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俗功能
在对民俗的概念、分类,以及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了认识之后,就需要去分析和解释人们为什么参与民俗活动并传承民俗传统,也就是去探讨民俗的功能(function)。民俗的功能是指民俗行为对社会文化的稳定与传承作用,以及对相关个人或群体的精神和心理起到的作用,它也包括民俗活动的目的和影响。
对民俗的功能的解释起始于20世纪初,主要是受到人类学的功能主义思想影响,代表性人物是拉德克里夫—布朗(Alfred Radcliffe-Brown,1881—1955)和马林诺夫斯基。20从功能主义角度出发对民俗的作用或用途的解释一直主导着民俗学对民俗功能的认识,其核心关注点是民俗在特定社会中对文化的稳定作用。
在西方民俗学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美国民俗学家巴斯科姆(William Bascom)所归纳的四个民俗功能:1)逃避和宣泄压抑,包括可能因为禁忌等所导致的性压抑;2)通过仪式等机制强化文化规范的有效性;3)对儿童和民众的社会价值观教育;4)规范社会行为。21
在中国民俗学界,对民俗功能的探讨也主要是从社会功能角度来进行的。在民俗学界较有影响的一个观点是将民俗功能概括为四个方面:1)教化功能,即社会利用民俗对个人的社会化教育;2)规范功能,即社会对每个人的行为规范作用;3)维系功能,即通过岁时节庆和人生礼仪等民俗活动维系社会的稳定和传统的传承;4)调节功能,即从心理角度的身心娱乐、烦恼宣泄、压力释放,以及缺失补偿等。22
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另外一种结合中国社会现实的观点认为,民俗功能主要指:礼俗规范功能、族群认同功能、知识教育功能、(社会)生活调节功能。23还有一种新观点认为民俗功能有六个方面:文化传承、族群凝聚、礼俗教化、社会规范、艺术审美、休闲娱乐。24
上述的各个民俗功能都是相互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的,不能将某一功能孤立看待。而且,因为地域、方言、民族传统等不同因素,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也要符合特定民俗的社会文化背景。一项民俗活动可能有多重功能,各种功能也是相互关联的。例如,端午节不仅是一个有社会和伦理规范的节日,如传承屈原或伍子胥的“忠”,也有自然节气变化的标志作用,不仅调节人们的生活节奏,还有防病祛病的实用功能,当然,还有赛龙舟等娱乐性功能。
民俗的功能不仅需要上述的从社会功能方面的解释(explanation),也需要结合新的学科成果和不同文化视角的阐释(interpretation)。传统的功能主义解释是基于这样一些假设,即:民俗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并对文化稳定有作用;社会文化是有机体,民俗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也发挥着类似生命有机体的作用;文化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命有机体的延续而存在的;所有存在的和实践的都是有用的。其核心是解释一个民俗事项为何存在,以及它与社会文化有何关系。可以说,这些对民俗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假设性观点,还需要实践的验证。
对民俗的功能的认知与解释不等同于功能主义对民俗的阐释。民俗的功能还可以,也应该从多学科角度来理解。例如,可以从文化展演或文化表演(cultural performance)角度去认识民俗,去解释参与某项民俗活动的人们想要以此来表达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对此,可以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及文化研究等角度来理解。从社会学角度,是看民俗活动如何缓解社会的紧张关系。而民俗学者就要思考这些活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活动中存在着什么样的紧张关系和冲突?有什么新的关系和诉求需要或已经得到表达?其中的传统民俗活动有哪些是正在被传承的或已经改造的?从心理学角度,是要发现参与活动的个人和集体在心理深处有着什么样的感情表达?该民俗活动是否起到了对满足感或挫折感的宣泄作用?从文化研究角度,民俗学者关注的是该民俗活动所揭示的社会文化背景,有什么民俗传统得到创新?活动中展演出的是什么态度、感情、信仰、价值观?还可以从符号学角度去关注该活动运用了什么文化象征符号?所用的各种符号体现出什么特定文化特点?
