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世界

我们可能会说,一切都始于1619年11月10日。

那天,在德国南部小镇乌尔姆,法国数学家和哲学家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将自己关在一间用火炉取暖的屋子里,在做了几个梦后,他产生了一个念头,认为这些梦向他显示了自己一生的使命:揭示发现知识的唯一真实途径。这条途径要求清除他先前视为理所当然的一切东西,从基础重新开始。

当然,这其实并非开始于1619年,因为笛卡尔不是第一个这样想的人。笛卡尔为自己提出的问题与人类思想本身一样古老。这些问题关系到自我及其必死的命运,关系到知识以及自我居住的世界的本质,关系到实在和幻觉。印度的吠陀经(起源于大约公元前1500年)也许是我们拥有的最古老的哲学文本,在这些经书中,这些问题就已经被提了出来。在笛卡尔的前一辈人中,就有伟大的法国散文作家蒙田,其座右铭就是他的一篇重要散文的标题:“Que sais-Je?”(我知道什么?)

笛卡尔并不是怀着完全无知的心灵突然想到自己的事业:他本人在耶稣会教师的教导下接受了集中教育,学习的是当时盛行的各种哲学。但是,到了他的时代,事情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发现了太阳系的日心模型。伽利略等人正在为一门关于自然的“机械”科学奠定基础。在这幅图景中,空间中唯一的实体将是物质性的,由“原子”构成,而且只在科学最终将会发现的机械力的作用下运动。哥白尼和伽利略都触怒了天主教正统信仰的守护者——宗教裁判所,因为在很多人眼中,这幅科学图景对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造成了威胁。如果科学告诉我们的就是所存在的一切,那么人的灵魂、人的自由、人与上帝的关系又会怎样呢?

笛卡尔很了不起。他发明了标准的代数符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笛卡尔坐标使我们能够给出几何图形对应的代数方程。他本人是科学革命的领导者之一,不仅在数学上,而且在物理学特别是光学领域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但是笛卡尔也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于是,对他来说,表明正在展现出来的科学世界——广阔的、冷漠的、无人性的、机械的——还是可以为上帝和自由以及人的灵魂留下余地,这是一项事关重大的任务。

于是,他一生中登峰造极的著作《第一哲学沉思集》于1641年出版了,其副标题是“论上帝的存在以及人的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实在区别”。但潜台词是,笛卡尔也打算将现代世界观从无神论和唯物论的指控中解救出来。科学的世界与其说造成了威胁,倒不如说引起了人们的恐惧。所以,得使它对于人类来说变得更加安全,而使之变得安全的方法就是反思知识的基础。我们从笛卡尔入手,是因为他是第一位苦苦思索现代科学世界观之含义的伟大哲学家。而假若我们从中世纪或古希腊哲学家入手,我们往往就与我们现在的处境相去甚远,从他们的立场出发来进行思考所要做的想象性努力可能就太大了。相比之下,笛卡尔是我们当中的一员,或者说我们可以希望如此。

对一位哲学家做出解释总有危险,尤其是像笛卡尔这样一位文笔精练的哲学家。我即将介绍《第一哲学沉思集》的核心论题。好比观看体育比赛转播,这只是一场比赛的“精选看点”。对文本的进一步了解会揭示其他的精彩部分;对其历史语境的进一步了解还会展现更多的精华。但是这些“精选看点”足以阐明后来哲学的核心问题。