。

马如是敏锐地认识到,同伴们如果对他死里逃生,产生怀疑,恰似集市众人,听闻“老虎”传言后的慌乱,这对他是非常不利的。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很多时候,人们并没有辨别真相的能力。他绝对不能任由他的伙伴们,捕风捉影,推波助澜,那会让他的生存空间大幅缩减,甚至可能因此,导致他死无葬身之地。为了活着,为了保有当下的一切,他决定,用另外一个他定义的“真相”,来代替同伴眼中的“真相”,这未尝不是一种思路。

深知谣言可怕的马如是明白,仅仅认识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在这混乱的世道,不仅陌生人之间,容易被谣言左右,就连最亲近之人,在谣言的冲击下,也可能动摇信任。此时,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了另一个故事——曾子之母听闻曾子杀人的故事。

虽说马如是秦国人,与曾子身处不同国度,但曾子的大名,使得这故事流传甚广。

他曾在市集听往来客商,绘声绘色地讲起。

曾子在鲁国,以孝闻名遐迩,备受敬重。然而,有一天,鲁国境内,流言蜚语突起。当时就有人传言,曾子在外面杀了人。

彼时,曾子的母亲,正在家中安然织布,听闻此言,起初只是淡然一笑,手中的梭子,依旧有条不紊地,穿梭不停,她打心眼里,笃定自己的儿子,不会做出这等恶事,对亲手养大的儿子,品行如何,她是了如指掌的。

可随着传言愈演愈烈,一个、两个,越来越多的人,跑到她家门口,言之凿凿地诉说着,曾子杀人的“消息”,曾子母亲的脸色,渐渐变得惨白,手中的梭子,也开始不听使唤。

最终,在恐慌与担忧的双重煎熬下,她竟丢下织布机,翻墙而逃。

待曾子后来平安回家,一切真相大白,不过是一场误会,可母亲却因偏听偏信,差点酿成大错。

这个故事,进一步给马如是敲响警钟:谣言的力量,不容小觑,当众人都在传播不实信息时,即便彼此再亲近、再了解,也可能陷入深深的怀疑与慌乱之中,他必须避免同伴们,像曾子母亲一样,因他人的言语,而动摇对他的信任。因此,他一定要如期返回,用事实说话,不给谣言,扩散的时间。

马如是从曾子之母的经历中,深刻认识到,即便是最亲近的人,在铺天盖地的谣言面前,也会失去判断,发生动摇,进而诞生盲从的心态。

这让他不禁思考,除了谣言本身的威力,是不是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突然,他想起了那个关于冯妇的故事,在信息混乱、沟通不畅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陷入更深的误解,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在那遥远之地,有个风俗独特的国度,人们把“火”叫作“虎”,发音毫无二致。那个国家房屋多以茅草覆顶,火灾频发,百姓深受其苦。

有一回,一位外出游历的商人到了晋国,听闻此地有个叫冯妇的人勇猛非凡,善于与虎搏斗,且冯妇所到之处,老虎绝迹。商人回国后,便将此事添油加醋地,告知了本国国君。

国君听闻,喜出望外,心想若能请来冯妇,定能保国安民,祛除虎患。于是,他不惜重金,备下用马四十匹、白玉两双、文锦十匹作礼物,委派商人作为使者,远赴晋国聘请冯妇。

正义感十足的冯妇,接到邀请,欣然应允。

抵达该国时,国君以最高礼遇相待,命人驾车,空出尊贵的左边座位,亲自到国门外迎接,而后又一同乘车驶入宾馆,将冯妇奉为上宾,每日珍馐佳肴不断,盛情款待。

谁能料到,次日城中突发大火,火势汹涌,浓烟滚滚。百姓惊慌失措,奔走相告,大喊“虎来了,虎来了”,本意是呼喊众人快来救火。

冯妇听闻,以为真有老虎肆虐,顿时热血上涌,捋袖伸臂,毫不犹豫地,跟随众人冲了出去,四处寻找老虎的踪迹,却哪有老虎的影子。

此时,大火愈燃愈烈,已迫近宫殿、店铺,众人慌乱间,簇拥着冯妇,朝着大火冲去,冯妇不明就里,还在奋力寻找老虎,最终被大火无情烧灼,惨死于火海之中。

而那个信口开河的商人,因虚报信息获罪,可冯妇直至生命尽头,也没弄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冯妇的悲惨遭遇,让马如是深刻认识到,沟通至关重要,应将其视为关键所在。