基于上述观点,结合现代社会变化和不同学科的新理论阐述,可以进一步将民俗功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概括:
1. 维系特定族群的历史感:民俗是历史的创造物,本身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载体。民俗不仅是历史的遗留,还是历史的传承与持续,是历史获得新生的来源。同时,民俗也记录社会的变迁历程,叙述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起源,维系其历史归属感,并通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节庆等民俗形式说明民族传统的合理性,构建和加强本民族的历史时空感和历史厚重感。
2. 维系个人、群体和国家的文化认同:民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构成信仰与行为、习俗与态度等表象,而且也促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互动。通过共同的民俗实践,构成了家庭、社区、地域以及国家层面的认同,也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同时,民俗也维系了文化认同的基础,即在历史感的基础上对文化之根的认知和实践。例如,从如何用筷子和上菜等饭桌上的礼节到如何在公共场合保持举止礼貌等,都体现了一种文化的特征,成为不同文化的区分标志。
由于民俗也具有极大的地方性,对不同民俗类型的传承也维系着地方传统和认同。对于像中国这样地域广大、民族众多的国家来说,不同地方的传统得到稳定的维系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传统的传承。这样就说明了民俗在跨文化互动中的功能。所以,民俗在个体、群体,以及国家层面都维系着文化认同,由此也构成了文化的多样性。
3. 传承和教育特定价值观,协调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民俗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利用寓言、摇篮曲、口诀等民俗类型使社会成员从小不但获得必要的知识,也接受特定的伦理和文化价值观教育。例如,从过“满月”到“抓周”,从上学“开笔”到“毕业典礼”,从言语禁忌到拜年顺序,从餐桌举止到为人处世,民俗传统体现了教育和教化的功能。而口诀等韵文有传承技艺的记忆功能,儿童歌谣和童话有认知功能。此外,在协调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方面,民俗不仅具有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调节功能,而且也有助于构建起个人或社会的精神生活世界。信仰生活或宗教仍然是现代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除了传统的信仰场所和活动外,现代人也通过许多其他日常生活中的仪式(如“过生日”“讲故事会”等)构建和维系自己的精神生活世界。在此基础上,民俗也具有启示功能,引导人们对现实的超越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缓解个人和社会层面的冲突,促进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和谐交融。
4. 缓解社会矛盾和社会生活压力的有效路径:民俗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有利路径,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规范的维系上,特别是对信仰与价值观体系的维持与传承。例如,谚语、警句、典故就常被用来维系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在日常生活中,民俗的“礼节”和“讲究”往往具有极大的行为约束力。在许多传统社会或社区中,调节个人或社会冲突,都是依照传统的“理”或“礼”来判断的,而非现代的“法律”。例如,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维系民意和情理的“道德法庭”,便是以传统价值观来维系人际关系的和谐,村落的“祠堂”通常是家族的长辈帮助协调矛盾的公共空间。这些都体现了民俗传统有助于缓解各种冲突。许多社会矛盾来自社会生产和生活压力,民俗活动也有助于缓解和释放这方面的压力。例如,在物质生产的劳动工作中,劳动号子便是突出了民俗的实用功能,有助于提高劳作效率。而在劳动工作的“间歇”,特定的饮食民俗(如喝茶或传统饮料)和口头传统(如讲故事和笑话等)则起到缓解身体疲劳、释放心理压力、焕发精神的作用。同样,传承手工技艺等口诀有着实用的传授知识的功能。
