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一切都值得
“可不是嘛,咱们皇帝不但神勇,还很仁善,善待百姓,我家那几亩薄田,今年收成不错,这都是多亏了皇上的仁政啊。”旁边一个中年汉子附和道。
骆养性坐在角落里,默默听着,心中暗自点头。他继续在市集、酒楼、茶馆等地穿梭,收集百姓的意见。
“皇上真是英明神武,听说他亲自巡视边疆,震慑了那些蛮夷,还把鞑子皇太极给宰了,真是因为有咱们皇帝在,咱们才能过上太平日子。”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说道。
“是啊,皇上还下令修筑水利,解决了咱们多年的旱涝问题。”一个老者补充道。
骆养性越听越觉得欣慰,百姓们对皇帝的评价普遍正面,大家都将李杰视为明君圣主。他心中暗自盘算,这些信息对皇帝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皇帝听了,一定会很高兴。
骆养性于是赶紧赶往山海关,去面见皇帝李杰,恭敬地向内侍通报。
“启禀皇上,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求见。”太监王承恩轻声禀报。
“宣。”李杰的声音从书房内传来,沉稳而有力。
骆养性步入书房,只见李杰正坐在书案前,手中握着一卷奏折,眉头微皱。李杰每日为国事操劳,面容清瘦,但目光深邃,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
“臣骆养性叩见皇上。”骆养性跪下行礼。
“免礼,平身。”李杰放下奏折,目光转向骆养性,“骆卿,此行可有收获?”
骆养性站起身,恭敬地回答:“回皇上,臣此次前往京城周边县镇,暗中调查百姓对皇上的评价,收获颇丰。”
李杰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百姓们对皇上您的评价很高,认为皇上您英明神武,仁政爱民。他们感激皇上减免赋税,修筑水利,震慑边疆,手刃敌酋,使得百姓安居乐业。”骆养性详细汇报了他在民间听到的各种议论。
李杰听后,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骆卿辛苦了,这些信息对朕来说极为重要。”
骆养性见皇帝心情愉悦,继续说道:“皇上,臣还听闻,有很多百姓将皇上视为明君圣主,认为只有尧舜可与皇上比肩,甚至有人在家中供奉皇上的画像,每日跪地磕头,以示敬仰。”
李杰闻言,不禁哈哈大笑:“好,好!骆卿,你做得很好。朕这些年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
骆养性见皇帝如此高兴,心中也感到欣慰。他深知,皇帝的满意不仅是对他工作的肯定,更是对锦衣卫的信任。
李杰的心情显然十分愉悦,他站起身来,在房内来回踱步。骆养性静静地站在一旁,等待皇帝的进一步指示。
“骆卿,你可知朕为何如此重视百姓的评价?”李杰突然问道。
骆养性略一思索,回答道:“皇上心系天下苍生,自然重视百姓的意见。”
李杰摇了摇头,目光深邃:“不,骆卿,你只说对了一半。朕重视百姓的评价,是因为朕深知,民心所向,才是江山稳固的根本。”
骆养性心中一凛,皇帝的话让他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他深知,皇帝的这番话,不仅仅是对他的教诲,更是对整个锦衣卫的期望。
李杰继续说道:“朕自登基以来,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为的就是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如今,百姓对朕的评价如此正面,朕心中甚感欣慰。
若是朕的苦心得不到百姓的理解,那只怕事情将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最后越来越乱。”
骆养性听后,心中暗自佩服。皇帝的这番话,不仅表达了他对百姓的关怀,更展现了他对江山的自信。
骆养性恭敬地回答:“皇上英明,自会受到万民敬仰,臣定当竭尽全力,为皇上分忧解难。”
李杰点了点头,目光中透出一丝自豪:“很好,很好。”
李杰继续说道:“骆卿,你回去后,继续密切关注民间动向,及时向朕汇报。朕要知道,百姓的心声,才是朕治国的根本。”
骆养性恭敬地应道:“臣遵旨。”
李杰挥了挥手,示意骆养性退下。骆养性行礼后,缓缓退出书房。
骆养性离开后,李杰独自一人站在御书房内,目光透过窗户,望向远方的天空。他的心中充满了自豪与自信。
“朕的江山,朕的百姓,朕的天下。”李杰喃喃自语,声音中透着一股坚定。
他回想起自己登基以来的种种努力,减免赋税,修筑水利,斩杀贪官,清剿流寇,震慑边疆,每一步都走得艰难,但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如今,百姓的正面评价,无疑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李杰的脑海中浮现出百姓们安居乐业的景象,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他深知,作为一个皇帝,最大的成就莫过于此。
“朕要继续努力,让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李杰暗自下定决心。
他转身回到书案前,拿起笔,继续批阅奏折。他的目光坚定,笔锋有力,仿佛在书写着自己的未来。
突然,吴三桂急匆匆地找到王承恩,请求面见皇帝李杰。
王承恩不敢怠慢,当即去禀报,得到准许后,吴三桂快步进入皇帝李杰的书房,他的脸色苍白,眼神中透露出难以掩饰的焦虑。
李杰正坐在书案前,手中握着皱折,神情专注。听到急促的脚步声,他抬起头,看到吴三桂那副模样,心中不由得一紧。
“陛下,出大事了!”吴三桂的声音颤抖,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搏斗。
李杰放下手中的奏折,眉头紧锁,沉声问道:“何事如此慌张?”
吴三桂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但声音依旧带着颤抖:“鞑子兵撤退了!”
李杰闻言,猛地站起身来,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光芒。他快步走到吴三桂面前,双手紧紧抓住他的肩膀,急切地问道:“你说什么?鞑子撤退了?”
吴三桂点点头,声音低沉而急促:“是的,陛下。据探子回报,鞑子兵在刚刚突然撤退,而且撤退的速度极快,仿佛有什么紧急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