在信息混淆、沟通不畅的情况下,人们极易产生误解,进而做出错误的行动。

他如今面对同伴们的质疑,就如同冯妇身处异国他乡,面对混乱的呼喊一样,必须要澄清误解,让大家明白真相。

温故而知新。马如是将这三个故事,在脑海中细细咂摸,犹如一位睿智的棋手,在复盘复杂棋局。

他深知,如果同伴们,对他死里逃生的怀疑,恰似集市众人听闻“老虎”传言后的慌乱、曾子母亲听闻不实传言后的盲从,以及冯妇误将“火”当作“虎”的盲目,皆因信息不明、缺乏了解所致。

他必须谨言慎行,用智慧化解同伴的猜忌,绝不能让他们如同集市众人、曾子母亲和冯妇一样,陷入偏听偏信、盲目行动的泥沼。

终于,在五日之后的,天色微明之际,马如是望见了,秦国营地的旗帜,在晨风中轻轻飘扬。

他心头一热,暗自思忖:考验自己智慧的时候,终于到了。

这一时期的秦军,深受《尉缭子》的影响,特别重视制度的建设,在交通和人员的管制上,有一套严格、完善的军事制度,用以确保军队的运作有序。

为了有效防止敌方间谍,混入军营,保障军营安全,普通士兵回营,需要对暗号。

暗号形式,包括口令、特定的声音或动作等。

口令一般是,简单且易于记忆和传达的短语或词汇;

声音则是特定的哨声、呼喊声等;

动作通常是,某种特定的手势,或肢体动作组合。

举个例子来说,外出的士兵回营时,在一定距离外,守营士兵喊出“秦王威”,回营士兵需回应“震四方”,以此确认身份。

这种方式,简单直接,能在短时间内,快速确认己方人员身份,尤其是在光线较暗或人员混杂的情况下。

当然,这些是应对普通的士兵回营。

侦查士兵回营时,程序更复杂,必须经过两道确认身份、保证安全的措施。

首先,是查验凭证。证件类型有“符”或“节”,供侦查士兵使用。“五人为伍,共一符,收于将吏之所”,符是用竹、木或金属制成,上面刻有特定的文字、图案或符号,分为两半,士兵外出时携带一半,军营留存另一半,回营时,将两半合对,相符则证明身份。节则是一种更为正式的凭证,形状、材质和装饰,更具特色,代表着士兵的侦查任务和身份权限。

凭证相对暗号,更具权威性和可追溯性,伪造难度较大,能有效区分不同任务、不同部队的侦查士兵,便于军营的管理和安全防范。不足之处在于,它比暗号更换频次低,不具有灵活性。

通过第一道验证,事情并不算完。为了防止敌方人员,杀伤我方人员后,浑水摸鱼,侦查士兵回营时,还要由与他同属一伍,或一队的熟悉战友,或其上级军官来确认身份。

由熟悉的人确认,虽不能百分之百杜绝冤假错漏,却已是程序上,能做到的极致。如非特殊情况,再继续深入,就只是在空耗人力物力,造成产出与投入的严重不对等。

这些熟悉的人,会通过外貌、口音、体态特征等方式,来判断是否为己方人员。比如,同伍(队)的战友,会根据彼此的面部特征、身上的特定疤痕或纹身等,以及平时相处的习惯动作、说话方式等进行辨认。

这种方式的优势,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认识和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尤其在暗号或证件,可能出现遗失、泄露等特殊情况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补充、确认手段。

