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五年秀才,十年举人!
- 大唐李承乾,请陛下赴死
- 在下陈小怂
- 2014字
- 2024-10-19 01:05:48
李世民握了握拳头,极不甘心。
他知道其中的困难,却不想朝堂被门阀士族所垄断。
李世民似乎想到了什么,猛地看向站在面前的魏征,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希冀的光芒。
“太子可有说应对之策?”
“若是普及蒙学,应当如何推行?”
李世民将希望寄托在了李承乾的身上!
他认为李承乾能够想到完善科举的方法,同时也指出了蒙学这个核心问题,自然也会有应对的办法!
魏征神色一怔,面对李世民的询问,他一拍脑袋懊悔道。
“这...”
“臣忘记问殿下了。”
魏征先前在东宫听到李承乾指出这个核心问题的时候,内心就彻底绝望了。
脑子里一团糟!
他根本没想过李承乾还会有什么应对的办法,就失魂落魄得离开了。
这会回过神来,恨不得抽自己两巴掌。
或许李承乾真有办法呢?
李世民听的直摇头。
“你啊你啊!”
“如此重要的事情,怎么不问呢?”
“做事太过疏忽大意了吧!”
李世民都恨不得跑去东宫询问李承乾的想法,但是他拉不下这个脸!
魏征羞愧得低下头,不敢反驳。
房玄龄打量了魏征几眼,站出来说道。
“魏大人,之前陛下让你带去东宫的几份奏章呢?”
闻言,魏征伸手摸向袖口,空空如也,表情一僵,回想道。
“落在东宫了!”
房玄龄眼前一亮,笑呵呵得说道。
“奏章事关重大!”
“那就要劳烦魏大人再跑一趟东宫了!”
“这次见到太子殿下,正好也能够问问他对普及蒙学的想法。”
李世民也来了精神,深以为然得点点头道。
“魏爱卿,快去东宫将奏章取回!”
“这次别忘了问问太子的想法...”
“不用着急回来!”
有人跑腿,李世民自然是乐意的!
魏征不去的话,总不能让他去吧?
迎上李世民等人期许的目光,魏征当时看向他们的眼神都不对劲了。
好好好,搁这等着他呢?
李世民一句不用着急回来,都把魏征给干懵了!
取奏章是假,问策太子是真。
昨天抽马鞭的时候,怎么没想到今天呢?
“臣明白!”
“臣这就去!”
魏征连忙答应一声,转身就往殿外走去。
房玄龄与杜如晦对视一眼,也不打算离开了,而是继续在太极殿等着魏征回来。
他们的心里也很想知道,李承乾是否真的有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经过此事,李承乾在房玄龄等人心中的印象也都发生了转变。
东宫。
李承乾看着去而复返的魏征,无奈得将手中的几份奏章递了过去。
“魏大人,你刚才走的也太急了吧!”
“这些奏章都给落下了!”
“你带回去交给父皇吧。”
魏征看了不看那些奏章,从李承乾手中接过之后,就胡乱得塞进袖口中。
目光始终盯在李承乾的身上!
他可不是冲着这几份奏章来的。
“殿下,臣还有一事想问...”
“先前殿下提到的普及蒙学,虽任重道远,可否有好的办法?”
魏征看着面前的李承乾,迫不及待得开口询问道。
李承乾似乎预料到了魏征会这么问,并不觉得意外。
之前看着魏征失魂落魄离开的时候,李承乾就猜到他会折返回来。
以魏征对科举制度的看重,不可能不问!
李承乾沉吟两秒,“若只是想要尽快普及蒙学,朝廷可以开设学堂,只招收具备一定学识的读书人,系统化得教导他们如何成为教书先生!”
“这个教书先生速成班可以是三个月为限,或是半年时间!”
“培养出来的这些教书先生,就将以朝廷的名义,分派到各地州县开办私塾!”
“由朝廷给这些教书先生发放俸禄,面向底层百姓免费启蒙教学,不收取任何费用。”
......
魏征听的聚精会神,生怕错漏了一个字。
虽然李承乾话里有许多陌生的名词他听不懂,但也能够听懂李承乾这番话的意思!
魏征有些惊讶!
以往学堂都是教导学生,从未听说过专门培养教书先生的。
朝廷想要普及蒙学,最为缺乏的就是教书先生!
按照李承乾的办法,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够培养出一批教书先生。
根据这样的速度,用不了几年时间,朝廷就可以培养出成千上万名教书先生,这些教书先生每年启蒙的学生,将会是数十上百万计!
这无疑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普及蒙学的问题,从而让更多的底层学子都能够参与到科举考试中!
魏征认真思索,眉头时而舒展,时而紧皱,突然看向李承乾,面露为难道。
“殿下,此法虽好,可年轻学子大多都是专心科考,少有人愿意去当教书先生...”
“朝廷开办学堂,恐怕也稍有读书人愿意参与。”
读书人群体本身就少,大多数读书人从启蒙开始,一门心思全都是奔着科考在努力。
尽管科举中榜的概率极低,可谁也不会愿意放弃这个鲤鱼跃龙门的机会。
一旦高中,无疑是改变一生!
好比范进中举,从二十岁开始一直参加科考到五十四岁高龄都不肯放弃,就能明白读书人读科举的执着有多深。
只有那些上了年纪,科考无望的读书人,才可能甘心去私塾当教书先生。
魏征此刻担心的就是没有读书人愿意去上这个教书先生速成班!
李承乾似乎早已考虑到这个问题,不假思索得开口说道。
“读书人参加科举无非是为了功名。”
“倘若朝廷愿意给这些教书先生们一个职级的头衔,孤相信会有年轻学子们愿意报名参加的!”
“就好比说,凡是从这所学堂出来的教书先生,服从朝廷的委派,在地方州县教书满五年,可擢其为秀才,教书满十年者可擢升为举人...”
不参加科考就能获取功名,谁会不愿意呢?
要知道多少读书人一生连个秀才的功名都博不到。
更何况是教书满十年还能成为举人!
朝廷如果真的发布这样的榜文,学堂的门槛都能被读书人给踏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