5. 调节个人与社会心理困扰:主要指在个人和群体层面的心理文化治愈功能,表现在逃避、宣泄、治愈和娱乐几个方面。日常生活总是充满生老病死以及各种挫折和磨难痛苦的。人类除了通过正统的宗教或信仰来疏导自己外,还要通过民俗来调解心理生活。例如,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幻想故事、悲剧和喜剧等都有助于逃避现实,在故事世界中得到心理补偿或满足。笑话、讽刺小品、顺口溜等帮助宣泄对现实的不满。参与讲或听故事、广场舞、节庆,以及进香等集体民俗活动,个人和群体也得到心理调节,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心理文化治愈,以便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各种口头传统和游戏竞技活动则突出了娱乐功能。
民俗的娱乐性突出地表现在讲故事、说笑话、做游戏,以及过节等活动中。在时间上,都是在闲暇或节假日;在空间上,多是在非工作的场所。这些活动也体现了与“神圣”活动的区别,构成“世俗”社会的主要部分。例如,通过“八小时”或特定的工作制,从时空上划分出工作与闲暇的界线,人们可以通过口头言语民俗来配合身体的放松,达到精神和心理的愉悦,这包括参与庙会、节庆以及婚丧礼仪。再如,中国民俗传统中的各种棋牌游艺,讲笑话说段子,婚礼中的闹洞房,以及各种社区性娱乐活动(如庙会中的地方戏和一些地区的对山歌等)。而民间和童话故事、武侠小说、科幻小说等则创造了一个逃避挫折和不满,使理想得到实现的虚幻世界,使人从中得到心理补偿和精神愉悦。通过这样的调节,人们能继续带着希望劳作下去,生活下去,并在现实生活中创造和感受到生活的意义。
从这层意义上说,民俗也具有维系个体和群体的身心健康的治愈功能。现代科学的“心理治疗”与民俗意义上的“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有着共同的日常生活基础,即“自我”的存在感、群体的自豪感,以及“乡愁”等情结。俗语中的“三分病七分养”“七分精神三分病”等便揭示了民俗对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例如,传统的“治病”手段总是药物与心理同时进行的,而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便是协助个体回归到群体的正常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中。彝族的“毕摩”和满族的“萨满”等所举行的治愈、驱邪与祈福仪式,除了一定的身体治愈功能外,还有一定的巫术功能和信仰功能。更进一步说,民俗在一个文化传统中具有对个人、民族群体和国家的“文化自愈”功能(详见第三讲),即通过对传统的寻根,治愈历史和社会的创伤,重构认同,使民俗传统获得新生,使个人或民族国家获得新的生活意义,如中国民俗传统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动中,通过“本土化”和“遗产化”或“历史化”等机制,得到了更好的维系与传承。
6. 协调多文化的交融与铺垫新文化的形成:人类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体现在日常的民俗生活中,如饮食、服饰以及流行语;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又是在交融中对特定文化的维系。正是通过这样的一对矛盾,民俗不仅协调多文化的交融,也成为促进新文化形成的动力。例如,今天被视为中国“国粹”的京剧,便是过去的二百多年里不同民俗不断融合的结晶;传统的地方性菜系一方面不断吸收新内容以保持其传承性和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跨出所谓本地的地域界限,成为多地区和多文化交融的载体,如“扬州炒饭”和“麻婆豆腐”等,如今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也越来越为人所接受。其实,在日常民俗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利用民俗发挥着文化交融和创新的功能。
除了上述的几个方面以外,还有一些功能需要进一步从多学科角度去研究。以上所提到的各个功能都只是从特定的认识角度来说的,而民俗的实际功能是综合的,因此,对民俗的功能需要根据具体民俗事项和具体实践场合来具体分析理解。例如,各种巫术、解梦、占卜等不仅是心理生活,同时也构成精神生活;不仅体现了特定的历史文化,也反映了特定的社会功能。
作为文化产物,对民俗的功能可能更多情况下要根据社会文化背景,从个人、群体,以及国家层面来进行阐释,同时,要反映民俗对其实践者的意义。无疑,结合语言习得、神经学、心理学和理疗等认知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特定宇宙观和价值观的逻辑研究,以及结合跨文化交流研究的成果,都将有助于对民俗功能的进一步阐释。例如,庙会或节庆等民俗活动需要从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层面对心理的成长、信仰与价值观的维系、认同的构建、传统的传承,以及跨地域跨文化融合等功能的角度进行分析,也更要关注实践者本人(如庙会的组织者、表演者、商贩、逛庙会的消费者以及其他受众)如何感受到其中的意义。
总之,民俗的功能是民俗学学科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不能过于侧重社会功能而忽视对其他功能的分析,或将基本的心理宣泄功能视为不言而喻。基于文化背景对民俗功能的多角度阐释将有助于理解特定社会中的特定民俗事项,从而揭示更多的民俗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