马如是先是深吸一口气,如同即将登台表演的名角,快速在脑海中梳理了一遍,之前精心构思的说辞,又不动声色地观察了一下,等在第二道关口,先期回来的,其他斥候小队成员的表情。

发现他们,望向站立营盘外的自己时,眼中的惊恐与怀疑犹如实质,仿若见了从地狱归来的恶鬼一般,呆立在原地,眼睛瞪得极大,满是惊恐与难以置信。

紧接着,就见扎堆聚在一处的他们,交头接耳,神色慌张不安,仿若热锅上的蚂蚁。

这还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马如是心中愈发笃定,要谨慎行事。

和守营士兵确认好身份后,他有意放缓脚步,以便给自己更多的思考时间,做出更全面的准备,从而更充分地应对接下来的诘问。

可无论他怎么放缓脚步,脚下的路都有尽头。

时间紧迫,只能随机应变了。

至于结果,人死鸟朝上,不死万万年吧!

还未等他开口说话,其中一个行动迅捷的、便急不可耐的,围着他转了一圈,然后看着他映照在太阳底下的影子,又放心大胆的向他靠近,拉着他的手,在他身上摸摸拍拍,尤其是对于他的脖颈和头颅,更是重点照顾。

却原来,那夜陨石划破夜空,仿若一道灭世之光,裹挟着无尽的威压,朝着马如是呼啸而去的时候,他的小队,恰好也在附近,故而将那惊悚至极的一幕尽收眼底。

尤其是陨石,与马如是脑袋猛烈撞击,鲜血飞溅的场景,更是深深烙印在他的心头。而后,陨石原本熊熊燃烧、仿若要将苍穹点燃的火焰,刹那间熄灭,天地瞬间陷入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

在那诡异的情况之下,秉持着“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明哲保身想法的他,便没敢贸然靠近,在黑暗中,为马如是默哀后,便不再放在心上。

毕竟,在这人命如草芥的战乱年代,大家对朝生夕死,早已习以为常见。且满心以为马如是,在那般惨烈状况下,绝不生还可能。

可如今,马如是完好无损地,站在他的面前。头上别说致命重伤,就连一丝细微的疤痕,都未曾留下,这如何不让他,震惊得合不拢嘴。

对方的手,摸的马如是很不爽,但为了能重新融入集体,他暗自忍耐着。甚至主动邀请,那些心有疑虑的,上前看个仔细。

经过认真核对,确认无误。

履行完入营程序,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之间,竟面面相觑,没人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来。

众人的沉默,在空气中蔓延,气氛略显凝重。

心虚的马如是,心中不由一紧,下意识地抬手,摸了摸脑袋,这里早已完好如初,可那夜那惊心动魄的场景,在他脑海里,同样历历在目,那种发自心底的绝望和无助,仍然像毒蛇一样缠裹在他的灵魂上,挥之不去,斩之不绝。

他张了张嘴,正欲开口解释,却硬生生忍住了,他心里清楚,此刻急于辩解,只会越描越黑。

于是,他先定了定神,环顾四周,平复情绪后,看着同伴们仍有惊愕的面容,缓缓开口说道:“兄弟们,我知道大伙,看到我现在完好无损,心里定是满是疑惑,说实话,我那夜经历的,也真是一段,九死一生的历程。

想必大伙,都听到了,那阵惊天动地的声响。我当时离得近,只见一道强光闪过,接着便被一股巨大的冲击力掀翻在地,当场就昏死过去。

我知道大伙,听了我的话后,肯定还在纳闷,我为啥能活着回来。

其实我也觉得很神奇,我醒来后,发现四周一片漆黑。

等眼睛适应了黑暗,就赶忙检查了自己的身体。

发现胳膊腿都齐全后,才算是彻底的缓过神来。

然后我就顺着记忆中的方向,一边摸索着继续探路,一边认真感觉自己的身体。

虽然没有丢了吃饭的家伙,可我真怕,有个其他好歹,稀里糊涂的送了命。

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探查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好像是有些不一样了。

