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体系数字化转型实践
- 敖景
- 913字
- 2025-02-25 13:54:17
三、价值链活动时间的确定
价值链有时间轴,上面有时间刻度(或时间尺)。时间轴显示每个“里程碑”的时间,以及从订货到交货整条链所耗的总时间,即交货周期(Lead Time)。这个时间是否具有竞争力要放到市场中才知道。时间的单位根据需要自行设定,可以是小时,也可以是天,依据交货周期的长短而定。价值链上的连线长度与时间刻度的对比大致可以得出活动的耗时。在串行的活动中时间最长的就是瓶颈活动,它所处的路径就是关键路径。价值链不断地循环运作,每次循环当作一个周期,如果总时间与实际相差很大,每次循环的效率损失累积起来就会很大,最可怕的是对长久性的效率损失会视而不见。
业务类活动的用时不像车间的作业时间那样能够精确到秒,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可以按近似估算法、样本测量法和拉动法3种方式估计时间。
1.近似估算法
近似估算法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T——活动时间的估计值;a——估计活动的最短时间;b——估计活动的最长时间;m——估计活动的时间。
2.样本测量法
样本测量法就是对活动抽取7个以上单数的时间样本,去除最大值和最小值,剩下的时间样本的平均值就是活动的时间长度。不过,这个方法比较耗时。
3.拉动法
拉动法就是依交付的总时间倒推前面所有活动的时间,其中经验往往起决定作用。
(1)以市场的竞争时间为链长总时间,然后硬性地分解到链的各个活动中以得出各个活动的时间。
(2)将顾客规定的交货周期(如天数)乘以0.75~0.9(竞争力系数),使总时间比顾客要求的短,然后再分解到链的各个活动中。活动越多,乘以的竞争力系数就越小。
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会倒逼组织去改善价值链。拉动式生产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发现,如果按价值链的活动顺序将各活动的时间累加(去除重叠部分的时间)所得的链长总时间大多会超出市场的竞争时间或是顾客规定的交货时间,因为组织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计算时,各个部门多半出于保守的考虑往往会“克扣”一些时间,这样计算的结果就不具竞争力。
现在,价值链都可以在专门的信息系统中绘制,烦琐的时间计算、最短路径计算和关键路径的确定等都可以自动完成,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计算的过程了。用时间去定义效率的主要目的在于优化价值链和持续改进,如果只是想知道经营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价值链可以不设时间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