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炎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拿出手机读书软件搜索南怀瑾,发现他的书确实都非常受欢迎,不是被评为神作,就是被评为好评如潮。高炎从上到下浏览一遍,决定先看《老子他说》,然后再看《庄子南华》,之后再看《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尤其是最后那本《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只看书名就让高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想知道人怎样才能长生不老,关键一点是高炎这时忽然想到自己那方面不好使的事,是不是也能通过静坐修道给修炼好,这是高炎看到这本书的第一想法,如果能神不知鬼不觉在没有任何人知道的情况下,把身体修炼好,岂不是意外之喜。
因此,高炎非常想看《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这本书,但高炎又不准备先看这本书,他想看看南怀瑾讲的道德经和庄子,他想先明白道是什么,然后再研究静坐修道,如果连道都不知道是什么,又怎么去修。
而道家讲的道,似乎只有老子和庄子最出名,当然,高炎也只知道老子和庄子,其他道家老祖高炎还不认识。
点开《老子他说》这本书,看完编者的话和出版说明,高炎正式开始研究道德经,《老子他说》的第一章正是解读道德经的第一章,然后高炎看了一下目录,发现《老子他说》正好也是八十一章,和道德经相对应,一章解读一章。
只翻看了几页,高炎就发现南怀瑾确实不一般,讲的和其他人不一样,他记得以前看道德经的译本,有人把“道可道”第二个道解释成说明,讲清楚。但南怀瑾却说唐宋之后才用“道”来表示说话,春秋战国时期,表示说话都用“曰”,所以第二个“道”肯定不是说话的意思,而“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有三种含义,一种指具体的道路,一种指抽象的法则、规律,一种指形而上的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那么,“道可道,非常道”,究竟如何解释呢?
南怀瑾非常有意思,他说只有亲见老子,才能问清楚。不然都是后人的解释。但无论如何解释,能说通就行,并不影响研究道德经这本书。
看到这里,高炎觉得南怀瑾解读的还挺有道理,就像有人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道德经都会有自己的感悟,究竟是不是老子的本意,老子也不会在意,老子只是想把自己的思想留存下来,究竟后人能理解多少,那不是老子的事,那是后人的事。
而此时,高炎对道德经第一句话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他觉得“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应该是指大道是有迹可循的,有规律的,只是这个规律不是寻常的规律。
高炎觉得自己的理解也有道理,心里很是满足,接着又向后读了起来。
连续读了三天,高炎终于将《老子他说》这本书看完,接着便开始看《庄子南华》。
这天中午午休时,张旭阳来到高炎办公室溜达聊天,一进门便问:“哥,看南怀瑾的书了吗?”
见到张旭阳,高炎放下手机伸了个懒腰,然后说道:“看了三天,刚把《老子他说》这本书看完。”
“觉得这书怎么样?”张旭阳坐下后好奇的问道。
高炎想了想,说道:“南怀瑾大师确实非常博学,道、佛、儒各家思想都有很深的理解,在解读道德经的同时,引经据典,讲解透彻,看完之后确实能够理解道德经的主要内涵。”
张旭阳虚心的请教道:“哥,《老子他说》这本书我也看了,我理解的肯定没你深,你给我讲讲《道德经》到底讲了什么?到底什么是道?”
高炎谦虚的说道:“我理解的也不一定有多深,咱俩就是交流,各抒己见,互相学习。我看了《老子他说》这本书,确实能够更清晰的理解《道德经》,我觉得老子写《道德经》这本书主要目的就是阐述自己的思想,老子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为了证明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老子通过解释天道,从天道推人道,从自然推社会,进而表明自己的思想观点是符合天道的。而老子之所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必然是受当时社会环境所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废,群雄逐鹿,纷争不断,民不聊生,看到这种社会形势,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相当于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觉得《道德经》这本书讲的并不是道,可能有些段落说了一些,但这些内容都是为了说明无为而治是符合天道的。”
张旭阳有些恍然大悟一般,感叹道:“哦!原来是这样!哥,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道德经》就相当于一篇论文,论述了无为而治这个治世方法,论据之一就是道。”
“对!可以这么说,在当时的时代,百家争鸣,各门各派的思想家都出来想要拯救苍生,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孔子提出仁义礼智信,墨子提出兼爱非攻,韩非子提出依法治国,等等,老子也提出自己的思想,无为而治。所以,《道德经》的内涵就是一篇治世之论。”高炎说着自己的看法。
“哥,那你说《道德经》里讲的关于道的内容对不对?就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些话讲的是道吗?”张旭阳有些疑惑的问道。
高炎解释道:“我觉得老子既然用天道为论据去论证他的思想符合天道,那么他所讲的道必然是能够让其他人理解的,我觉得这些话应该是当时大家已经公认的对道的理解。就像我们做数学物理题,都会用公理去解题一样,老子也一定是用天道的公理去推导自己的观点。”
“哦,哥,那老子讲的这些道是什么意思?你有什么理解吗?”张旭阳问道。
高炎耸了耸肩:“老子在《道德经》里只是只言片语的讲了一些道,既不系统,又不全面,有上文没下文,东一句西一句,单独拿出来一句,只感觉很深奥。如果只是望文生义的理解,并没有任何意义。或许读的多了,悟的多了,就能理解了。就比如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默读十遍,你就有一种感觉,觉得道好像就在眼前,说又说不出来。”
闻言,张旭阳嘴里嘀咕一会,然后说道:“是啊,我也有这种感觉,这是怎么回事?”