身体比以前更有劲儿,脑子也更清醒。

我猜可能是极度惊吓之下,反而激发了我的潜力。

就像咱们练兵的时候,突破了自己的极限,就能有新的收获。”

为了取信于同伴,谨言慎行的他,有意泄露自己收集到的情报。他深知此举不妥,从原则上讲,是绝不应为的,然而,受形势所迫,他唯有先着眼当下,方能谋求未来。毕竟,若连眼前这一关,都无法闯过,那明日的美好,便与自己绝缘,一切都将成为泡影。

马如是在说这些情报时,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不仅详述了赵国军队,营地的兵力分布、换岗规律,还提及了粮草运输车队的路线、护卫情况,以及军官与士兵生活条件的巨大差异,言语间不经意流露出的沉稳与干练,让众人在惊讶之余,也暗暗对他刮目相看。

但马如是心里清楚,光靠这些,只能暂时的,转移一下大家的注意力,还不足以完全打消他们的疑虑。

于是,他话锋一转,主动提及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时,遇到的一些小困难,像是不小心,掉进了一个隐蔽的陷阱,费了好大劲才爬出来,腿部还受了些擦伤,说着便挽起裤腿,露出几处确实存在的淤青和擦伤,这些伤,其实是他为了应对盘问,而特意准备的,但此刻,正好派上用场。

接着又讲到途中,差点迷失方向,靠着辨别星辰,和树木的生长方向,才找回正途,还幽默地调侃自己,当时慌乱得像个无头苍蝇。

众人听着他绘声绘色的讲述,看着他展示出的“证据”,脸上的怀疑之色,更是褪去了几分。

马如是见状,心中稍安,继续说道:“兄弟们,传言不可听,听之不可说,以讹传讹,必失其实。

咱们都是在这刀光剑影里讨生活的人,最重要的是互相信任。

别人的话,我们既要相信,也要注意甄别。有些时候,别人告诉你的,不一定为实,你以为的,你以为,在有些情况下,也并不是你以为的,你以为。

就像我曾听闻,在赵国集市上,有人喊大街上,来了老虎,结果大伙跟着乱跑,最后发现啥都没有;还有鲁国曾子之母,一开始坚信,儿子不会杀人,可听多了旁人的传言,自己也乱了分寸;再就是那个冯妇,本是打虎的英雄,可到了异国他乡,不明就里,误把喊救火,当成喊打虎,稀里糊涂送了命。”

想要让别人相信自己,除了说之以理,关键是还要动之以情。

在对伙伴喻之以理后,马如是稍作停顿,然后用饱含深情的话,继续说道:“我马如是,是个啥样的人,大伙平日里也都知道,咱历来是一个唾沫,一个钉,有一说一,绝不含糊。

了解我过去的人,也应该清楚,我和大伙一样,都是苦出身,这条命,算是捡回来的。

上次我受伤的时候,要不是你们,不顾危险把我背回来,我这条命早就没了。

从那以后,我就发誓,不管遇到什么,我都要和你们一起,生死相随。

你们就是我在这世上最亲的人,这份恩情,我是一直记在心里。

我向大家保证,我还是以前那个,和大家一起出生入死的马如是,我绝对不会做任何,伤害军队的事情。

如果我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大家随时指出来,我一定改正。”

马如是说完,众人之前浓烈如实质的怀疑眼神,早已荡然无存。

这时候的他们,怀疑的不是马如是,而是在怀疑,说马如是死亡的伙伴,眼睛是不是出了毛病,或者说别有用心。

毕竟,在这个缺医少食的战乱年代,即便斥候,算是军中身手较为矫健、经验相对丰富之人,可相较于常人,身体素质方面的优势,也并不突出,他们不过是矮子里面拔高个,远远达不到优中选优的程度。

虽说斥候的伙食强于普通士兵,不至于像普通士兵一样,普遍患有夜盲症之类的毛病,但人在夜间的视物能力本就有限,再加上那夜,惊心动魄的一幕,以及随后的黑暗混乱,视觉、记忆都是受到极大干扰的。

