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圈阅的艺术,一字之差的讲究
- 重生九七,从法院实习开始
- 潭州辰哥
- 2450字
- 2025-01-16 10:27:09
为了做好这次步行街的拆迁工作,院里把精兵强将都抽调过来,协助指挥部工作。
这天刚上班,还没等易辉上楼,就被邹为盛给一把拉住。
“易辉,等会龚院长过来,多注意点。”
龚民声平时很少露面基层工作现场,只有比较重大的场合,才会显露行踪。
“多谢邹哥!了解。”
越是年轻领导,对于细节上的关注就越高。
心气高,见不得下属有什么明显的错漏。
不到九点,甄益民开着他那台二手奥拓,后面跟着台红旗,开进了指挥部的院子中。
车刚停稳,甄益民迅速推开车门,一溜小跑来到红旗车前,毕恭毕敬的站好,等着龚民声下车。
易辉站在二楼,目睹了这一切。
这辈子还是第一次和龚民声接触,能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取决于等会的表现如何。
院里几位审判委员会的成员陆续抵达,跟在龚民声身后,踏上楼梯。
“易辉,一会儿如果龚院长问什么问题,斟酌着回答,别太直接。”
虽然易辉办事沉稳,但年纪摆在那里,万一有个把握不住,很容易造成误会。
邹为盛再次叮嘱了一句。
临时法庭设在二楼,分为办公室和简易法庭。
办公室是通间,进门之后一览无余。
“同志们!龚院长百忙之中过来看望大家,大家赶快欢迎!”
甄益民人未至,声先到。
算是给里面的人提个醒,免得让上级看到什么不该看的行为。
龚民声今年35岁,典型的实权少壮派人物,顶着个光秃秃,锃光瓦亮的大脑门,一看就显得非常智慧、强力。
“各位同仁!”
进门之后,龚民声迅速站定主位,洪亮的声音响起。
邹为盛领着办公室里的工作人员迅速起身,开始鼓掌。
这个时候要随大流,万万不可标新立异,易辉跟着站起,拍手应和。
“大家辛苦了!”
刚说完第二句话,掌声雷动。
龚民声很满意这种效果,双手抬起,朝下虚压。
“同志们的工作热情,都十分饱满!精气神保持得非常好!虽然这边条件简陋,但区委区政府改善民生的决心,需要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去体现,去落实,去执行!”
这个时候,要做出认真聆听状,配合领导发言。
“这次我代表院领导、审判委员会前来现场看望大家,希望各位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切实、踏实、扎实的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克服困难,不畏艰难,认真负责,协助指挥部快速处理好拆迁工作中的问题,做到无遗漏,无差错,无抱怨。”
“同志们!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决心?有没有恒心?”
不愧是领导,开口就像是作报告一样,还用设问收尾,让易辉好一阵恍惚,误以为到了什么培训会场。
“有!”
办公室里也不过寥寥七八人,但回应的声音,气势惊人。
龚民声笑容满面的在室内来回走动了一番,和每个人亲切握手,以示鼓励。
“你就是易辉吧?小伙子不错嘛!高高大大,一表人才,很能代表我院的精神面貌。”
过目不忘的本领不弱。
“龚院长好!”
被人热情的拉住双手,自然要给予回应。
“易辉现在由谁带?”
龚民声扭脸问向甄益民。
“目前邹为盛带。”
甄益民靠拢过来,沉声回答。
“小邹啊~现在手头上有些什么案子?今天我过来,不但是为了看望大家,也是现场办公。手里有什么需要审批的文件,集中拿过来,今天我们也来个快速处理。”
松开易辉的手,龚民声找了张桌子,大马金刀的坐了下去。
一旁的甄益民赶紧递过去一支笔。
“易辉,把你手头上那两份卷宗拿给龚院长批阅。”
邹为盛有心让易辉在院长面前露露脸,开口吩咐道。
拿起桌上两份卷宗,易辉翻到判决书那个部分,摆在台面上。
龚民声默不作声,翻阅起了整份文件,显得颇为严谨仔细,不放过每一页材料。
领导办公的时候,最忌讳有人开口打扰,以免打断了思绪,现场鸦雀无声。
翻看了大约十来分钟,龚民声拧开笔帽,开始在空白处,笔走龙蛇。
易辉离得最近,看到龚民声在第一份卷宗上签下大名,然后仔仔细细的画了一个完整的圆,作为结尾。
上辈子的工作积累,易辉明白这就叫圈阅。
圆圈越圆润,表示领导越认可。
但也有例外:如果圆圈画得太大,就意味着还有商榷的空间,需要单独请示。
第一份卷宗批阅完成,易辉上前拿起合拢,回身摆在办公桌上,这个案子可以准备结案报告了。
仿佛刚才看卷宗,耗费了巨大的精力,龚民声扭了扭脖子,才开始审阅第二份。
这次耗费的时间更长。
时而眉头紧皱,时而一脸严肃,把整个现场的气氛弄得异常紧张。
邹为盛有些把握不准,生怕有什么令对方不满意的地方。
“这段判决词为什么会用这样的开头?”
龚民声指着判决书上【判决如下】那一段问道。
正好是易辉当初鬼使神差,写下一段话的离婚案子,邹为盛觉得那个开头非常新颖,一字未改用了上去。
“龚院,案子是这么个情况……”
邹为盛走过来,开始向龚民声介绍案情。
甄益民心里有些急,生怕这种突破常规的遣词造句,惹来上级的不快,正准备出言批评一番。
“很不错!有理有据,合情合理,还是年轻法官有创新意识,在法律框架允许范围之内,能和当事人共情,充分体现了我们作为法官,人情味的一面,值得大家学习、参考、借鉴!”
没想到龚民声会当众表扬,甄益民差点措手不及,幸亏嘴不快,否则很容易下不了台。
“龚院长,我可不敢贪功。这段判决词的开头,是易辉所写,我觉得不错,照着这个思路写了出来。”
邹为盛这人能处,有功不贪,这样的机会,还拉易辉一起。
“哦?没看出来我们院里的实习生,还有这种格局。易辉,你很不错!年轻人的朝气,都体现在这段判词上了,好好干!”
领导说话,艺术性至少三四层楼高,如果不是易辉从后世回来,指定会热血沸腾。
龚民声提笔就写:同意。民声,1997年12月11日。
这种落款方式,易辉同样清楚。
少写了一个姓,表示心情很好,这份判决书将成为下次研讨会议上的范本,代表了一种认可。
一字之差,在外人看来,没有任何区别,只有跟在领导身边的人,才能看出来讲究。
体制内从来不缺乏这种门道。
等易辉将第二本卷宗收好,龚民声也把笔帽套好,代表着今天的现场办公,正式结束。
甄益民脸上堆着笑,显得有些谄媚。
“龚院辛苦了!为盛啊~一会儿你去安排下,龚院还有各位领导,中午在这边吃工作餐。”
邹为盛点头回应:“明白!”
“易辉啊~中午一起吃顿便饭。我妈昨天还在问:她老邻居的儿子现在怎么样了,正好趁着今天了解了解。”
工作时间结束,表面上是平易近人,其实也算说给在场的几人听。
“好的,龚院长。”
放在其他人身上,领导的这种和声细语,简直让人受宠若惊,可易辉心里很清楚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