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胜在汉中的南郑调兵遣将之时,青峰道长找着他劝道:
“如今祖龙从秦龙身上撕咬了一口,其势正盛,切不可与之争锋啊!否则必遭龙气反噬!”
刘胜道:
“现在并非是我要与之争锋,而是晋军要来攻我汉国,
当此之时,若不奋起反击,难道要将这些地盘白白交出去吗?”
程崇道:
“依弟观之,祖龙应该还有数年强盛,
等十年后,其势必衰,到时就可以与之相争了。”
刘胜摇了摇头:
“十年太久,就怕一步让,步步让,最后又成困龙之局。”
所谓的“困龙之局”,还是之前程崇劝刘胜抓紧时间入陇右,所用的说辞。
故而一时间,他也有些沉默了。
沈峻此时也在一旁,趁机献计道:
“听闻如今的晋廷,皇帝司马曜的同母弟司马道子,权势极大,
此人极为贪财,不如派人遣重金以说之,或有奇效。”
刘胜点了点头:
“桓识现在仍滞留江东,便将此事交给他去做吧。”
虽说如此,刘胜还是一边派人携重金去江东找桓识,一边给谢艾增兵至六万,让他都督蜀地军事,全权负责梁州此时杨亮的入侵。
至于刘胜自己,则继续在南郑坐镇,然后派女婿杨定领兵万余,去救援上庸、新城两郡。
杨定骁勇果敢,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他原本应该是后仇池的开国之主,如果没有刘胜的出现,如今应该会在长安,帮苻坚抵御姚苌、慕容冲,屡战屡胜。
甚至慕容冲还说过,偌大个长安,值得他忌惮的,就杨定一人而已。
这时,当杨定领兵进入上庸郡后,听闻东晋的竟陵太守赵统,正在领兵攻打新城郡的治所房陵,
于是,杨定当即下令抛弃辎重,急行军赶到了房陵,然后马不停蹄的从晋军背后发起进攻。
荆州兵的主力,此时其实都在洛阳一带,
赵统麾下,所率领的只是一支偏师,也就两万人而已,而且攻城已有三日,可谓师老兵疲,在猝不及防的情况遭遇杨定的攻击,瞬间大败,一路退回襄阳而去。
杨定乘胜追击,一路沿着汉水,攻下了邓县,把正在洛阳的荆州兵给截断了,引得荆州、乃至建康朝廷,都为之震动!
至于蜀地方向,杨亮出兵以来,在谢艾的阻击下,也基本是损兵折将,劳而无功,此时仍吞并在江阳城下。
而在听闻刘胜仍在给谢艾增兵后,杨亮望着久攻不下的江阳城,也有了罢兵回江州的想法。
只不过他此番出征,其实也不全是自己之意,还有皇帝司马曜的密旨在其中,故而一时有些进退两难……
“大王,太尉来报,蜀中似乎出现了瘟疫!”
就在形势渐渐有利于己方之时,巴蜀的一则急令传来,顿时让刘胜的心凉了半截。
旱灾洪涝、蝗灾鼠患、兵灾人祸以及瘟疫,从来都是令人闻之色变的存在。
而这其中,瘟疫若是不可制,四处传播开来,夺人性命之多,恐怕与兵灾相比也是不逞多让。
刘胜于是绞尽脑汁,将自己所知道的防疫常识,都书写下来,让人快马加鞭,送给谢艾。
同时,刘胜也在暗想:“我军刚占上风,蜀地便出现了瘟疫……难道,这也是祖龙在发威吗?”
晋室毕竟曾是天下之主,是华夏正统所在,故而与割据天下的群雄不同,其龙是为祖龙,此前一直多为潜伏状态。
但自淝水之战以来,祖龙开始振兴,其势难挡,故而青峰道长、程崇之前才会建议刘胜避其锋芒。
刘胜因不得已而选择硬扛,却没想到祖龙之威,着实是不可小觑!
这时,青峰道人在听闻蜀地出现了瘟疫后,对刘胜说:
“据贫道的了解,最近各部瘟神似乎没有到蜀地的,
蜀地之疫,应该是受祖龙所引的无名瘟魔所致,
贫道法力不济,并无除瘟魔之法,不过青城山的麻姑,却道法通天,且与大王曾有过一面之缘,大王何不去找她施救?”
刘胜有些犹豫的说道:
“就怕像她那样的超然之人,不会轻易见孤。”
青峰道人却笃定道:
“若是六部瘟神在施灾,麻姑或许不会理会,
但大王仁德泽于四方,瘟魔却无故害人,大王作为人间之主,求麻姑除之,是无量功德之事,贫道料她不会一口拒绝。”
刘胜听后,这才以巡视蜀地为由,由金牛道入蜀,往青城山而去。
青城山地处成都北边,相距大名鼎鼎的都江堰不远,
此山是道教名山,相传早在轩辕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宁封子的人,在青城山修道,并向黄帝传授能御风云的“龙跻之术”。
不过真正让青城山,在道家中无可争议地位的人,是张道陵。
张道陵在东汉顺帝初年,便是在青城山修道,并且创立五斗米教,也即天师道的。
如今的天下,道门虽多,却没有哪一个道派,能与天师道相提并论……
为示心诚,刘胜只是派人给谢艾说明了此番入蜀的真实意图,并未进入成都,便直接来到了青城山下。
刘胜让其他人都留在山下等候,然后与妻弟程崇两人,登山而去。
这时,整座山峰的峰顶,都被半天的余霞,蒸起了一片紫色,再加上一路暮鸦阵阵,噪晚归巢,端是是宛如进入了仙境一般。
刘胜不禁感慨道:
“若入世争龙不成,来青城山中修道,了此残生,似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程崇劝道:
“既已入局,便当一往无前,至死不悔,否则万般皆休,兄长切不可心存侥幸。”
刘胜其实也就说说而已,
他已年逾五旬,现在才来修道,又能有什么成就?
没过多久,两人便走入了环青峡,放眼四望,只见山中苍崖削立,峭壁排云,几乎每一座山峰都甚是雄秀。
刘胜、程崇寻着峡径,盘旋攀登,
作为道教名山,青城山的山道上,人烟可是一点也不少。
不过一路走来,山中宫观大都为羽流,和尚不多,只见了区区两三处僧寺,地方也相对较小。
也过了不知多久,两人走到了半山平处,
继续向前走了几步,转过一个大青石后,见得前面有一座小桥石阑,边上斜卧着一个道袍破烂的老道,挡住了两人的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