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萧建
- 三国:带着太史慈投刘备
- 青稚寒冰
- 3273字
- 2025-01-22 18:30:05
“巨高公若要前往曹兖州处,实可与关司马一道。”
“哦?云长也欲往兖州,莫不是玄德有要事要交于吾儿孟德?”曹嵩闻言奇道。
关羽眼神示意纪清上前,郑重道:“此事说来话长,由泰明向巨高公解释为好。”
曹嵩眼见一眉清目秀的及冠年轻人走上前拱手见礼道。
“巨高公,小子纪清,有些话想请教巨高公。”
曹嵩闻言有些好奇,他环顾了一下堂下诸人,似乎隐隐以这位名叫纪清纪泰明的年轻人为主,便想继续听其解释,于是向纪清示意免礼继续。
纪清便续道。
“清听闻子冉先生言,郡王离世,巨高公动了前往兖州与曹使君汇合的念头,欲走泰山郡的蒙山尼山一路,请问巨高公是有何考量行此一路?”
曹嵩摆摆手道。
“哪有什么考量,泰山郡本是兖州地界。陶恭祖当前与吾儿孟德为敌,吾等自是越早进入兖州便越安全一分。
何况孟德亦遣泰山应仲瑗来信告知,仲瑗会在华县接应吾等,因此吾等便决定走这一路,只需从开阳经过即可。”
纪清顿了顿,道。
“巨高公,可知目前泰山郡的华县与费县尚在陶徐州手中?
华县与费县在陶徐州占领下属于对兖州的前线,巨高公此行路途凶险,实不可行此一途。”
曹嵩听到此言坐直了身躯,对着刘茂道。
“子冉先生,这是您的计策吗?用北海的客人劝吾勿行此道。”
显然曹嵩认为这是刘茂借他人之口再来劝说他了。
刘茂无奈地回答。
“巨高公,茂身为郡王身边幕僚,本就有为郡王出谋划策之责。
郡王生前便忧虑巨高公安危,茂亦需为郡王照顾好巨高公这最后一路,方为臣下之道。
泰明此言颇有道理,巨高公何不妨再听听泰明的建议。”
曹嵩再次看向纪清,纪清接着道。
“巨高公,倘若现在有一部士卒可护送您与家眷,沿沭水至下邳后转泗水前往定陶,走水路返回兖州,您会放弃走陆路进泰山郡再去鄄城吗?”
曹嵩闻言皱紧眉头。
“沿沭水至下邳?岂不是进入了陶恭祖管辖的腹地。吾等安全如何保障?”
纪清不慌不忙道。
“巨高公,此次护送益恩兄至郯城,吾兄长与云长兄带了一部士卒,正是为了应对进入徐州后的各种突发状况。
这一部士卒在日前曾在北海防卫青州黄巾,皆为北海的精兵。由吾等护送巨高公及您的家眷,巨高公是否可信任吾等?”
纪清真诚地看着曹嵩。
“你是说,你们此次前来琅琊,带了千名士卒?”曹嵩听了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正是!”纪清回头望了眼关羽诸人,众人齐声回应道。
曹嵩这回才低头认真地考虑这个方案。
对这个时代而言,走水路自然是比走陆路方便许多。
此前曹嵩一直想到开阳后便转向西北方向,原因是他不愿深入险地,而宁愿走陆路。开阳南面都是陶谦的管辖之地,对他而言确实比泰山郡更为凶险。
泰山郡毕竟目前还属于曹操管辖的兖州地界,从琅琊去兖州是最短的直线距离。但泰山郡同样是当前情况最复杂的,原因就是陶谦的丹阳兵、泰山兵前线都在此地驻扎。
如今纪清一行人出现在莒县,表示愿意护送其走水路去兖州,这个方案听起来就可以思虑一番了。
而且此行还有郑益打着前往郯城接郑玄的理由,将曹嵩一家隐藏在队伍当中可大大降低曹嵩一家直接暴露在陶谦麾下骄纵士兵的风险。
思虑再三,曹嵩又想到了个问题。
“吾等若随尔等到了郯城,接到了康成,又再用何种理由前往下邳和彭城?”
“到了郯城,益会亲自向家父说明一切,由家父出面与陶使君交涉。
陶使君应会卖家父一个面子不再为难巨高公,巨高公便可以不再隐瞒身份,云长兄与子义兄便可光明正大地护送巨高公走泗水回定陶。”
曹嵩闻言轻抚胡须,点了点头。
当前士林中无论是谁都会卖郑玄的面子,就算是骷髅王袁术或是吕布这种反复横跳之人,都不得不好好供着郑玄。
即便陶谦再一意孤行,也得掂量掂量得罪郑玄及其背后整个士人阶层的后果。
曹嵩毕竟还是当过太尉之人,虽然大体上已然倾向了这个方案,出于安全考虑,还是提了最后一个要求。
“我要先到尔等军营看过之后再做决定!”