“洗脑!《道德经》经过几千年的传承,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几乎家喻户晓,我们从小听到大,听了不止百遍,所有人都用这句话解释道,都说道很深奥,很难以理解,难以名状,然后大家心里自然而然产生了这样的想法,然后只要提到道,就会觉得道很深奥,无法理解。我觉得这是《道德经》最大的坑,比儒家还坑,儒家治下无英雄,道家治下无神仙。”高炎有些鄙视的说道。
张旭阳不解的问道:“哥,你这句话什么意思?什么叫儒家治下无英雄,道家治下无神仙?”
“这是我对儒家和道家的理解,儒家讲仁义礼智信,讲三纲五常,用儒家思想治世,即使统治者再压迫,也不会有英雄豪杰站出来反抗,因为大家都在讲三纲五常,谁也不会违背统治者,这就是儒家治下无英雄的意思。而道家,我猜测,这只是我猜测,很可能在老子之前世人对天道应该有很深的理解,也有许多人修道成仙,《庄子》里讲了许多上古神仙的故事,所以,我猜测老子以前不少人都能修道成仙。而老子写了《道德经》,开篇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然后流传千年,一直洗脑,让人觉得道深不可测,常人根本难以明悟,所以,在老子之后,道家治下很难有人能修道成仙。”高炎耸了耸肩,似乎对道家有些不屑一顾。
张旭阳惊讶的咂了咂嘴,过了一会才说道:“哥,你这观点倒是新奇,我第一次听到。那你觉得这世上真的有神仙?真的有人能修道成仙?”
高炎笑了笑道:“我们都是现代人,从小接受的科学教育告诉我们要相信科学,不要迷信。但有些事情,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只要我们没有看见,我们就不能否定它的存在。比如说世上到底有没有神仙,既然我们没有看见,无法证明有还是没有,那就只能说我们没有见过神仙,不能说世上没有神仙。”
张旭阳想了想说道:“哥,你这话有点咬文嚼字了,所有人都没有见过,不就说明没有吗。”
高炎摇了摇头反驳道:“不,就算所有人都没有见过,那也只能说没有见过,除非有人拿出充足的证据证明这世上没有神仙,如果无法证明,就不能说没有。”
“那你相信这世上有神仙?”张旭阳问道。
高炎耸了耸肩:“我只能说我保持怀疑态度,毕竟我现在了解的东西都是从书里看到的,庄子说列子能迎风而飞,你说这是真的假的?毕竟我们没见过,但如果我们见过有人能迎风而飞,然后写到书里,一千年后的人看到这本书,他们肯定也是不相信,都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对于几千年前的事并不了解。”
“那我们该相信古人的书吗?”张旭阳问道。
“有句话说的好,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看书的目的是开拓眼界,启发思考,信与不信需要我们去思考去验证。看古书只是给我们一些古人的思路,尤其在道学方面,古人研究的更深入,现代人更注重科学很少研究道,所以,想要研究道,还是应该多看古书。”高炎建议道。
张旭阳赞同道:“有道理,哥,跟你聊会天,我发现我的见识都提高了。”
“哈哈,”高炎笑着说道:“咱俩就是互相学习,跟你聊天,我也很有收获。”
两人又聊了一会,张旭阳便走了,高炎又拿起手机看起了《庄子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