而人的大脑,在极度惊愕与混乱的情况下,往往会不自觉地,将幻想的事,当成真事,来填补记忆的空缺。如果再跟别人一交流,那更是“假作真时真亦假”。

另外,人心隔肚皮。谁也说不准,那个说马如是死亡的人,和他之间是否有私仇,军营不是一潭清水,谁也无法确认两个人,是否有看不对眼的时候。

再者,常言说得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看着毫发无损的马如是,他们脑海中不由自主的闪回,陨石袭来的恐怖场景,当时的自己,好像并没有直接,看到马如是的死亡场景。

只是同伴中,有人说马如是死了。然后,刚经历一场乍明忽暗、眼睛不能视物的他们,便根据常理,你一言我一语的,给马如是盖棺定论了。

当时倒是有人提议,去勘察一下现场。

可多数人,并不愿意横生枝节,一来,因为任务最大,他们要以完成任务,为第一要务。

二来,山路难行,望山跑死马,为了不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那当然是要选择——老绵羊过冬,各顾各!

三来,则是投入和产出严重不对等,如果他们翻山越岭,精疲力尽的找到马如是,而这时马如是已经死亡,他们所能做的,最多也就是,把能表明马如是身份的遗物带回。

如果马如是伤而未死,他们则会陷入救与不救的道德两难关卡。如果选择拯救,就要消耗宝贵的人力和物力。如果不救,又难以越过道德的束缚。所以综合考量下来,他们小队的人,集体决定趋利避害。

视而不见,是在当时情况下,对他们最有利的选择。

过后之所以,把马如是死亡的情况传开,也只是按照正常情况报备。

如今正主回来了,之前的那些论断,如今看来,必然是无稽之谈。

是相信活生生地,站立在他们眼前的马如是,

还是相信那些,没有经过确认的信息,是个人,都知道,该选择相信哪一个。

况且,眼前的事实,由不得他们不信,也由不得他们,不怀疑是自己,脑补过度了——日月有数,大小有定。顺道(规律)者昌,逆道(规律)者亡。按照故老相传的说法,妖魔鬼怪,见不得天光,更会主动避开军队。一者是因为,太阳是至刚至阳之物,与太阳过多接触,是弊大于利。二者是因为,军队乃暴力机器,军人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军人杀人,是人心,也是天意。神鬼怕恶人,军人更是集恶之大成者——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恶之,人道厌之,有道者不处。杀过人的军人,身上不仅有杀气、煞气、还有怨气,所以没有千年修行的鬼怪,是不会靠近军人的,而且哪怕有千年修行的鬼怪,面对垂死状态的军人,也怕偷鸡不成蚀把米,被反向吞噬了。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上最难得者兄弟。马如是活着回来,便是最大的证伪。而且,他还带回了实打实的情报,从情理上说,若此时再多说什么质疑的话,反倒容易让人觉得,他们是在嫉贤妒能、故意编造故事、混淆视听,这在极为看重袍泽之谊的军队里,可是大忌。

当然更重要的是,军营中,是严格限制吏卒的行动和言论的。

擅离职守、越界喧哗的违令者,会被施之重罚。

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传播流言,就更是取死之道。

最严重的情况,是族诛:

据始皇令“以古非今,谣言诽谤者族诛”的最高指示。

若在军队中传播的流言,被认定为诽谤朝廷、诋毁时政等,造谣者及其父族、母族、妻族都可能被诛杀。

其次是弃市:对于传播流言情节稍轻,但也对军队秩序,或士气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能会被处以弃市之刑,即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以起到警示作用。

再次是连坐:朝堂实行连坐制度,在军队中也是如此。若有士兵传播流言,其同伍、同队或同营的其他士兵,若事先知道却不举报,也会受到牵连,可能被处以罚款、戍边、笞刑等不同程度的处罚。

即便是最轻的处罚,也不是一般人愿意忍受的——降职或剥夺军功.

如果是军官传播流言,除了上述可能的刑罚外,还可能被降职、撤职,剥夺之前所获得的军功和爵位,取消相应的待遇和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