堂下众人无不心头一喜,曹嵩此言便代表了他已同意了这个方案,只需太史慈及其麾下展现出不弱于陶谦麾下丹阳兵的战斗力,此事便是板上钉钉了。
于是众人便等待曹嵩更衣后,一起前往城外的军营。
果然,曹嵩及曹德看到了军营的将士都是眼前一亮,太史慈的军营一看便是精锐,士气相当高涨。
曹嵩也不犹豫,当即表示要与纪清等人一同前往郯城。
然而此时,琅琊国相萧建亲自过来了。
萧建在纪清等人拜访曹嵩时便得到了手下人的汇报。
萧建本不愿在刘容逝世的这个时间点多事,他知道郡王逝世前的忧虑,因而对于曹嵩的离去他亦非常上心。
听到手下人报告曹嵩随着纪清等人来城外军营,萧建下意识地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
他需要亲自向和曹嵩问个明白,方不负郡王的信任。
曹嵩刚走出军营准备回城,见到萧建前来,疑惑道:“子成(萧建字)前来可是有何事?”
“巨高公!”萧建身着绿色官袍,是个长相普通的中年男子。
“建闻巨高公来城外军营,担心巨高公误入有心人的算计,故前来一探究竟。”萧建倒也直言不讳。
“有心人?可是说的益恩等一行人?”曹嵩听闻此言,皱眉道。“益恩一行乃将前往郯城接康成回乡,兴许不是子成口中的有心人。”
“若不是有心人,接康成公本不需如此多兵马?建断言,这些人必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不然何须来到莒县,还言可以护送巨高公回鄄城。”萧建斩钉截铁道。
曹嵩听了亦觉有理,虽说太尉一职是贿赂宦官和灵帝换回来的,但多年的为官经验亦让他开始反应过来。
纪清等人这支兵马的目的恐怕不是只接郑玄这么简单,他们并没有解释接个郑玄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士卒。
被萧建这么一提醒,曹嵩有些后悔刚刚那么快答应纪清一行了。
但他心中又隐隐觉得,纪清刚刚向他解释时的语气真诚得不似作伪。
曹嵩有点举棋不定,思来想去,还是唤来曹德。
“仲范,你去请泰明过来。单独请他一人,先不要惊动其他人。”
曹德便回身返回军营,装作不经意的,跟纪清说曹嵩要请他问询路线的问题。
纪清没多想,便出营来到了曹嵩身旁。
“泰明,这是琅琊萧国相萧子成。
刚刚子成向老夫进言,接送康成本就不需如此多兵马。
你是否可以在此坦诚告诉老夫,尔等安排这批兵马,具体何为?”
纪清闻言,暗叹一声自己还是太过于看轻古人的智慧了。
纪清心中暗自转了几个念头,他知道曹操将开始定陶沿泗水直下彭城攻打徐州,他想要助徐州防备曹操,但目前他们的做法没有一个是对徐州有利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帮助曹操的,徐州人也不会相信自己的做法。
如果被曹操知道纪清的真实目的,曹操也只会认为其军中有北海的细作,将曹操的战术意图透露给了孔融,孔融派了一支军队插手自己攻打徐州的战略,意图不明,很有可能事后会迁怒于孔融。
因此他不能直接告诉曹嵩最真实的想法。
所以还是得用调解汉室忠臣的那套说法,只是萧建会相信吗?
纪清不确定,萧建作为多年的琅琊国相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但他也只能用这个理由了。
想明白了之后,纪清开口先问道。
“巨高公,萧国相,清请问在汝等心中是如何看待陶使君呢?”
曹嵩和萧建面面相觑,良久才由萧建开口道。
“陶恭祖性格刚直,作风强硬。虽与吾等不合,但不可否认,陶恭祖乃一治世良臣,这些年在他治理之下,徐州得以修生养息,恢复民生,百姓对他十分恭敬。”
“萧国相,陶使君此些作为,能否称为大汉忠臣?”纪清追问道。
萧建点点头。
“萧国相,在你看来,曹使君可否被称为大汉忠臣?”
萧建闻言望望曹嵩,心里想这难道能在曹嵩面前说曹操不是大汉忠臣吗?况且曹操从董卓乱政开始便一直站在反董的前线,忠臣根本毋庸置疑。
不过纪清没有让萧建开口就继续道。
“在清看来,曹使君亦为大汉忠臣。
昔年曹使君与关东诸君会盟于酸枣,诸君不思在前线救出天子,反而只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只有曹使君亲率兵攻打荥阳,虽被董卓西凉军击败,但此举已无愧为大汉忠臣。”
自己儿子被外人称赞,曹嵩心里还是挺受用的。
纪清接着道。
“如今董贼虽然伏诛,然仍有李傕郭汜等西凉贼将把控朝廷。
朝廷蒙难,国贼未灭,吾等关东诸君实不应在此相互攻讦,使天子蒙尘。
孔府君与平原刘府君为保朝廷大义,自是不希望看到陶使君与曹使君相互掣肘,便派出云长兄与吾兄长,希望在接回康成公之际,能够使双方化敌为友。
此便是吾等带如此多兵马的缘由。
吾与几位兄长一路来到琅琊,便听闻郡王逝世,此时陶使君已然年迈,重用曹宏等小人,难不保会对巨高公动手,故清与诸位兄长便决定一定要护住巨高公,才不至于使两州百姓陷入无休止的战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