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雪国》的影响(下)

仅仅在《雪国》发布的第二天,两篇评价完全不同的评论,便同时登上了报刊。

一篇是西岐教授所写的文学评论,被发表在帝国文艺报上。

文中严厉批判了某篇作品,丝毫不尊重自然,完全无视自然的客观,并表示这是对于自然的严重亵渎,对文学的严重不尊重。

但西岐教授万万没有想到。

帝国文艺报为了话题度,竟然在西岐的评论之后,又登上了一篇文学评论,是由晚稻田大学的久保教授所写。

在这篇评论中,久保教授高度赞扬了某篇作品,对于全新技巧的娴熟把控,对于霓虹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并且暗戳戳地讽刺当前文坛学阀当道,对新文学作者横加打压。

这一下,《雪国》彻底成为了整个文坛的焦点。

霓虹文学界以对《雪国》的态度为标准,迅速站成了两派。

双方势同水火,都在报刊上疯狂攻击对方,恨不得辱其老母。

在后世文学研究家的统计中,

这段时间,霓虹几乎所有发行的文学评论中,都带有《雪国》二字。

而在社会中,《雪国》更是在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传播着。

在经济危机后,对现实无能为力的人们,

终于得到了一个,可以供他们逃避的雪国。

那个充满着诗情画意、哀怨的世界,牵引着每个霓虹人物哀的心。

尤其是在,文艺青年与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当中,《雪国》更是成为了他们必谈的话题。

文艺青年们的文学会,已经全部变成了《雪国》的研讨会。

《雪国》每一章的发行,都会导致大学周围,所有的咖啡店被包场,用以举办文学研讨会。

文学青年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对《雪国》的观感。

而在这场研讨会中,如果哪位青年能够在发表感想时,突然掏出一本《文艺春秋》,朗读一段《雪国》的原文,他便会成为全场的焦点。

将会有无数人向他搭话,只求能借得他手中的杂志,其中不乏有可爱的文艺少女。

由此,《文艺春秋》的销量暴涨。

尽管前波社长已经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扩增《文艺春秋》的产量,可仍然供不应求。

而在黄牛手中,《文艺春秋》的价格是原价的百倍,甚至还在上涨。

而在另一边,《雪国》还在以另一种方式影响着霓虹。

东京帝国大学,志和直哉揣着一个包袱,鬼鬼祟祟地走进了一间社团活动室。

“猜猜我弄来了什么?”志和直哉神秘兮兮地说道。

在两位同伴疑惑不解的表情中,志和直哉缓缓打开包裹,一份最新《文艺春秋》显露出来。

“卧槽,这种东西你是怎么得到的”

看着两位同伴惊异的表情,志和直哉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哼哼,你们真的很想知道?”

就在志和直哉准备揭晓答案时,却发现自己的手中的《文艺春秋》,早已被两位同伴抽走翻看。

“你们这群混蛋,我都还没有看呀!”

志和直哉急忙把自己的脸也凑到杂志前,一起阅读《雪国》最新的一章。直到杂志被翻到最后一页,三人才再次抬头。

“各位都有什么想法吗?”木上立玄首先开口。

“这种逃避的文学再美,到底有什么用!”

武者小路实站了出来,愤愤地说道:

“我们的国民总是在逃避,我们就是被这种惯于逃避的国民性害了,才会让那群战争狂政客,在高位上坐这么久,害的我们霓虹落到如今这幅境地。”

“我们需要的不是这种安慰剂,我们需要有能够,发掘国民更积极的人性的文学!”

听着这番话语,又看着两位友人同样热诚的目光,木上立玄也下定决心,终于开口:

“我准备退学,也办一份杂志,写我们想写的文章,你们是什么想法?”

第二天,三位帝国大学的高材生,一同办理了退学手续,成立了《白桦》杂志。

晚稻田大学,一名叫做恒光利一的学生揣着两篇文稿,冲进了久保教授的办公室。

作为一名晚稻田大学的学生,恒光利一自然也继承了晚稻田大学的反自然主义倾向,自己也试着写了不少反自然主义小说,却始终无法令自己满意。

而在读到了《雪国》后,恒光顿悟了。

“就是这样,这就是这样华丽又冷静的感觉。”

在《雪国》的启迪下,恒光的灵感大发,连夜写下了这篇《太阳》,并写下了一篇文学评论《新感觉派的宣言》。

由此,新感觉派正式诞生。

---分界线---

说来有趣,尽管江桥裕之被文学界定义为反自然主义作家,但江桥本人并不反感自然主义。

不仅是在给自己的弟子,三岛由纪的信中,江桥裕之这样写道:

“自然主义写真,白桦派写善,新感觉派写美。真善美这三种概念,无论是对于个人完善还是文学发展,都是缺一不可的。”

甚至于,江桥裕之还曾向劝告自己的友人,新感觉派的另一位领袖恒光利一:

“不要总是抱有反对的态度,看待其他文学流派。每一种文学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但这段话却被恒光利一简单地理解为,江桥裕之对纯粹的美的放弃,这甚至让恒光利一感到被背叛。

事实上,江桥裕之从未反对过自然主义;只是不认同将自然主义,当做衡量文学的唯一标准。

——长泽峰太郎《江桥裕之论》

---分界线---

以《雪国》的发表为分界线,霓虹的文学发展可以被分割两段。

前一段只是由写实主义到自然主义的单线程发展。

而在后一段中,从自然主义压迫中解放出来的各种文学流派百家齐放,多线程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交错交融、相互影响,终于缔造了霓虹史上最大的一场文学盛世。

——《霓虹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